Friday, September 18, 2015

潘晴:大陆变局与两岸的选择

大陸變局與兩岸的選擇

——光復會在臺灣立法院舉辦研討會


潘晴供稿




  【中華民國臺北市二〇一五年九月五日訊】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暨「黃花崗」雜誌(huanghuagang.org)於今日下午假中華民國立法院舉辦了主題為「大陸的變局與兩岸的選擇」座談會。是次活動分為三節。

   第一節的活動由臺灣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兼副教授、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曾建元先生主持。曾教授還帶了中華大學和臺大的二十餘位年輕研究生來旁聽。曾教授首先做了個二十分鐘左右的開場白。他首先表示,我們今天借用立法院的場地,就是要讓大家體驗立法院開會的感覺。

   曾教授接著扼要介紹了臺灣實行民主的歷史。他說早在一八九五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明治憲法」就進入臺灣。臺灣也曾有抗日活動。儘管臺灣的武裝抗日很快就被鎮壓,但地下抵抗活動還是持續了二十年。林獻堂曾經給梁啟超建議,在臺灣採取「愛爾蘭模式」;推動日本人在臺灣設立議會,實行有限的地方自治;並且臺灣在日據時代確實做到了鄉縣自治。

   曾教授也說,大陸的地方自治時間並不晚於臺灣。光緒末年頒佈了地方自治的規程,並在江西、東北遼寧等地都取得相當成果。後來孫中山先生也曾倡導地方自治,讓人民學習民主。孫先生曾說三民主義的三個革命同時完成,並且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但也表示要因地而異——條件成熟地區先行實施民主。這對今天依然有啟發作用。

   曾教授總結道:臺灣的憲政經驗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辛亥革命,以及臺灣民主國。我們今天享受的是先賢們之成就。

   曾教授接著介紹了大陸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發起人與負責人辛灝年先生,並請辛先生講話。

   辛先生首先謝謝曾教授,謝謝立法院讓我們在中華民國的立法殿堂裡座談討論,並且謝謝在座的朋友。

   辛先生表示:大陸近年來發展很快,但這只是個假象,大陸已經陷入困境。他然後簡要回顧了中華民國實行憲政的艱難歷程。首先有三次復辟:袁世凱、張勳、北洋軍閥。蔣中正先生北伐,打倒軍閥,迎來民國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自由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為日後的八年全面抗戰奠定了基礎。

   一九四九年中共得勢,中華民國退守臺灣,中國大陸人民不僅從此喪失此前享受的相當大自由,而且慘遭荼毒與鎮壓,八千多萬人死於非命。這絕對是專制復辟。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復辟是不會長久的。俄羅斯共和國在經過七十四年的共產復辟後得到重生,法蘭西共和國也戰勝了六十二年的復辟。

   時至今日,中共依然只行經濟改革,不思政治改革,這就造成社會對立、貧富差距急劇擴大。企圖用經濟挽救政治正是所有專制國家的特徵。
辛先生指出,要保存中華民國,就必須反對復辟和結束復辟。他說共產復辟之所以在大陸持續了六十餘年,乃因為這是在革命的旗號下實現的復辟。共產復辟同樣是專制復辟。

   辛先生表示,中共依然在倒退,但人民已經等不及了。人民依然在痛苦之中,農民工的孩子成為賤民。大陸人民的面對選擇是要不要像臺灣人民一樣走向民主。一九八五年,中共為了統戰而承認國民黨也曾抗戰,這就打開民間反思的閘門。經過一連串的重新思索,大陸人民喊出了「光復民國」的口號。大陸青年渴望自由和民主。他們的政治訴求就是在大陸光復民國。大陸人民的民主運動屢屢遭受挫折。經過中國共產黨半個世紀的統治,有人認為我們追求民主是徒勞的。這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要走孫中山先生開闢的自由民主道路:進行思想革命——驅逐馬列,掀起民權革命——為憲政奠基,推動民生革命——反權貴,反腐敗。這是人民的選擇!

   辛先生指出,在世界各地,一大批中國人在推動光復民國運動。國父曾說:「有思想才有信仰,有信仰才能產生力量」。海外民運也認識到民主道路是最有利變革的道路和思想,可以減少流血。他們把臺灣當成榜樣和燈塔,他們的具體方向和道路就是中華民國的方向和道路。這是大陸人民的選擇。

   辛先生表示,一九四九年,臺灣人民選擇了中華民國,接受了中華民國,支撐了中華民國。如此纔有臺灣的土改和經濟發展,纔有臺灣今天的民主和自由,以及臺灣人民的幸福。臺灣已成為先進的民主地區。但是,臺灣目前有種本土化的傾向。我們沒有理由干涉和批判,但本土化不僅會讓大陸人民傷心,而且如果持續下去,勢將演變成中華民國的終結。如果要問我的話,臺灣人民應繼續選擇中華民國。在此前提下,臺灣對付中共有我日前講過的上中下策(具體內容見http://huanghuagang.org/20150830-news-release.pdf)。上策不現實,下策不可行,因此建議採取中策,即維持現狀。這需要是積極維持,不苟且偷安,不偏安一隅,否則就經不起中共的脅迫。

   辛先生的講話持續四十餘分鐘,並贏得聽眾的多次掌聲。

   其餘兩節的活動由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和「黃花崗」雜誌義工李剛負責主持。第一節持續了約五十分鐘,由光復委的座談小組主講並答問。座談組有四位成員,分別是著名民運人士潘晴先生,大陸來臺學者孔識仁先生,前中國行政法學會副會長程幹遠先生,以及大陸首位人權律師郭國汀先生。他們首先各自做了十分鐘的發言。

   第一位講話的是潘晴先生。他談了些個人感受。他說:「對我來說,中華民國包含很多元素……我小時候不知中華民國,只知國民黨反動派。」他還曾因為名字諧音「盼青天白日」而荒唐獲罪。

   潘先生表示,人類歷史靠共同記憶延續。現實是臺灣人民所享受的人權自由是在中華民國的憲政之下。展望未來,我們要認識到歷史與每個人都有關。我們要求同存異,彼此交流;而我們的共同基礎就是中華民國的憲政法統。當對岸的法西斯暴力強權企圖剝奪中華民國的抗日榮光,我們一定要抗爭到底。

   第二位發言的是孔識仁先生。他強調了中華民國歷史的合法性。

   孔先生說,一九三六年的「五五憲草」標誌抗戰建國,因為實現憲政纔算完成建國。這是由抗戰建國綱領所決定。中華民國丟掉大陸不是因為喪失民心。一九四二到四九年,蘇聯給了中共二百多個步兵師的裝備。蘇俄把收繳的關東軍裝備和德軍裝備,還有美國援助的四十餘億美元裝備,統統給了中共。中共當時擁有的武器裝備已經接近歐戰水平。所以說,丟掉大陸是外力。

   孔先生表示,大陸民主運動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九年有過兩次高潮,但都不具備本土化特徵;而二十一世紀初出現的民國熱,則是本土化的必然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復國運動必將成為民主運動的主流。中華民國憲法繼承了公天下高於官天下的傳統,又借鑑了外來思想,因此極具有生命力。

   下一位發言的是程幹遠先生,題目是「光復民國就是在大陸實行民國憲政民主,也是保衛臺灣的民主自由」。

   程先生認為大陸必須回歸中華民國的憲政法統。他說大陸有憲法和各種法律,但並無憲政和法治。大陸的法律很多是剝奪人民權力的惡法,並且憲法沒有司法審查,政府可以隨意違憲。

   程先生以一波又一波的嚴厲打擊犯罪運動為例。一九八三年的嚴打,在三個月內抓了八十多萬人。中共司法界的高官承認至少百分之二十冤案,並且很多錯殺。此外法院的腐敗到了極點,所謂「人民法院朝南開,沒有人民幣莫進來」。

   臺灣的法律很多來自大陸,比如行政訴訟法可以上溯到一九一九年。臺灣和大陸是分不開的。但臺灣比大陸健全很多,在世界上都屬於前列。

   程先生說光復民國是共產黨逼出來的:既然不能改良,那就只好革命。

   最後一位發言的是郭國汀先生。

   郭先生指出,胡錦濤曾說朝鮮和古巴的政治是正確的,我們應該想他們學習;習近平說抗美援朝是正義的戰爭。這都是無知狂妄的表現。

   我們越認清中共本質就會越反共。只有無知的人才會擁共和媚共。反過來說,我們對中華民國瞭解越深,就會越愛中華民國。

   郭先生講述了他的個人經歷。他曾是一位海事和海上保險專家律師,後來纔開始關注中國的政治問題。他通過學習和研究,越瞭解孫中山和蔣介石,就越理解他們,也越認識到唯一正確的道路都是光復民國。他也寄希望於改革,直到二〇〇五年才真正認識到中共的邪惡。他例舉了自己和大陸多位律師近年來遭受的迫害。

   郭先生還表示,理解歷史,就會理解蔣先生的連任,理解所謂的「白色恐怖」。蔣先生最偉大的地方是他的政治才華,是當代數一數二的政治家。而當今海外的專家學者中很多人依然不瞭解中共的邪惡本質,甚至還在幻想中共會幡然醒悟。當權者將是光復民國的最大障礙。

   座談組成員發言後接受提問。第二節的活動於下午四點四十分左右結束。

   在第三節的活動裡,光復委的團隊成員們認真聽取了臺灣朋友的看法和意見。首先是兩位獲邀講話的嘉賓發言。他們是臺灣著名作家武之璋先生和中央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朱浤源教授。此後座談會開放自由發言,邀請其他臺灣朋友進一步發表他們的看法。兩位嘉賓和自由發言的臺灣朋友,對臺灣的歷史、政治及文化,從各自的視角進行了豐富多彩的闡述。

   主持人最後請光復委的孫雲先生對臺灣朋友的看法做了個簡短的回應。孫先生主要講了兩點。第一,國民黨在大陸應該威權但不夠威而丟掉大陸。退守臺灣後進行的只是威權過渡。它在臺灣走的是孫文之軍政、訓政、憲政道路,最終還政於民,說明它是個民主的政黨。與之相較,中共則是個專制的政黨,毫無民主訴求。第二,許多專家認為中共已經改變,不是以前那樣,但我認為中共從理論上、制度上等各方面,沒有任何實質的改變,只是專制集權不得已的弱化。我們再也不要錯誤地把專制當作威權。千萬不可再丟了寶島臺灣。

   座談會於下午六點十五分左右結束。會後兩岸朋友共進晚餐,賓主相洽甚歡;並且藍綠營的臺灣朋友還在席間共同高唱中華民國「國歌」和「國旗歌」,贏得熱烈的掌聲。

  作 者 :潘晴
  出 处 :北京之春
  整 理 :2015年9月12日16:4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