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基督教信仰
作者:猫眼瞪瞪,整理排版:金鑫以下我介绍的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尽人皆知的,我们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中都从他们那里得到各学科知识的滋养,从中受惠。但是,教育的根本是要点燃人心中的一盏明灯,而不是填鸭似的灌输知识,更不是学习厚黑的生存之道。否则,知识再多也是行在生命的黑暗中。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我们接受他们的科学知识,更要了解什么是引导他们的智慧,照耀他们生命的光。
一、哥白尼
“假如真有一种科学,能以使人类灵魂高贵,脱离世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因为人类果若见到上帝管理下的宇宙所有的庄严秩序时,必要感觉到一种力量,催迫自己趋向于规律的生活,去履行各种道德,可以从万物中认出造物主,确是真善之源。”
——哥白尼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岁丧父,由作牧师的舅父瓦琴洛德抚养。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神学,三年后转回故乡。当时已任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的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教会法规。1497年哥白尼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僧正。1501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宣誓加入神父团体。1503年,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会法学博士。作为僧正的哥白尼,除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也行医和传道.与我们所受的教育相反,哥白尼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信仰上帝的人.他认为神既然是大能的,就一定用最高效的方法创造物质运动规律。当计算行星运行轨道时,以太阳为中心计算和以地球为中心计算都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但以太阳为中心计算要简便的多!这符合他对神的认识,所以他才敢于向教会借用的亚利斯多的地心说发起挑战!
二、伽利略
“我们知道真理不会相互抵触,所以如果物理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所得的结果必定由正确的认识圣经得到印证。”
“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误,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印证圣经的准确性。……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大的理论提出挑战。”
——伽利略
伽利略也是一位几乎人人皆知的伟大科学家,许多人也把他当成无神论科学家的代表。但实际上,伽利略始终是位极虔诚的基督徒。他发明钟摆,就是在教堂中祈祷时,看见堂中挂的圣体灯被风吹得摆动而得到了启发。当他用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和月亮上的山脉时,欣喜若狂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地感谢上帝,他让我想法发现这样伟大的、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迹!”
他认为圣经与科学并无矛盾。他在1613年写信给卡斯德利神父说:“圣经与自然界都来自上帝圣言,前者是上帝圣神所启示,后者是由上帝之命所造成……我以为圣经是把救灵魂所需要的真理告诉世人,这些真理只有上帝圣神的声音给我们启示了,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能把它们证实的。但是我想并不必须相信,同一个上帝给了我们以感官、言语和理智,却不让我们去利用它们,而亲自教导我们万物的事理。其实,靠我们的感官、言语和理智等,我们自己便能求得许多事理,特别是关于那些在圣经上毫无记述的科学。”
伽利略终其一生常是热诚的信徒,维瓦尼说:“伽利略不但是上帝教徒,而且是至圣无伪的。”他让他的两个女儿入会修道,长女采莱德修女在他困难中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的姐姐也是修女。
三、开普勒
“我感谢你,造物主和上帝,因为你已在你的创造中给了我这份喜乐,我在你手作成的工中喜乐。现在,我已完成我蒙召应作的工作。在其中我已尽用了你赋予我心智的一切才能。以我狭窄的心智对你无限丰盛的理解,我将向那些将要读到我的话语的人彰显你的工作的伟大。”
——凯普勒
开普勒虔诚的信仰上帝,他认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一定是按照完美无缺的数学规律来缔造整个宇宙的,完美的宇宙一定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所以他经常沉浸在摆弄数字的游戏的乐趣中。
根据他老师,著名神学教授兼天文学家第谷留下的一些资料,他计算出了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当时他无法掩饰自己的狂喜,说:“我终于理解了创世纪中上帝的话语,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开普勒还写过一些关于上帝的神学著作,只是没有见到中文版本。
四、牛顿
“我们应把上帝的话——圣经,视为至高无上的哲学;据我研究的结果,圣经记载之信而有征,实远非世俗的历史所能比拟。”
“宇宙间一切有机无机的万象万物,都是从永生真神的智慧大能而来;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他在这无量无边,井然有序的大千世界中,凭其旨意,运行万物,创造万物;并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众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牛顿
牛顿的父母都是清教徒,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去世了。
等到牛顿出生时,家徒四壁,母亲哈拿无钱去购买营养品来喂养这个早产儿。
才死了丈夫,眼看惟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最绝望的时候母亲想起圣经上也有一个名叫哈拿的女子,曾在困苦中向上帝祷告:“你若垂听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你。”(《撒上》1:11)
牛顿的母亲,便发出了同样的祷告。母亲的这一祷告,奠定了牛顿一生的信仰的基础。牛顿始终认为,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是有些事要他去完成。他常与母亲一同祷告。1662年,他大学二年级时,在课堂笔记的空白处,写下了:
- “上帝啊!
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
且因为敬畏你,
而不畏惧人。”
这些“巨人”中,有一个名叫亨利·摩尔(Henry More)的教授,给予了牛顿极大的帮助。摩尔是着名的数学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凭着老师的敏锐直觉,一下子发现了牛顿的与众不同。他於是给牛顿“开小灶”,并长年提供这个穷学生生活费。他还告诉牛顿:“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人认识他,寻求他,感谢他。若有人轻看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没有的才算神迹,那是自大。”“教育是一种道德与思考的培育,而道德的准则来自上帝。因此教育与信仰是相辅相成的。”
牛顿因为家里贫穷,仔细记录他的支出,他认为「用钱谨慎将是基督生活的基本学习」。
牛顿经常在日记中或课本空页写下自己的祷告,有些记载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他写道:「企图光以迫切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於人性的懦弱。」牛顿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经常在校外分发圣经给穷人,向他们传福音,购买要分发的圣经成为牛顿学生生涯中除了房租与伙食费外最大的花费。
他习惯於在花园长时间地祷告和默想,习惯於在信仰中思索科学,在科学中沉思信仰。他坚信因为有神掌管宇宙,所以宇宙才是有序的,科学家们才有研究科学规律的可能性。万有引力的发现,就要感谢牛顿的这一思想方式。
据牛顿的好友史塔克利说,他确实是由花园中一个掉落的苹果想到了万有引力,以致於苹果後来成了万有引力的标志。但是,苹果,以及其它任何的水果,都不能保证牛顿一定发现万有引力。真正导致牛顿有此伟大发现的,是他的信仰,以及他在花园中祷告和默想的习惯。
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Manuel),1968年在他所着的《牛顿传》中写下:“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他的成名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只记载牛顿的科学发现,也反覆提到他的「机械论」与神的关系,他说真神与假神的差别是假神没有掌管宇宙,没有不变的旨意,没有最後的判决,属於必朽坏的受造之物。书中不断提到「掌管」(dominant)这个字,他认为这是神的属性里,最神圣又是最奇妙的,让寻求他的人可以明白;机械论做为神掌管宇宙的法则,是神摆在宇宙里让人明白他能力的法则。
他写着:如同生来是瞎眼的人不了解光,我们无法明白神的智慧与全能。神的形像没有人、到\听到、接触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坏的假神所能代表,… 我们只能在他所创造的万物中了解他,他仍在掌权,我们都在他的掌管下。而假神没有掌管的权柄,没有永远的看顾,没有创世的起初,不过是虚无丶有限,与大自然一样。... 因着神的掌权,我们称他是主(Lord)。我们是他的仆人,不过是有限与不完全。
牛顿身为杰出的科学家,喜欢公开表白自己的信仰,又不擅长与人交际,喜爱独自安静地工作。引来一些人对他的攻击。1692年,日内瓦来的拜特教授大力抨击牛顿,“牛顿的万有引力是来自对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学的发现……他必须撇清,如果这是科学就不要写到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与上帝有关的就不要放入科学范畴”。
牛顿在一生中也有过长达9年的信仰动摇期(1698~1707年)。後来有许多人要证明牛顿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就是引用牛顿这段时间的言行。
时间往往是最佳的疗伤剂。牛顿从苦境中转回,他的信仰又逐渐坚固,并且能区分信仰的真实与偏激,能够分别顺服在圣经真理前与在人话语前的不同,且重新思索物理丶数学与光学。牛顿晚年,名满欧洲,被英王封为爵士,且身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长达二十几年,直到去世。他最爱和小孩子们一起玩耍。他曾对他的小侄儿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麽看我,对我而言,我只是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只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发现的石头丶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牛顿死於1727年3月20日。他写下:“不管任何环境下,要守住耶稣基督救赎的真理与最大的诫命--爱人如己。”
五、巴斯德
“信心,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热心(enthusiasm),这是最好的字,由En及Theo合成:En是里面,Theo是神。真正持久的热心是因为上帝住在我的心里”
——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他发明消毒法,对人类医疗卫生贡献极大。又在防治瘟蚕病、促进法国蚕丝业的发展立下丰功。
他对上帝和福音都有坚强的信心。他说过,“如果承认上帝的存在,这一个信心实比一切宗教的神迹更为超奇,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信心,这种悟性,那便不能不对上帝下跪,肃然敬拜了。”
他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祷告。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出於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不是无中生有的生命现象,而是腐败无里边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
经潜心研究,他发明了消毒法,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年老时,他回母校讲演时说,他一生面对极大反对、却能节节胜利的两个原因是:“信心,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热心(enthusiasm),这是最好的字,由En及Theo合成:En是里面,Theo是神。真正持久的热心是因为上帝住在我的心里”
六、培根
"只有圣经才能使国家社会蒙受最大的福祉。"
"有两本摆在我们面前的书可以让我们研究,它们可避免让我们陷入错误之中。第一本是圣经,它向我们启示了神的旨意,然后是大自然,它表现出了神的能力。"
——培根
培根(1561-1626, Francis Bacon, English)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科学归纳法的哲学家,被称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培根1620年发表《新工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培根本人也是基督徒,发表过著名的“论无神论”,坚定地反对无神论,指出无神论的谬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被称为无神论者。
以下来自他的《论无神论》:
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却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因为只有从表面上看去,这自然界中的万物才是偶然和不相关联的。可是只要深入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万物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最终只能导向一个总的宇宙原因——这就是神。
尽管无神论者反对宗教,可是他们本身也在传播一种宗教——这就是否认神的宗教;另一方面,许多无神论者为有人信仰神而痛苦、而争论——但既然根本没有神,你又何必还要为此而痛苦、而争辩呢?
在肉体方面,人类与野兽无异,如果在精神上再不追求神圣,那么人与禽兽就毫无区别。所以,无神论无益于人性的净化和升华。......当人心胸中具有一种神圣的理想和信仰,那么就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意志和力量。这种意志和力量假如不依托一种信仰,就不可能产生。正因为如此,无神论是可憎的。人性本来是脆弱的,而无神论更从根本上摧毁了人在内心中战胜邪恶的精神力量。不仅就个人而言是这样,就民族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出於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经潜心研究,他发明了消毒法,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不是说上帝抓一把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造人吗,巴斯德的证明应如何理解?
巴斯德证明了所有的生命都是上帝直接造的,上帝可以用泥土造人,但人不能。而且所有的被造物各从其类,人生人,菌生菌。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
巴斯德相信圣经所说,神造万物,各2从其类,每种生物各有它们的祖宗。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他相信腐烂的草中,必有萤火虫的卵。他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他的观点,他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
经过这个试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运载的尘埃中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他一生对圣经中的宝训,时刻念念不忘。他说:“如承认神的存在,这一个信心实比一切神迹更为超奇。如我们有了这样的信心,这种悟性便使我们不能不对神下跪,肃然敬拜。”
“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不认识圣经的人,他的教育不算完全;不详细研究圣经的传道人,他不配侍奉基督的教会;不立志了解圣经的圣工人员,他的工作不会有价值;不充分领会圣经的基督徒,他也不能完全过基督徒的生活。”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以此描述巴斯德:“毫无疑问,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的贡献上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还是会说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但是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以及条理的剖析,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他是位信仰非常虔诚的人,愈老信仰愈坚定。”有人问起他的信仰时,他回答说:“我知道的愈多,我的信仰就愈接近乡下农民;如果我能完全了解,相信我的信仰必然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撰写巴斯德传记的拉多说:“巴斯德的一生始终对神和永生有绝对的信心,并深信神所赐给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能力必会延续到另一个国度,福音的美德对他而言一直是存在的。”当他过世时,他一只手握着妻子,另一只手握着十字架。
七、法拉第
(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教会长老、皇家学院教授、皇家学会会员)
“我的一生是用科学侍奉我的神。”
——法拉第
对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他是享有“电学之父”美名的伟大科学家;但对属灵追求的人来说,他可说是伟大、朴实且有生命力的信仰前辈。他虔信圣经,并是伦敦一教会的兼职传道人和长老,侍奉活跃。他按时参加主日崇拜,每月讲道多次,遗留至今的讲章有150篇之多。他相信神创世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他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为了使社会大众认识神智慧的创造,他公开示范在电学上的发现。他虽然在科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影响他一生最深的,是对基督的信仰。
法拉第出身贫困。他对贫困有这样可贵的看法:“我生长在铁匠之家,我是铁匠的儿子,我的一生是活在那位大铁匠(指神)的锤炼中。”“贫困在我家没有留下丝毫痛苦的痕迹,反而使一家人更亲密。在父母的心中,贫困是神的祝福,不是诅咒。”他对科学能有执着和坚持不懈的毅力,都源于他天上和地上的父亲对其无可测度的陶塑和影响。更难得的是,他说:“人面对奖赏,不因而改变他应走的路,就是他最大、最好的奖赏。”。
他以丰富的感情和诚实面对科学的成就和有限,以完全的谦卑和渴慕面对神的奥秘和无限。他在乐观地生活,帮助受压者,艰苦地求知,严谨地研究和对耶稣的信心上,是大家极好的榜样。从他的生命中,可清楚地看到他的谦卑,即使他发现了许多不知的领域,他仍说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他在对学生讲课前,先有30分钟的时间跪在地上祷告,期望自己在正确的根基上讲论。
法拉第说:“相信耶稣的神性和救恩乃是神的礼物,遵从耶稣的大使命乃是信心的确据。”他坚信圣经的真理,说:“人既有这一部美好的圣经作指引,为什么还偏行己路以至迷途呢?”“惟有圣经,不加不减,是每人在各样境况中独一充分的向导。”他晚年更是勤读圣经,尤喜欢读《约伯记》。他用过的圣经,留下许多细心读过的记号。他的名言是:“圣经说什么,我们便说什么;圣经没说的,我们也不应说。”
法拉第在病危时,记者问他死后的生命作何理论。他回答说:“什么理论我不知道,只知一件事:‘我的救主活着。’因他活着,我也要活着。”记者请他针对灵魂和死亡,提出他的推论,他震惊地说:“我不懂得推论,也不接受推论,我确知自己将安息在极为实在的处所。”他临终时,有人问他在想什么,他回答说:“我的心灵很平静。”并引用圣经说:“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后1:12)他临终前最后一句遗言是:“我的一生是用科学侍奉我的神。”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注重对世界本源的探究,这是其他宗教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科学研究在基督教环境下比在其他环境下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但注重对世界本源探究的文化环境,却不仅仅是基督教世界,多神的希腊和一神的犹太民族也是一样。
这是最关键的一段,有了这一段,其他的你再说什么都不重要了。这里面有两点——
1 你证明了对于世界本原的探究是科学发展的支持。
2 希腊文化和犹太文化也注重世界本源的探究。但请不要忘了,基督教文化就被学术界称做“两希”文化,本身就融合了希腊和犹太文化的精华。
但提醒你其中一点小错误:对于世界本源有探究精神的不是希腊的多神教,而是反对多神教,主张独一创造者的希腊哲学家们。他们的上帝在全世界所有宗教文化中最接近基督教的上帝观。另外,犹太教的耶和华也是基督教的上帝。
八、孟德尔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学科的奠基人。他是位天主教神父,曾担任捷克布尔诺市莫勒温镇的一所修道院院长。
1865年,他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遗传单位(现在称“基因”)的概念,确立了遗传基本原理,以后称为孟德尔定律,他是通过培育豌豆开创了遗传研究。这个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创造论的正确,否定了进化论。他说:“基因特征并非后天获得,而是其亲代就有。”这是进化论学者最不爱听的话。
进化论者认为“种”的形成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但孟德尔以科学实验证明“种”的各异是由于内在遗传物质的天赋结构不同。生物学家纳尔逊写了《各从其类》一书,有力地说明一切都是神创造的。孟德尔看后大加赞扬,说:“如果达尔文先看了纳尔逊的书,他大概不敢出版他的《物种起源》了。”从事果蝇研究的诺贝尔奖得主摩根,原本是进化论的忠实支持者,但他读了孟德尔的研究报告,竟然启发他构思出最经典的果蝇实验。并成为进化论的坚定反对者。因此,科学界流传一段著名佳话「上帝创造了果蝇,摩根彰显了这个创造的目的。」上帝也使用孟德尔,彰显他创造生命的语言,孟德尔孤寂奉献的一生,是在信仰中获得支撑的力量。即使在豌豆园最不显眼的角落,也能燃起生命的法则,在微小的花丛间,也能为科学创造崭新的领域。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伟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医学院院长克林斯(这个计划主持人、美国遗传学家、博士、教授、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和文特尔(美国基因学家、博士、教授、国家基因改良组中心主席)在成立宣布仪式上表示:“今天,我们正在学习神创生命的语言(指基因)。”并把基因形容为“人类有史以来所制造的最重要、最奇妙的图谱”。基因的发现,给进化论以致命的打击。
由于孟德尔的发现对于进化论不利,因此受到无神论的苏联抵制。1948年苏联召开了上千人的全国农业科学院会议。李森科在会上大肆宣扬米丘林生物学”,并狂称这是社会主义的、进步的、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学说;而把当时正在兴起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打成了反动的、唯心主义的、为宗教服务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的。李森科在大会上得意忘形地宣布,这次会“把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从科学上彻底消灭掉,是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是伟大的节日”。
而今天,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已被全世界接受;人们几乎把米丘林学说忘了,很多年轻人甚至可能不知道有过这种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学说。
九、富兰克林
“我信主耶稣基督,他至善无比,他的教训乃是无上的圣道。”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是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美国建国元老,参加起草美国《独立宣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他深刻明白,人活在世上,是为神而活,应处处荣耀神,服务人类。他对世界的贡献竭尽全力,时时在动脑子。他是美国第一位学者和第一位哲学家,创建了美国哲学会,也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驻法国)。他发明了避雷针、口琴、摇椅、路灯、双片眼镜、颗粒肥料,他是政治漫画的创始人和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创建人,发现墨西哥湾的海流和感冒的原因,首先提出夏季作息时间,四次当选为州长,制订出“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出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了电和放电的同一性。他是美国最早的警句家,美国第一流新闻工作者,《简易英语祈祷书》的作者,英语发音的最先改革者。他发现人们呼出的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誉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创设了近代邮信制度和消防组织,设计了富兰克林式火炉和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想出广告用插图,创立了美国民主党和议员近代选举法。他的自传是所有自传中最受欢迎的之一,仅在美国和英国就重印了数百版,现在仍为人们所喜爱。
富兰克林的四点信条是:
②我信我们侍奉的神的道,最好的方式在于爱神和爱他的儿女;
③我信灵命永在,凡行善者,必得好报;
④我信耶稣,他的教训至善无比,基督教乃是至高无上的圣道。
当有人问他做政治家的秘诀,他回答说:“如能用基督教的道理从政,便能使世界政治面目一新。”他呼吁大家把各人的私心放下,建立一个好国家,不单造福子孙,全人类也可看到一个民主成功的例子。美国建国之初,政法两界的人都是基督徒,在建立美国的制度时,完全基于圣经的原则。论到科学,富兰克林说:“科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神的作为。人所能知道的,只是神创造的一小部分。”
富兰克林认为基督教对国家和人生有重大的关系。当美国制宪时,常常发生困难,有一次他在会议中对大家说:“我们已研讨过古今各国不同的制度,发现他们都不能适合我们新的共和国,为什么我们不谦卑地祈祷,求‘众光之父’(雅1:17)给我们启示和智慧呢?”基于人的理智和容忍是有限度的,他极力主张在议会举行会议之先,先向至高的神祈祷。他说:“当我们最初与英国抗争时,我们历经艰危,天天在这个会议室举行祈祷,求神保佑,而且我们的祷告,都蒙神垂听。在此,凡是参加过革命运动的人,都能时时看到神如何眷顾我们的事实。我们所以得享今日的平安和福乐,饮水思源,实不应忘记我们恩慈的天父;难道我们从此以后,可以不要神帮助了吗?我涉世较深,经历较多,我越加体验,越相信神是在掌管人类的事务。‘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太10:29)。一个国家,岂可不需要神的帮助呢?圣经上又说:‘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诗127:1)我深信此理,如果我们不求神的恩助,则我们一切的努力,不仅徒劳无功,且将重蹈建造巴别塔的覆辙。基于上述理由,我提议从今以后,我们在每天开会之先,应作祷告,求神赐恩,指导我们的会议和思想。”
当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无神论政论家潘恩把其所著《理性时代》一书的原稿请富兰克林校阅,富兰克林答复他说:“我已细心拜读大作,你否认神的护理,乃是根本推翻了宗教(指基督教)。这样便是教人不必敬拜神,也不必祈祷求神保佑;而且可为非作恶,无所顾忌。据我的意见,你的议论,虽是非常动人,会使少数人附和你;但不能改变一般人的意见和态度,其结果必贻害众人,自食恶果,因为如果逆着风吐唾沫,结果是吐在自己的脸上。所以我对你的忠告,乃是速把尊著付之一炬,以免纵虎归山,残害他人,后悔莫及!”
富兰克林在他兄弟逝世后,写信给死者的继女。信的内容如下:“我与你共同悼念,我们丧失了一位最亲爱、最有价值的亲人。但照神意和自然规律,一旦灵魂开始真实地生活,肉体就要摒弃不用。死也者,不过是萌芽状态,生之准备也。人不到死,不能说完全生。那么天堂里不朽的人中新生一个婴儿,这群人的幸福社会里多添了一位新分子,我们为什么还要悲伤?我们本是灵,肉身是借来用的。肉身给我们快乐,帮我们求知,造福人群,这本是神的大恩。等到它不合这些用途,给我们的是苦而不是乐;不帮助我们,却成为累赘;失去原来赐给我们的用意,能把它摆脱,同样是神的大恩,死就是如此而已。我们有时宁可局部死亡,反而算是明智。一只血肉模糊、痛不可忍的手足既然复原无望,宁愿割断。拔牙的人毫无顾惜,因为痛和牙是相连的;摒弃整个肉身的人,立即脱离一切痛苦和痛苦疾病的根由,原来肉身不免痛苦是能使人受罪的。你的继父以及我们自己都同被神邀请,升天去享永乐。他的席位最先摆好,所以在我们之先赴会,我们如果同时出发,当然不很方便。既然我们不久也要跟踪前往,而且知道在那里找得到他,那么为什么要伤心呢?再会。”真正的基督徒对肉体的死亡抱乐观的态度,随时准备去见神。保罗说:“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
富兰克林临终时,有位怀疑圣经真理的少年去拜访他,请他指教,他对这位少年说:“少年人啊!坚信圣经,熟读而体行之,你必终生得益受用。”还有人问他:“现在你有什么臆测?”他回答:“我不作任何臆测,我死的时候绝不会躺在臆测的枕头上,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他自撰碑文:“这是富兰克林的遗体,像一本破旧的书被虫蛀蚀,但此书本身永不磨灭,将来仍由原书至高的作者(指神)修订重版,焕然一新。”信奉真理的人,必受天佑。
十、开尔文
(动力学物理学家,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是智慧和慈爱构思的证据……无神论的概念实在愚昧,笔墨难以诉说。”
“在我生平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主耶稣基督。”
——开尔文
开尔文对人类的突出贡献是:发展热力学理论,28岁时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被称为“热力学之父”。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由焦耳(1818-1889,也是信仰基督的科学家)所提出,也称能量守恒定律,第一定律指出:能量虽能改变形态,但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所以总能量是固定不变的,根据这一定律,物质不能从无到有,科学无法解释大爆炸为什么能产生物质。如果真的有大爆炸产生宇宙之说,那只有一种原因:是神画下大爆炸的蓝图,设计了大爆炸,用大爆炸创造了天地。
“起初,神创造天地”(创世纪1:),只有超越物质的神才能从无到有创造物质。开尔文引用圣经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中“能量为何不能被创造”,因为神第七日歇了他一切创造之工(创世纪2:2);“能量为何不能被毁灭”,因为神“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1:3)开尔文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指出:能量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其中的一些要变为热量,再也不能变回原来的形态;换言之所有物理系统在没受外来干扰之下,只会逐渐变为无秩序和混乱(热力学称混乱为“熵”)。由有规律变为无规律,由秩序变为混乱,精密变为简单。例如美丽的房屋数百年后变成散乱的砖堆。但进化论却假设生物从简单“进化成”精密,例如由简单的阿米巴单细胞进化成精密的人类,可见进化论不可靠,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开尔文在发表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他引证圣经里诗篇102:26:“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表示能量的反应进行导致“有效能量”逐渐减少。当人犯罪后,神就定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
开尔文在发表热动力理论时,他在研究中写道:“上帝在这个时代还行神迹吗?是的!科学的知识是来自上帝的作为,放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能够了解。过去,他把异象放在先知的梦中,现今他把知识放在人的心中,使人能够建立理论去说明这个世界的真实。人有理解的心智,是上帝所创造(这就是显而易见的神迹)”。
在开尔文的日记里,每天都写下一句他当天所背下的圣经经句。在他发表的报告里,也时常提到信仰,并引用圣经。在发表潜热的演讲上,他说道:“如果没有水的潜热现象,人类将立刻面临世界灭亡的浩劫,因为两极的冰山将立刻溶化,大水将淹没全地。我愈了解水的特性,就愈知道这是出于上帝的慈爱与恩典”。
开尔文在研究报告里的信仰表白引起许多进化论者的反对,甚至群起召开大会与他辩论。在辩论会上,进化论者挟着袭卷整个生物界的气焰,炮火凶猛地攻击他。开尔文坐在台上静静地听着,然后提出有力的反驳。他投出第一个问题:“进化论是一个学说呢?还是一个不变的定律”?这个问题立刻压制了对方的气焰。因为进化论若是一个真理,为何进化论里充满假设。如果进化论只不过是一种未定的学说,为何支持进化论的人像支持真理般的不容别人质疑?开尔文深知进化论的缺点,就是违反了热力学定律。他说:“进化论假设整个生物的进化与年代,都在与今天相同的环境里产生,这种臆测,违反了热力学的定律。”开尔文继续投出第二个问题:“进化论能够回答生命是怎么产生的吗?”这个问题不仅让会众安静,也让与他争辩的进化论大将赫胥黎哑口无言。
开尔文说:“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地质年代上,有一段漫长的年代是没有生命的,而后突然有生命产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产生生命:无论是机械性的动力,是化学的变化,是电子的传递,是矿物的结晶,是原子的力量,都无法使生命从无变有。当你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你必须承认这是科学跨不过的门槛。这是上帝的奥秘……我并不反对生命在产生以后,因着某些环境的改变,生物会有一些进化的现象(就是现今所谓的“微进化”,不是“广进化”),但是最基本的真理仍不改变-是上帝创造了生命,并且有智慧地掌管一切。”“因此,”他投出第三个问题:“人有道德、有爱、有对于永生不朽的渴慕。如果人只是无意义的,偶然的进化产物,怎么会问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呢?”
开尔文只用5分钟就结束了辩论。他说明一点,即使有进化论,上帝仍是进化论的主。开尔文说:“人类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是科学最关键的原理。”开尔文一生坚信神的真实,坚信人所看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现象,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共通原则在引导着,这就是“能量”。他相信这能量是来自上帝永恒的智慧与掌管的权能,彰显神“托住万有”的能力(来1:3),所以他合理地总结道:“环绕我们四周,都有强烈证据显示有智慧和恩慈的设计…无神论何等荒唐,我实在不能用言语去形容。”他强调说:“有关生命的来源,科学……正面地肯定了创造的大能!”……
十一、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博士、慕尼黑大学校长和教授、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伦琴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母亲时刻教导他作为基督徒要正直善良。有一次他的同学在黑板上画了希腊语老师的画像,当老师问伦琴是谁画的时,他没有告密,因此被学校勒令退学。他母亲安慰他说“你如果向上帝发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你就不必气馁,更不必苦恼……”
1895年伦琴发现了伦琴射线,这种光有非常强的穿透能力,被叫做X射线,“X”光大名鼎鼎,但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有人猜想X光表示不知是什么光,因为X在数学中表示未知数,其实是臆断。
圣经中的《希伯来书》4章12节:“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伦琴根据这段经文,取希腊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为名,称为X光,即基督之光。
伦琴因发现X光,于1901年是世界上第一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殊荣的人。他非常谦卑,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以基督的名字命名,为的是荣耀主的名。X光在工业、医学上的巨大用途,几乎是人人皆知。耶稣说:“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约9:5)X光虽强,只能穿透人的五脏六腑,而基督能把人的内心世界和心思意念都穿透,正如赤露敞开,了如指掌,明察秋毫。“他(耶稣)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林前4:5)
X射线发现才4天,美国医生就用它找出了病人腿上的子弹。企业家蜂拥而至,出高价购买X光射线技术。50万,100万,出价越来越高。“哪怕是1000万”,伦琴淡淡的一笑答道:“我的发现属于全人类。但愿这一发现能被全世界科学家所利用。这样,就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因此,伦琴没有申请专利权。他知道,如果这项技术被一家大公司独占,穷人就出不起钱去照X光照片。爱迪生得知这个消息后深受感动。他为接收X光发明了一种极好的荧光屏,和X光射线管配合使用,也没有申请专利权。
在诺贝尔逝世五年以后,首次颁发他所奠基的诺贝尔奖。伦琴是第一个获物理奖的人。他高兴地接收了诺贝尔奖金,但是却把数额为5万瑞典克罗纳的奖金转赠给沃兹堡大学。
十二、普朗克
“信仰和自然科学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最直接的证据要算这样一个史实:所有时代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诸如开普勒、牛顿、莱布尼茨,无不抱着笃实虔诚的信仰。”
——普朗克
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此后,他从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气体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
普朗克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创立能量子概念。
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虽然瑞利、金斯(1877—1946)和维恩(1864—1928)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式,企图弄清黑体辐射的规律,但是和实验相比,瑞利-金斯公式只在低频范围符合,而维恩公式只在高频范围符合。
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导出了一个和实验相符的公式。他于1900年10月下旬在《德国物理学会通报》上发表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题目是《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第一次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
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普朗克作了《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激动地阐述了自己最惊人的发现。他说,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数值ε=hν。其中h,普朗克当时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它标志着物理学从“经典幼虫”变成“现代蝴蝶”。1906年普朗克在《热辐射讲义》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工作,为开辟探索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918年,普朗克得到了物理学的最高荣誉奖——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普朗克被推举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级名誉会员,美国选他为物理学会的名誉会长。1930年,普朗克被德国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威廉皇家促进科学协会选为会长。
普朗克科学成就与他的早期家庭教育有关也与他的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有关。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哥廷根大学的神学教授;父亲虽然一改家风,成了基尔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法学教授,但也笃信基督教;母亲也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弥漫在家庭中的浓郁宗教气氛,使上帝早早地就在普朗克的心中扎了根。小学时他是一个忠实的路德教信徒,中学时经常因为宗教和行为举止等方面获奖,从1920年开始,一直到1947年去世,他都是绿森林教区的长老。
1937年5月,普朗克在波罗的海沿岸各省作题为《宗教与科学》的演讲结束时,曾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向上帝走去!"这句口号的含义可以用爱丁顿的一句话来解释:"现代物理学绝不是使我们远离上帝,而是必然地使我们更接近上帝。"普朗克一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就是一个"向上帝走去"的过程。
普朗克曾经说过一句关于科学真理的真理,它可以叙述为“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一断言被称为普朗克科学定律,并广为流传。
十三、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1623-1662)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横跨哲学、科学、文学、宗教几大领域,而且在这几大领域里都不是简单的涉水而过。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他有那么冷静的科学精神却有那么狂热的宗教激情。同样的真诚,同样的热烈,同样的彻底。1651年,帕斯卡尔偶然读到基督教派冉森派的著作,为之折服,从此接近这一派主持的波尔·罗亚尔修道院。父亲去世后,帕斯卡尔的妹妹也进入这家修道院修道。
1654年11月23日这一天,帕斯卡尔白天乘马车遇险,两匹马坠死于巴黎塞纳河中,他却奇迹般地生还。晚上,帕斯卡尔在卧室阅读《新约全书》的“约翰福音”第十七章,即耶稣在他被捕就刑前的一段祈祷,当他反复地读着这些话时,逐渐陷入一种燃烧、彻底的心醉痴迷状态,在他绝望的生命中突然神秘地充满了什么东西,他似乎瞥见了他所向往的上帝。他内心一下子透亮。这件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在他死后八年,人们在他上衣的衬里的羊皮纸抄本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夜晚和在这个夜晚写下并一直珍藏的激情的祈祷文。在那个晚上他听到了上帝的召唤,于是立志献身上帝。帕斯卡尔随后迁往平民区居住,辞去侍奉他多年的仆役,开始尝试着自力更生,学着料理家务,并以极大的爱心照顾附近的贫苦儿童。
在1651年的《论死亡———致比里埃夫妇的信》中,他认为基督徒的生命是只有死才能结束的一次终身的祭献,死是“完成”,在耶稣那里,死是“可爱、圣洁、甜蜜”的,人类可以在上帝那里得到安慰。
帕斯卡尔曾计划写一部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书,但只留下一些札记形式的断断续续的文字。1670年,波尔·罗亚尔修道院第一次发表了这些笔记,题名为《帕斯卡尔先生死后遗下的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后来,这一著作沿用了《思想录》的书名,做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流传于世。
书中论述了帕斯卡尔思想的矛盾以及对上帝的热烈追求。《思想录》一书主要包括了“人与无限”、人的伟大和悲惨、对上帝存在的打赌论证,宗教的意义、耶稣的神秘、三种秩序和三种伟大、几何精神与敏感精神等内容。
《思想录》中,帕斯卡尔仍旧反复地论述了这一悖论:即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思想录》则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历来为世人所重。
1659年,帕斯卡尔的身体极度恶化,在几乎濒临死亡的状态之中,写就了《论疾病———就疾病的真正好处求教上帝的祈祷》。帕斯卡尔以为,向上帝祈祷并不是要求免除痛苦,而是要求在没有认识到上帝的精神前不失去这种痛苦。1662年8月19日,体弱多病的帕斯卡尔与世长辞,逝世时只有39岁。
帕斯卡尔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虔诚的基督徒,为基督护道的精兵,一位真正意义的精神、灵魂上的伟大思想者。
十四、爱迪生
1999年美国《生活》杂志评出千年来全球最有贡献的100位人物,爱迪生名列榜首,被誉为“发明大王”,曾改进电报和电话,发明电灯、留声机和自动收报机等,其中获专利权的就有1328项,未申请专利的还有2000多项,他是对近代科学进步最有贡献的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洛奇称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美国总统胡佛说:“爱迪生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是美国的国宝,也是人类的恩人。”
爱迪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他经常每天工作20小时。他如此劳苦,不但不感疲乏,而且精神越来越好,思想集中,数十年如一日。更值得钦佩的是,他虽一生不懈地专心科学研究,却并未影响他的灵性长进,他还是一位有明确、强烈基督信仰的科学家。
米勒在《爱迪生传》中说:“如没有神的启示,没有一个舵手,没有一个引导的力量,爱迪生决不会有一个科学和数学的精密头脑来领悟宇宙的奥秘。天体行星在一定轨道上转动不息,千万年如一日;种种创造的奇妙,生活的纷繁差异,以及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神奇不可思议,都使他相信宇宙间必有神。”爱迪生说:“我敬佩世上所有的工程师,但我最敬佩的是那位最伟大的工程师——神。”
爱迪生有一次对朋友拉色洛说:“我认为每一个原子必由某种智慧所掌管,所以能千变万化,显明创造者的奇妙。”拉色洛问:“这种智慧从何而来的呢?”他回答说:“这种智慧乃是从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能力而来。”拉色洛又问:“那你是否相信有一位全能的造物主神呢?”他肯定地回答说:“当然,神的存在,在我是几乎可用化学来加以证明。”他的家人说,他对神有一个敬虔的信心,在他的奥兰奇实验室里写了句座右铭:“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美国的科学界人士为庆祝爱迪生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时,爱迪生致答谢词说:“多谢主席和你们对我说了这么美丽的祝词,实在不敢当。就事论事,我只是在神所创造的科学中寻求而发现必需的原理和定律,再加上人工的调配,就是这样成功地制造出电灯,愿一切荣耀归于我们的造物主神。”
爱迪生说:“世上无论哪一样事物,我所已知的部分,与那未知的部分相比较,所知的不到百分之一中的百万分之一!我们不知道水究竟是什么,光是什么,地心吸力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站立,脚就会站立得稳。究竟电是什么,热是什么,磁力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对于一切的一切,我们只有种种的臆度假说,但我们却不因为不明白它们的究竟,就阻碍我们去利用和享受它们。”他如此谦卑,把自己看得那样渺小。
世上所谓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实际都是发现者,正如爱迪生谦卑地说:“我哪里是发明电灯,只不过是用钨丝把电引导在管子里让它发光而已,这哪是发明呢?真正的发明家是神,神发明了电,我是发现者,人们不应说我是发明家。”有记者问他:“你一生最大的发明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发现了耶稣是我的救主,洗净我一切的罪。”他又曾说:“耶稣如不作我们的救主,就无法作我们的老师。”
一次有人要在报上发表爱迪生是反宗教者时,他立即气愤地说:“具有哲学思想的人,对于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总该接受。从万物所表现的情形看,宇宙实乃是全能者的意志的伟大成绩,假如我否定神的存在,就等于亵渎自己的知识。科学和宗教(指基督教)是同一根源而来的,其间绝不会发生冲突。”
爱迪生认为,向神祈祷是人生力量的源头。每当他遇到难题,就在实验室里祷告,祈求神的帮助。他在实验室里放着圣经,随时可阅读。他对圣经非常精通,他说:“圣经的宝训乃是人类行为最崇高的伟大典范,也是人生道路片刻不可偏离的指南。”“我介绍人读圣经,因它可使人生快乐。”他承认教会的事工,实在有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教会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我认为每一个原子必由某种智慧所掌管,所以能千变万化,成造化之妙。这种智慧乃是从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能力而来。上帝的存在,在我是几乎可以用化学来加以证明的。”
“假如我否定上帝的存在,我就等于亵渎我的知识,我深信有一位全知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上帝”。
“圣经的宝训,乃是人类行为最高的水平,也是人生道路不可片刻离开的指南。”
——爱迪生
十五、笛卡尔
“数学真理,如同其它一切受造物一样,也都是由神所确立,并依赖于神。”
“当我专心地想到神,完全向着神的时候,我发现并没有任何产生错误和虚妄的原因;可是片刻之后,回想到我自己的时候,经验就告诉我,我仍然会犯无数的错误。”。
“如果世界上有某些物体或某些心智或其它的本性并不是十分完满的,那它们的存在一定要依赖神的力量;如果没有神,它们就一刻也不能维持下去。”
——笛卡尔
笛卡尔出身于贵族家庭.父母都是天主教徒.父亲希望他将来做神父,8岁时送他进耶酥会学校学习.后来在教会办的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以后当过兵.退伍后移居荷兰。
在荷兰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是在荷兰完成的。
笛卡尔堪称17世纪及其后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笛卡尔是解析几何和近代惟理论的创始人,又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
他极力为神的存在提出有力的证据,他认为有一个最完满的“无限实体”,即神的存在,神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原因。
在谈到人具有上帝的形象时,他说:当然不应该奇怪,上帝在创造我的时候把这个观念放在我心里,就如同工匠把标记刻印在他的作品上一样;这个标记也不必一定和这个作品有所不同。可是,只就上帝创造我这一点来说,非常可信的是,他是有些按照他的形象产生的我,对这个形象(里面包含有上帝的观念),我是用我领会我自己的那个功能去领会的,也就是说,当我对我自己进行反省的时候,我不仅认识到我是一个不完满、不完全、依存于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不停地倾向、希望比我更好、更伟大的东西,而且我同时也认识到我所依存的那个别人,在他本身里边具有我所希求的、在我心里有其观念的一切伟大的东西,不是不确定地、仅仅潜在地,而是实际地、现实地、无限地具有这些东西,而这样一来,他就是上帝。我在这里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论据,它的全部效果就在于我认识到,假如上帝真不存在,我的本性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我不可能在我心里有一个上帝的观念;我再说一遍,恰恰是这个上帝,我在我的心里有其观念,也就是说,他具有所有这些高尚的完满性,对于这些完满性我们心里尽管有什么轻微的观念,却不能全部理解。他不可能有任何缺点;凡是标志着什么不完满性的东西,他都没有。
他的唯理论观点被许多基督徒所反对,牛顿就是一个唯意志论者,反对唯理论.一个强调上帝的理性,一个强调上帝的意志,但把神学观点的不同放在一边,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彰显了上帝的荣耀,
十六、威廉˙惠斯顿
威廉·惠斯顿乃是接替牛顿充任剑桥大学数学教授,著有《地球论》(The Theory of the Earth)一书,并许多关于宗教的著作。他曾自述他何以相信“启示宗教”的理由,见证圣道,略谓:
“天文学和我们的数学,都证明圣经记载的正确无误。”
“最古的和最可信的历史记载,都证明圣经之确实可信。”
“我们越加研究,圣经记载便越显确实;一切难题,便易如冰消。”
“如果没有圣经中所记的神迹,基督教便难建立,且更不易令人信奉。”
“犹太人虽憎恨先知,逼害先知,但不能不信他们是上帝的先知,不能不信他们所写的乃是出自上帝的默示。”
“犹太民族过去和现在的遭遇和境况,便足证明圣经里面,先知预言的神学律法之真实不虚。”
“基督教会过去和现在的境况,便是证明先知预言和福音的真实可信。”
“圣经作者们,虽所生的时代不同,空间不同,但都异曲同工,写出一个伟大的计划——便是上帝救救世的计划。这个计划,完全是真神的奇妙作为,救主的伟大恩功,决非人的行为,我们只有信奉归依,才能得救。”
“圣史的记载,绝无丝毫捏造虚假之处。且比任何历史更为忠诚、公正、信实可靠。且圣经的预言,亦已逐渐应验,毫厘不爽。”
“基督教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反对基督教的制度和宗教,绝难有丝毫存在的价值。”
“基上论证,基督教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事理昭彰,实无庸置疑。余只有心悦诚服,信奉此真神启示的宗教。”
我以前看过的“宣传”,是说欧洲中世纪是长达一千年的黑暗时代,暗无天日、停滞不前。
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
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中世纪研究相当多,承认中世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那是一个解构建构的时代,一个建造地基的时代。从一个山头下到谷地再从谷地向更高的山头进发的时代,一个孕育人类新生的时代。
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革命,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们与中世纪有无法割裂的联系。
是阿拉伯人保存了希腊、罗马的典籍,用阿拉伯文记载下来,中世纪以后,倒流入西方;阿拉伯人同时又给欧洲人传播了东方文明。
以上两种因素,欧洲才突破中世纪的黑暗,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你相信这些话吗?如果这样,为什么阿拉伯人保持了这么多年的希腊罗马经典,拥有那么长时间的东方文明,自己却没有“突破”黑暗,科技领先,而基督徒一接手马上就“突破”,就“领先”了呢?
而又说,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教士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辩论一个针尖上到底容得下几个天使。令人对传教士极端鄙夷。
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于语言与逻辑,信仰与理性,自然法,国家与上帝等抽象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就是今天,中国人对这些探讨所达到的深度也望尘莫及。中世纪教会拥有的图书馆,大学都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并且,那时的大学以神学辩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对于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极有帮助,随着这种文化的积淀,中世纪中后期出现了许多百科全书式的大人物,在真个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时期任何文化孕育出过如此众多的全面型的人才。
十七、赫希尔爵士
(Sir.John F.W.Herschel,1792-1871)
赫希尔爵士,乃是一位对天文学有卓越献之学者;家学渊源,其父威廉(Sir william Herschel 1738-1822),为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后迁居英。赫氏曾住在非洲好望角,专门研究观察南部天象,有重大发现,遂著《好望角天象观察录》,也加以一致的推崇。赫氏于气象学,亦多贡献;又精治声学和光学。其重要名著,为《天文学大纲》。
赫氏曾就科学与圣经的关系,发表他的意见,说:“一切人类的发现,其结果只是使圣经里面的真理,越发得到确切的证明。”
赫氏一生研究天文,静观天体的运行,穷究其运行的法则;从而慨然有感曰:“天体运行,周行不息;诚令人无法否认,宇宙间必定有一位全能至尊的主宰。”
赫氏复于其论“自然哲学”(Discourse on Natural Philosophy)时说:“天生庶民,有物有则,如果否认了一位创造天地,主宰宇宙,全知全能,至尊至圣的上帝,那便无法理解。”
论到地质学和启示的关系,赫氏又说:“凡属真于是,绝不能互相抵触。地质学既不能妨碍圣经的真理;摩西的宇宙论,亦断无伤于地质学原理。”
赫氏复论哲学的任务有言曰:“有些过于偏激的人,反对研究自然哲学,以为此种研究,往往令人怀疑灵魂不灭,讥嘲启示宗教。这种反对,未必尽当。研究自然哲学,固不会明白启示宗教的真理,但如能够站在承认真神存在的立场上,而以否认上帝存在,怀疑灵魂不灭,为荒谬可笑,则不仅一切汪信的偏见,真理的障碍,自能完全扫除;同时偏狭的心灵,亦可脱离桎梏,得到自由;并且进而穷究宇宙人生的究竟,俾人类于晦暗的迷律中,得到南针;在不满的现状中,得到希望。真正的哲学家,决不强词夺理,偏执私见;他所盼望探求的,乃在求万事合乎真理。”
十八、阿伽西
(Agasiz, Jean Louis 1807-1873)
博物学家阿伽西原籍瑞士,归化美国,乃是一位最负时望的生物学家,亦为美国有数的最著成绩的教授,对于博物学,复有划时代的创见和贡献。哈佛大学著名的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创立,实颇得力于阿氏之推动与擘划。阿氏为人谦卑和蔼,循循善诱,深得学子爱戴。终身治学,好学不倦,当其临终之时,大众公认:“阿氏的一生一世,乃是一个学生,当他死的时候,他比任何青年还要朝气锐进。”
阿氏对达尔文主义,不表赞同,他乃是一位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学者。他认为每一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出诸神的智慧,他每次授课,必嘱其学生和其同心祈祷,求神同在,生徒对其事神的敬虔,信仰之诚,均极敬佩。氏复深恶唯物主义,他对科学与宗教的态度,曾有一次对学生作简明的宣称,略谓:
“我在实验室里比我在教堂里更觉诚惶诚恐(Vexed at improoriety),因为当我研究自然便是和上帝的心意交通,我们对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不可习焉不察,掉以轻心,因为那都是上帝大能大智奇妙的造化。”(详见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号科学月报,The Scientific Monthly)。
阿氏有一次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讲演,曾公开反对进化论。他说:“从古生物的研究中,可以证明那种从下等动物演进为高等动物的学说,乃是一种违反自然,毫无根据的谬论。”
其次,他说:“从动物生活各种不同的现象中,仍可发觉其有一致的地方,这便可证明上帝造物乃有一整个的同一计划。”
最后,他强调:“我们的世界,决不是各种无意识的有机物的各种力量造成的结果,而乃是一位有意识的,全智全能的上帝的杰作。”
阿氏又在《博物学研究法》(Nethods of Study in Natural Hiatory),一书中说:
“我觉得一般博物学家乃在那里追逐一个幽灵,要想用进化论的观点,从动物世界中一种唯物论的等级的发展,来解决人类创造问题。他们想用这种简单的方法,轻易地解决人类根源的奥秘问题,无疑的乃属幼稚可哂,又证人类知识之贫乏可怜。从上帝创造宇宙万物作为之伟大奇妙来看,祂的智慧,决不会象人那样幼稚,仅仅把猴子变成要类。何况,这种唯物幼稚的解释,和自然演进的道理,乃是根本抵触的;和胚胎学里,绝对没有一个事实可证明进化论是合理无误的;猿猴之不能演变为人,正如古代练金术者,不能把下级金属变成金子一样。‘各从其类’(创1:21-25)乃是上帝创造的计划;人类仅能生养,但物种的由来,则为上帝的创造。”
十九、波义耳(ROBERT BOYLE)
波义耳是化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科学论文中再三强调,科学研究的整体目标,是要显示《圣经》和自然规律的合理性及和谐性。
他本人研读原文《圣经》,对基督教护教学甚有研究。在美国发行的第一本印地安语《圣经》是由他资助出版的。
波义耳二十八岁后前往牛津,他与有“清教徒之父”之称的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建立了深厚友谊。针对当时有人以为对神虔诚就必须反对科学的谬误,他们宣称:“人得救的条件不是要反对什么,而是接受上帝白白的恩典。只要你肯,仍然可以在科学里爱上帝、敬拜上帝。”在波义尔的牛津科学阵营里逐渐聚集了一批杰出的基督徒科学家,并由此形成了“英国皇家科学会”。
二十、林奈氏
(Karl von Linnaeus 1707-1778)
分类学奠基人。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氏对于植物学,有独到的见解,对于近代植物学的进步,贡献甚大;著有(一)自然体系(Systema Naturae);(二)植物学通论(Fundanenta Botanica);(三)植物哲学(Philosophia Botanica)等书。
林氏尤以植物分类法著名。林氏分自然界为动、植、矿三大类;再分为纲、目、种、属,成为近代自然分类法之基础。一七三二年,深入瑞典北部山中,采集标本;跋涉五月,历经艰险,旋又赴英法等国。考察植物。一七三九年,创办理科大学,被推为校长;一七四一年,复兼乌布萨拉大学样校长,各方学者,慕名来观,望重士林。
林奈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青年时就想为福音事业奉献一生。他一生敬畏上帝,他的住所里有花园,他说:“夏天坐在那里听布谷鸟和其他鸟类的鸣声,昆虫的啾唧声,观看光彩夺目的艳丽花朵,人们为上帝的无比智慧而陶醉,惊叹不已。”他研究植物与他对上帝的信仰密切相关,在他的著作《植物的纲》中,林奈声明:“物种的数目和上帝当初创造出的各种形式的数目是相同的。”所以在他的漫长生涯中,他丝毫不赞同进化论的推测,坚信物种是不变的观念。他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的创造,自然界中没有新种”;他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中说:“由于不存在新种;由于一种生物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由于每种物种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因此必须把这些祖先的不变性归于某个全能全知的神,这个神就叫做上帝。他的工作就是创造世界万事万物。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了的。”
二十二、莱布尼兹
“上帝不仅是存在的源泉,而且是本质的源泉,是实在事物的源泉,也同样是处在可能性中的实事事物的源泉。这是因为上帝的智慧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或永恒真理所依赖的理念的所在地。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处在各种可能性中的实在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
莱布尼兹(1646—1716)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和牛顿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现在高等数学中所采用的积分符号,就是莱布尼兹发明的。为了纪念他和牛顿对积分学的突出贡献,国际数学界便把“积分学基本公式”称做“牛顿 - 莱布尼兹公式”。
莱布尼兹相信上帝是最高的创造者,他赋予这个世界以一定的规律,因而社会生活也有自己的准则,这就是自然法。
莱布尼兹认为;数学全然不是别的,而是上帝的杰作。他一向把他的渊博知识、他的研究工作同上帝联系在一起,对他来说,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他工作的最高目标。他说:“上帝不仅是存在的源泉,而且是本质的源泉,是实在事物的源泉,也同样是处在可能性中的实事事物的源泉。这是因为上帝的智慧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或永恒真理所依赖的理念的所在地。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处在各种可能性中的实在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
面对人间苦难和罪恶以及上帝的全能全善之间的矛盾,从古希腊以来就有许多的哲人进行过探讨,莱布尼兹为此写出了著名有神论辩护作品“神正论”,将神和正义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词,这个词从此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所有智者不能不加以关注的词。
二十三、莱特兄弟
象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为了它的实现,人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许多先驱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终于在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飞上了蓝天。这架飞机被叫做“飞行者—1号”,它的发明者就是美国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莱特兄弟的第一次有动力的持续飞行,实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梦想,人类的飞行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
莱特兄弟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主教,他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不相信人能飞上天,但给予他的活泼好动的儿子们以充分自由的想象和实践空间。老莱特很爱他的孩子们。有一年圣诞节,爸爸给孩子们带了一个能飞的玩具,这是一个以橡皮筋为动力的竹蜻蜓。只要把皮筋旋紧,一松手,它就能飞上天空。孩子们高兴极了,玩得爱不释手。这个玩意儿也深深地启发了他们,便励志要发明飞机。经过了无数次艰难的失败后,他们终于成功。莱特兄弟飞行的成功,最初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与承认,直到1907年还为人们所怀疑;反而是法国于1908年首先给他们的成就以正确的评价,从此掀起了席卷世界的航空热潮。他们也因此终于在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虽然生在主教家庭,但孩子们并没有在生下后受洗。兄弟俩都是长大后经过自己的思考选择了接受基督耶稣为个人救主。莱特兄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礼拜天坚持去教会敬拜神,拒绝在主日工作, 甚至当他们的发明在关键时刻要和对手竞争注册时也不例外。有一次,西班牙国王邀请他们在主日那天驾驶飞机,被他们毫不迟疑地回绝了,因为他们要去做礼拜。
二十四、焦耳
焦耳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的父亲是一个酿酒厂主。焦耳自幼跟随父亲参加酿酒劳动,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青年时期,在别人的介绍下,焦耳认识了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道尔顿给予了焦耳热情的教导。焦耳向他虚心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道尔顿教诲了焦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激发了焦耳对化学和物理的兴趣。
焦耳是个基督徒,他认为科学研究工作与圣经真理协调一致。他坚信神就是宇宙创造者,他列出他优先考虑的事:“承认信仰,服从神的旨意,然后从他手的工作体会他的智慧、大能和美善。”
1850年,焦耳凭借他在物理学上作出的重要贡献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三十二岁。两年后他接受了皇家勋章。许多外国科学院也给予他很高的荣誉。
焦耳活到了七十一岁。1889年10月11日,焦耳在索福特逝世。后人为了纪念焦耳,把功和能的单位定为焦耳。在去世前两年,焦耳对他的弟弟的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三件事,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他去世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他建造了纪念碑
二十五、道尔顿
前面提到,焦耳是在道尔顿的帮助下成材的。道尔顿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原子论大师。而他也同样有一个重要的启蒙老师。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一七六六年九月十六日生于英格兰西北部的小乡村鹰之荒野(Eagle field)。这里的居民都是下层社会里的纺织工人。道尔顿的父母亲也是纺织工人,需要辛勤地工作,才能勉强生活,但是他们坚持只要孩子能够念书就尽量的念。小学毕业后,学校缺乏老师,道尔顿才十二岁居然就留下来担任老师。每天一早,草原传来钟声,纺织工人们知道道尔顿已经开始上课了。他这样支持了三年,直到他弟弟毕业接他的位置,他才到中学去念书。这三年的拖延没有白费,道尔顿发现他最快乐的时光是与学生、课本在一起。
坎德尔(Kendal)中学,距离草原有四十哩之遥。道尔顿的父母把家中仅存的一点积蓄,送这个“小老师“念这所最好的中学。坎德尔中学是几个基督徒合办的学校。这所学校之所以著名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有丰富的图书馆藏书,当牛顿发表他的“原理(Principle)“时,这个学校的书架上已呈列着全套的牛顿着作;第二是有弹性的教学课程,坎德尔高中经常邀请路过的教授名师,给与有趣的短讲。道尔顿十六岁时有一份现仍保存的家书,写道:“约翰·班克斯(John Banks)教授来学校开授“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自然科学十二讲“,真是扩张了高中学生的眼界。第三是有非常优秀的老师,其中一位约翰·果夫(John Gough)影响了道尔顿的一生。
果夫先生是优秀的老师,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的教课方式很特别。他很少在课堂上物理与数学,而是带着学生到户外,边走边教,被学生称为“旅行家”。
道尔顿在家书里不断地提到这个旅行家又说了什么。道尔顿写道:“果夫先生没有一定的课程,他走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在花瓣的旁边他教几何学;在落叶林中,他教我们闻林木的香味,再教物理的空气运动学……果夫先生说:什么是科学家呢?科学家是大自然的诗人。果夫先生又说:研究科学的动力从哪里来呢?就相信大自然是上帝的创作而言,科学的爱好,好像人在自然里与上帝同行……
每当他出去,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围着他,听他讲。他关心每个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道尔顿与果夫相处,发现他只要闻花的味道、摸树干的纹路或是草的叶脉,就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他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辨认呢?因为果夫先生是个天生的瞎子。一个瞎子竟能如此地精通科学,而且不断散发出生命的喜悦。道尔顿暗下决心,希望将来能和他一样。
道尔顿来自基督教的家庭,遇到果夫先生后,更坚定了他的信仰,经常参加教会里的聚会。当时社会上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有人对于圣经加以嘲笑,于是某些基督徒也不敢公开自己的信仰。而道尔顿不管这些,只要他觉得需要就随时读经祷告,毫不避讳周围的人说什么,逐渐地,他有了一个外号“那个基督徒”
他在果夫先生身旁待了六年,得老师真传。道尔顿发现老师懂这么多,是因为他执着的对于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保持长期记录。于是,他开始记录每天的气候,后来觉得工具不够用,就自己设计制造气压计、湿度计、雨量计、风速计、风向仪。自十九岁开始,他每天记录直到七十八岁死的前一天,一天都没有中断过。道尔顿没料到,自己竟是历史上第一个留下二十万个完整气象资料的人,这份资料是日后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科学第一手数据。他也是第一个发明全套气象仪器的人。不仅如此,他一直记录下去,就发现许多微细的东西是别人所忽略的。例如,他发现水的密度最大是在4℃,而不是0℃。他又发现下雨是空气温度的下降所致,而提出“露点(dewpoint)“。水在大自然里是最平凡的物质,是每个人每天生活都会接触到的。道尔顿却发现水是自然界的最大奥秘,一些物理法则,别的物质都乖乖臣服,一碰到水就成了例外。
道尔顿一直相信他的工作前途在上帝手中,他经理了很多的挫折,却从来都乐观面对。每当一扇门对他关闭的时候,他相信上帝会给他开另外一扇门。
他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第一篇是色盲的研究,他认为色盲的原因是眼睛的水晶体内缺乏一种物质,以致无法吸收红光。一八O四年,他发表“每个物质是基本的粒子「原子」所组成,以氢原子作为各原子的相对原子量,能够将所有化学原子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这是近代科学的重要发现,称为“原子论“。而后他又提出“风是来自地球的自转“,“酒精的结构有一个OH基“,“高空的极光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后来很多科学家问他,没有念过大学,又缺乏专业训练,怎能发现这么多理论?他说:“高度创造力的思想,有时需要酝酿在孤独的道路上,太多的人云亦云,反而引人误入歧途。“一八一七年他被选为哲学协会的主席,并且担任二十七年之久。
二十六、史托克
(1819~1903年)时光列车/数学大师
“圣经上所说的救赎像是一把钥匙,开了自我禁锢的心门,犹如射进黑夜中的第一道光芒,使我心不再需要痛苦的挣扎,从今以后,耶稣基督在哪里,我就在那里。”
“史托克“这个名字很多人知道,土木工程的学生知道粘滞流体力学有史托克定律
(StokesLaw);数学系的学生知道在向量分析里有史托克原理;物理系的学生知道在光学里可找到史托克效应;地质系的学生知道对于地球重力场的研究,史托克贡献良多。
这么杰出的科学家,却很少人知道他竟在生命的琴键上直敲那一键高音,想听听自宇宙、人群、宗教、诸哲学中,会不会响起一声共鸣?
他说:“我愈来愈害怕,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未来,那么在时间无穷的列车里,我将置身何处?”他几乎要惶惑地终身流浪在诸神的殿宇中了,直到有一天发现:“圣经上所说的救赎像是一把钥匙,开了自我禁锢的心门,犹如射进黑夜中的第一道光芒,使我心不再需要痛苦的挣扎,从今以后,耶稣基督在哪里,我就在那里。”
他也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信仰危机。他出生在牧师家庭中,人们对他的要求比别的孩子高。似乎牧师的孩子天生就该听话懂事。但他偏偏从小活泼好问,经常因此引来别人的训斥。有一次他问老师一个蟑螂在油里面游泳的问题:
“老师,我看到拼命游的都淹死了,蟑螂和苍蝇都一样。”
“那是油的表面有很粘的阻力,”老师回答。
史托克说:“那么在很粘的油里游泳,是不是动作愈有规律、愈缓慢,反而能减少阻力,游得更快!”
老师想要把问题封杀掉:“闭嘴!上课专心一点,这里不上蟑螂的游泳课。”
“但是老师,如果蟑螂这样子游,可以游得更好。”史托克边说边站起身来,两脚固定,两手像蛙式的展开,惹来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怒声斥道:“你是在捣蛋不是?这样有问题的学生,亏你爸爸还是村里的牧师。”“牧师的孩子应该最听话、做好榜样才对,哪能像你这样子。你爸爸能教训别人,为什么就教不好你?”
“我……我……”史托克伏在桌上哭了。他只想知道蟑螂怎么游泳,没想到别的,难道信耶稣家庭的孩子,就不能有问题吗?
当时的老师怎想得到,那个看似找茬的问题,竟是流体力学的关键。能回答那个问题,才能解决深海潜艇的结构和高空飞机的机翼设计问题。
由于大家都以他的牧师家庭来要求他,所以他从上学后就反对父亲的信仰,他的父母为此深感难过。他们常为这个孩子祷告,但是他不肯去教会,也不肯读圣经了。
不久,史托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当时的剑桥大学弥漫无神、怀疑论的色彩,史托克认为这是寻求真理的圈子,到处上无神论大师的课。当时剑桥也有一批基督徒学生常常为同学祷告,但是史托克拒绝与他们在一起。这时父母的信仰能在他心里留下印象的,就是那一句他常自问的话:“在时间无穷的列车里,我将置身何处?”
他在日记中写着:“半夜我被吓醒,因为梦到自己死了。我并不怕死,我怕的是死了以后,在永恒不断的时间洪流里,我在哪里?”无神论的老师笑他:“这种思想是基督教留给你的遗毒,别去想就是了。”
史托克愈追寻那辆困惑他的时光列车,就愈走向小时候父母告诉他的信仰耶稣基督。
他走过无神论,说“人类生命不是完全依靠机械、生物就能说明的”;走过多神论,说“那是人性中骄傲的膨胀”;走过唯物论,说“人有自由意志,证明不是只属于物质”。
有人对他说:“死前再谈这个问题吧,现在好好赚你的钱与名!”他回答:“人死前大部分是昏迷与痛苦的,那时不易找到答案。”
有人说:“人死了就没了。”他回答:“那为什么人会有良心的警戒呢?显然人的存在是为了一个更高的、更远的标准。”
有人说:“上帝,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所以人活着就是享受今天,不管明天。”他回答:“不!人心深处有绝对的观念,证明宇宙有绝对,l加l就是等于2,不会或者是1或者是2。”
有人说:“你如果认为有神,那神在哪里,叫他显个神迹给我看,我就相信。”他说:“如果一个人离开神,而要去找神迹,这是没有意义的矛盾。必须先找到神,才能遇到真正的神迹。”人家反问他了:“那么神(或上帝)是谁?你说它是谁呢?”
史托克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了,他如果不能说“是耶稣”,他就会像哲学家一直反反复复地绕下去,成了徒有智慧之名却没有答案的人。他重新拾起小时候的圣经。有一天读到约翰福音第三章16节:“神爱世人,甚至将它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它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史托克在日记上写道:“我的头脑像是一把生锈的锁,这一句经节,我过去听了好多遍都没什么,今天好像有一滴油滴进锁里。这句经节像是把老钥匙,轻轻一转,啊,我的问题全开了……我知道那一滴油就是圣灵的工作!”
史托克重新回到信仰中,接受耶酥基督为他的救主。他与另两位基督徒科学家,马克士威尔(James Clark Maxwell 创立着名的电磁场理论)、卡尔文(William Thomson Kelyin 绝对温度 K 就是来自他的姓)三人在一八五O至一九OO年间,是最热心传福音的基督徒科学家。
重拾信仰的史托克在剑桥大学投入学生福音事工,常常在校园里祷告,渐渐扭转剑桥的无神气氛。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信仰的大复兴。有许多剑桥的学生,信主后经历了生命的更新,带着满腔传福音的热忱到世界各地传福音。这些学生成为宣教土后仍与史托克教授联络,他就为这些宣教士写了许多福音小册子。还没信主前,他是问题最多的人,认识主以后,他成为最会解答问题的
在无神论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哲学观横扫英伦三岛时,史托克就起来与休谟力辩,好高举福音真理。当达尔文来找他时,他即对达尔文传起福音。史托克晚年加入英国海外宣道会,专写福音策略与问题解答,例如:他写-本《多妻文化中基督徒的布道事工》,专门谈论在多妻文化的异邦中如何传扬福音的问题。
一八八五年,史托克成为英国科学皇家学会会长。他由创世记第一章论宇宙的形成,写道:
“圣经不是一本科学的书,所以不是用科学的汇整、分析手法来写(如果照科学手法来写,上帝造蚂蚁,蚂蚁又有好多种……光是百万种昆虫的名称,创世记第一章可能好久都读不完)。圣经是一本让人认识宇宙间独一真神的书,是一本上帝的启示,所以在次序上也有科学的合理性。”“为什么一定是上帝的介入呢?因为所有的科学没有办法创造这样复杂的世界”
史托克死于一九O三年二月一日。这位一生追求时光列车的科学大师,因着在基督里的信仰,不再惧怕死亡,死前说:“圣灵能带出上帝话语的能力,能在人心产生一个活泼的生命(livingbeing),此一切思想更深,能超越死亡、超越时空。等我再有知觉时,我将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
二十七、布郎
(第一个分析化学家)
夜里,疲惫逐渐追上他。他仍然搬张椅子,坐在病床边:在摇晃的烛光下,病人的气息彷佛更微弱,但他从口袋取出一封信,平静地朗读着:
“我最亲爱的朋友(他读给病人的每一封信都是这样开头的):死亡是值得尊敬的一道门槛,因为过了这道门槛,就到救主的面前了,如同圣经里已被埋葬的拉撒路。他不会在坟墓中叹息:我的裹尸布怎么会这么长?我面前的黑暗何时才止尽?只要等待短暂的片刻,他就会有一个最大的惊喜,荣耀复活的主,就在他眼前。是的,当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世人会惋惜我们再也吃不到好的,喝不到好的,再也无法享受了。但是,上帝的儿女啊!当我们踏上死亡的那一瞬间,死亡列车的时刻表已是救主的。”
不久,这个病人过了那道门槛。二十六年以后,这位医生也过了那道门槛。又过了九年,这些信以《给朋友的一封信》(A letter to a Friend)为书名集结出版。这本书不仅是古典文学的瑰宝,更透露出一位医生对病人的爱与照顾。
布朗(Thomas Browne)是在英国东北部临海的挪威克郡(Norwich)执业四十五年之久的医生,但是他写的《给朋友的一封信》与《一个医生的信仰》(Religio Medici),被后人视为“散文”文体(prose styles)的经典之作。他的文笔并不华丽,却能直抒心中所感。他不考究押韵对句,却能简洁有力的直剖问题,连贩夫走卒也能捧读。一个医生的作品,竟然被珍藏在世界上许多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文学栏架上,不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吗?
一六五五年有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终日把自己关在一个巨大的城堡里,直到有一天读了这本《一个医生的信仰》才由苦境转回,成为一个在科学领域里高举真理之光的基督徒,这人就是“化学之父”波义耳(Robert Boyle)。除了波义耳以外,“物理之父”牛顿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后来波义耳与牛顿要求科学家发表论文,不要咬文嚼字,讲究押韵,而要用布朗的写作体裁。上帝的作为,有时像一条隐藏的线,人永远不知道这一条线怎样连来连去,却不断有人在看似不相干的一端蒙恩。
更有趣的是,这一位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布朗,在一出生时,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人”。因为他出生于一六O五年十月十九日。算命的对布朗的父母亲说这天正逢“天蝎座”的长柄大镰刀横扫东方地平线,是大凶之日。一六一三年,布朗的父亲病逝,算命者的话使布朗从小就遭受许多的责难。两年后,母亲改嫁,继父收养布朗的四个妹妹,却把布朗送得远远的。
布朗才十岁,就远离家园,靠着父亲留给他的一点遗产,寄读在文确斯特(Winchester)的一所学校里。每逢周末或寒暑假时,同学都快乐地回家,布朗却有家归不得。他在十四岁时就写道:“天上的星星,校园里的每棵树都是我的朋友。“八年后,布朗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牛津的学生活动并没有使他忘记幼年时的阴影,他将自己泡在图书馆里,大量阅读,但仍写下:“忧郁是我的第二个名字”。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遇到克莱登博士(Dr. Clayton)。克莱登教的是“解剖学”,但是他在第一堂发给学生的上课讲义上,就称自己是学生“值得交的朋友”,接着他写道:“成为一个好医生是活出圣洁的榜样,当牧主耶稣出来布道时,它也说自己是医生,它不仅医治人的身体,也医治人的心灵。”从此,布朗决定要成为一个医生,并且阅读基督徒的作品。
被称作“国际法之父“的法学大师葛罗休斯(Hugo Grotius,1583-1645)所着的《真实的基督徒信仰》(De Veritate Rchgionis Christianae)一书,也深深地影响了布朗。葛罗休斯写道:“人体的结构是最美的视觉艺术,看看人的手、人的眼睛……人的每种器官,都是上帝智慧创造的艺术精品,可以让我们带着信心去用理性思考,也可以带着理性去思考信心。”
他取得牛津大学医学学位,到挪威克行医,因为他听说那个城市是英国宗教之争最多的地方。这时,他开始撰写《一个医生的信仰》,这本书的写法采用对话的方式,好像作者与深处自我的对白,又像是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的省思:
“一个要爱人如己的人,必须常被上帝的爱所浇灌,才能成为别人的好邻舍。”
“只有耶稣的救赎,才能使人获得身心灵的康健。”
“辩论古代的人能不能获得上帝的救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人能看清人的心思与动机,何况是古人。”
“为了发现一个真理而坚持,为了避免由一个真理去看全貌而谦卑。”
“从历史上来看,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没有信仰的人,人的抉择总是基于他所相信的。”
“上帝的永恒在自然科学里,上帝的神性在圣经里。”
一六六一年,布朗与多罗西小姐(Mis. Derothy)结婚,后来他们有十一个孩子。除了执业、写作之外,布朗也从事科学研究,例如他以酸溶解鸡蛋的壳,研究不同时期胚胎的发育,为此布朗被称为“第一个胚胎生物学家“。他又分析蛋在不同储放时间所释放出来的气体,获得“最早分析化学家“的美誉。他为死去的病人化妆,并且研究减缓死尸腐烂的方法,又被称为“殡仪馆学之父“,为了医学教育的模型,他也研究蜡像的制造法,因此蜡像制造后来成为一种艺术。
不过布朗最重要的科学贡献是大力支持哥白尼的发现,排除了当时欧洲许多科学家对于哥白尼学说的误解。布朗支持哥白尼的“天文学”,却不支持“星座学”。天文学是研究星球运转的科学,星座学却是以几颗星球的位置来判断人的命运。天文学需要观测星球,星座学的人却不看真正的星球。
一六八二年十月十九日,布朗七十七岁生日的那一天,被谋杀身亡,而且一直没有查出凶手是谁。如此死法是一种悲剧吗?布朗生前在他着的书中写道:“乐观的人相信以后会愈来愈好,悲观的人相信以后会愈来愈差,既不乐观也不悲观的人,相信以后不是好就是坏。但是基督徒的看法与这三种人的看法都不同。基督徒相信自己的一生是在上帝的掌握中,相信人类的历史是在上帝的安排中。依我看,上帝在创世记伊甸园里给的祝福与在启示录中降的灾祸,它的法则始终如一……我曾为此思量长久,我曾经以为我的理性锐利如刀,在空中挥洒地嘶嘶有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上帝的恩典,仿佛微风的双翼,护卫我的理性之刀……当我用理性规范上帝的作为,我就看不到神迹。但是当我承认理性之上,仍有更高的上帝,那么我就会源源不断地体会到它的同在。”
二十八、电磁学大师安培
一七七五年一月二十日,安培生于法国的里昂。安培后来以电磁研究闻名,但是他的史学、哲学、植物学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十九岁时,发表多次回归方程式的数学解,并且是以诗的方式来表达,这不得不归功于父亲给他的教育。安培在十一岁时,就被人称为数学天才。十二岁进入里昂大学就读,大数学家欧拉与伯努利的原着是他的最爱。
一七九三年法国大革命,安培的父亲被革命者砍了脑袋。安培记得父亲去世前仍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雄纠纠气概。父亲面对死亡的坦然,是给所爱的儿子上最后一课。安培握着母亲的手,看着一生最要好的老师及朋友他的父亲。当刀斧落下的那一刻,安培也晕倒了。等他醒来时,他不断喃喃自语:“生命有什么意义呢?“而后整整一年,他没有再讲过一句话,他只是吃沙、望天,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
首先改善安培“失神”状况的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安培翻翻书,恢复了一些记忆,空白的脑袋抓住了几个熟悉的图像,几句短语……他走出户外,闻到花香,看到浮云,在熟悉的马路和森林中,他开始有方向感了。有一天安培写道:“夜里我走到森林里,坐在小河边。不知道坐了多久,黑夜渐渐过去,早晨的曙光照上树悄,我忽然想到「有晚上、有清晨,这是头一日」,这是创世记第一章第五节,啊!黑夜之后,必有早晨。”
不久,安培又继续写道:“一个人如何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如果上帝在掌管,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不合理的事?人所遭遇过的苦难与对上帝的期盼,为什么老是对不起来呢?上帝的应许是黑夜有苦难,但是黑夜一定会过去,早上的欢呼喜悦必定来临,因此我看苦难的角度改变了,人生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有演变渐进的程序,要有耐心去看演变的结果。这是我对上帝的信心,早晨终必来临。”
安培的疾病逐渐好转。一七九九年八月十六日,安培与西心爱的姑娘茱丽在村里的小教堂结婚。法国当时已渐恢复秩序,残暴的人民议会已经被推翻。安培找到一份教书的工作。他住在学校,周末再回家看茱丽,只是为了省下车马费。他不断地写信回家,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思念与感恩。至今法国博物馆还珍藏许多安培婚后给妻子的信,安培在一封家书上写道:
“谢谢你为我在车上预备的便当,里面摆着一块小小的肉丁。我像是上帝的子民,在逾越节里吃着羊羔肉,洋溢着感谢。有时我笑自己,可怜的安培啊!你的薪水怎么这么少?怎么只能吃这一点点肉?但是,亲爱的茱丽,你的爱使我的享受丰富。”
一八O三年七月十三日,一场可怕的瘟疫夺了茱丽的生命,安培这一次没有发疯,为了他三岁的孩子与才刚出生的女婴,他必须勇敢地活下去,安培写道:“我不能失去信心,否则怀疑将是我的心无法承受的酷刑。”
为了小孩需要照顾,他又再结婚。没想到一天回家,家里完全被搬空,他的房子也被典当了他被骗婚了。安培一手抱着婴孩,一手牵着孩子,背着仅剩的几本书,回到学校宿舍里。他写道:“生命对我而言,是一场与残酷的角力,经历死亡、欺骗的剥夺,我对未来几乎不再存着任何的幻想……但是我体会到一个人真正的有福,不是从快乐的角度去衡量,而是回到真实。”
“回到真实“不仅是信仰的起点,也是科学的起点。一八O五年,安培到巴黎综合技术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任教。一八O七年,他成了巴黎大学的教授,他的学术成就逐渐被肯定。数学是安培的另一种语言,他可以自由地用来描述所从事的机械理论、电磁现象、运动速度,与地球核心结构等探讨。一八二O年,他开始研究电流,根据电流测定的结果,一八二七年提出“磁场是电子运动所产生的”,在当时这是惊天动地的一个宣告。人类知道用磁场来做指南针、定航道,但是一直搞不清楚什么是“磁”?
安培用实验与数学推导出“磁是电流运动产生的现象”,成就了极着名的“安培定律”。他解开了千年的谜团,被称为电动力学之父,他的姓“安培”更成了电流的单位。
安培的女儿长大了,爱上一个爱喝酒的人。安培坚决反对女儿与那人交往。女儿抗议道:“我会改变他的!就像妈妈当年嫁给你时,你还不是个精神病患?”
这句话深深触痛安培的回忆,他回答道:“结婚不能改变一个人,能够改变人的,只有上帝。妈妈会作这种决定,是因为她知道爸爸心底深处,与她有个相同的实质,这才是婚姻的核心!”
女儿没有听父亲的话,仍执意嫁给那个男人,从此迈入不幸。
这是安培在一八二七年发表的电流理论之后,再也没有着作的原因。他到处兼课赚钱,为要帮助女儿筹钱,给不断争吵的女婿买酒喝。父亲对女儿的爱就是这样,明知她做了错误的决定,还是陪她走下去。
一八三六年六月九日,安培夜里带着钱,为了省车资,走了很远的路,去给女儿送钱,累得倒在路上。隔天早上,有一个清道夫发现他,把他扶到路边的椅子上躺着。等到警察来盘问时,椅子上躺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死者,这是安培给女儿留下最后的礼物。
一八六九年法国皇家科学家与大学的师生一起列安培的墓前默哀,世界这时才知道他的伟大。科学院院士们朗声道:“法国的社会主义学家,历史将忘记他们。拿破仑的伟大帝国,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但是你工作的劳苦将永远随着你,并使人类文明变得更灿烂……”。
二十九、应用数学大师欧拉
欧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应用数学家,结合数学与生活的第一人。在他以前,数学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头脑游戏,数学不能叫牛生产牛奶,数学不能让小麦生长,数学有什么用呢?欧拉用他的一生回答这个问题:他用数学设计轮船启动了波浪动力学、他用数学研究耳朵了解耳膜与听觉、他用数学来测量整合了平面测量学、他用数学算渠道断面开启了应用流体力学、他用数学算保险、精准货币产生了计量经济学、他用数学算老鹰的飞翔建立了航空动力学……今天数学课本函数用f(x),半径用r,自然对数用e,总和用∑……这些符号都是他定的。世界每一本高等数学里都有欧拉微分方程式解,以及欧拉公式:
eix = cosx + i sinx
十八世纪以后,每一位数学大师都声称受到欧拉的影响,每一个数学分支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影子,欧拉的影响力是这样的大,却很少人知道欧拉像一只鸟,终生举着数学与信仰的双翼在飞翔。
1707年欧拉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城,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但同时也是一个数学家。小时候父亲亲自教他数学,而他也显示出很强的数学天赋。他按照父亲的愿望读神学,专攻希伯来文,希望将来做一名牧师。但很快他的数学天分已经出类拔萃,当他在19岁时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金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反对他攻读数学了。
欧拉在神学院里遇到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伯努利(Johannes Bernoulli,1667-1748)。这位法国老师是新教徒,因躲避宗教大迫害而举家逃到瑞士。伯努利说:“在人类的思考学问里,最接近上帝的,不是神学,而是数学。因为数学家追求最高的精确、最合理的逻辑,而且会发现这个奇妙的宇宙,竟是经得起数学家一再推敲考证的对象……学数学的人会遇到一个强烈吸引他们的核心,使他们像抛物线般的被吸引回来,以面对宇宙里最基本的存在。“伯努利的家族出了好多数学教授,又都是基督徒,所以被称为数学界的“神圣支派”。
伯努利的数学课很特别:不教任何数学的内容,他只给问题,而且是非常难的问题。学生必须自己去看书找资料,或自己想办法。下星期学生交答案,老师讨论正确答案后,再给新的题目。在伯努利的课程里,数学是没有课本的。以欧拉的数学能力,要应付这种教学方式,仍然觉得“非常吃力,只有加紧勤奋用功“,才能赶上老师没有范围的教法。三年下来,仍留下的学生只剩下欧拉与老师的儿子但以理·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这两个同学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一七二四年,欧拉取得巴塞尔大学神学硕士学位。欧拉的父亲希望儿子回到教会担任传道人。一天,伯努利老师去拜访欧拉的父亲,希望欧拉专教数学,因为“欧拉是天生的数学家”。
“但是他受的神学教育怎么办?”父亲问道。伯努利回答:“数学不会抖落他身上任何的敬虔信仰,而且你看着吧,有一天他会成为数学界的神学家!”欧拉继续留在巴塞尔大学。当时巴塞尔是医学与药学的重镇,兴趣广泛的欧拉又去旁听生理医学的课。他的数学能力碰上任何学科,就会像植物吸水一样,重新变化产生一个崭新的东西。他提出耳膜结构与声波的共振,并用数学去证明,这是医学教授办不到的事。数学碰到任何学科,就会带来革命性的改革,这就是应用数学迷人的地方。
后来,欧拉去俄国呆了15年,这是政局动荡的15年。欧拉在这段时间写成的作品,日后由瑞士政府集结成欧拉全集,足足有一百巨册。这十五年的苦难环境,反而为他隔绝出一个没有社交、没有会议、没有世俗酬酢的读书天堂,造就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并博得“数学界之栋梁“(Pillarin Mathematics)的美誉。
欧拉后来写道:“数学家就是艺术家,像是米开朗基罗躺在教堂的天花板下,以无尽的热情,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最精确的图画……什么是数学?数学是上帝花园中精选的百合花。”
一七三三年,欧拉与画家格塞尔(Gsell)的女儿凯瑟琳(Catharina)结婚。格塞尔也是瑞士人,与欧拉同样是身陷铁幕的异乡人。欧拉因为看不见和平的契机,而且他的朋友已大都逃出俄国,所以他婚后终于决定要逃亡。没想到行动前发现妻子怀孕了,爱家的欧拉只好暂缓逃亡计划,隔年逃亡前又发现妻子怀孕,只好再度留下来。凯瑟琳总共为他生了十三个孩子呢!
欧拉最有趣的是可以一面抱小孩,一面跟大孩子说故事,还一面思考他的数学。他的八百多篇数学研究报告,有好多篇原稿是写在孩子吃饭的围兜上、给孩子擦嘴巴的纸巾上……他这种随时随处可以解数学的能力,与他优秀的记忆力有关。
欧拉的长子后来回忆道:“父亲为我们念书,我们觉得太好听了,请父亲再念一遍。我仍然记得,父亲是把书本合起来,从书本的第一行讲到最后一行……父亲还背了许多数学公式与复杂的数学计算。在父亲的身上,我看到数学不只需要理解,也需要记忆。”欧拉天性喜欢小孩,他为小孩设计了许多数学游戏;每天晚上把儿女聚在一起,对他们讲一篇数学,再为他们一一祷告。
欧拉在一本非常着名的青少年书籍《写给一个德国公主的信》(Letters to a German Princess)中,论到物理、数学、文学与信仰。书中写道:“任何抽象的思考,或是一般性的想法,离开文字(words)都无法存在。文字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人与人的沟通,也是为了帮助人对真理有更深的耕耘。有人声称真理来自证据,我却认为证据没有文字化,人还是不认识真理。所以在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的开始,第一句话就是「太初有道」(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这是一开始,上帝就将他自己,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达那最核心的真理。”
欧拉对基督教信仰的持守,使得德国高等批判主义分子对他攻击愈来愈厉害,当时的哲学家流行一种自命不凡的聪明嘴脸,纯朴温和的欧拉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
一七六六年着名的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来到德国,他的无神论受到盛大的欢迎,当时起来与他力辩的,竟是那平常不太爱表现的欧拉。欧拉用数学来辩明真理:“你知道什么是根号-1吗?开根号的-1,既不等于0,也不大于0,更不小于0。那你说这种东西,在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根号-1根本没有意义,所以数学里不该有根号-1!但是你错了。如果没有开根号的负数,就不可能把12分成两部分,使其相乘等于40。这两部分就是6加上根号-4与6减去根号-4。有太多自然界找不着的,却深深存在我们的意识里:再举一个例子:0减去2等于多少?等于-2。在自然界里你能找到-2吗?我一生研究数学,为数学着迷,数学给我最佳逻辑,但是我至今仍然不懂什么是-2的基本意义。好吧,你说无法证明存在的就不存在!但是我告诉你,数学里如果没有-2,我们的数学就无法计算:如果-2不存在,根号-1不存在,数学就不存在:因此,即使无法用物质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仍然存在人的心里。”
为这一场辩论,欧拉失去了他的工作。一七六六年欧拉全家返回圣彼得堡。不久,着名的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到俄国来宣传无神论,他编过法国百科全书,号称自己无所不知,与他在宫廷对辩的又是欧拉。欧拉只用一句话,就封住这位哲学家的口。欧拉说:“先生,因为(a+b)n/n=x,所以上帝存在,对不对?”狄德罗答不出来,羞愧地离开俄国。无神论的错误,是用一个错误的前提去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如同用无穷多组可能的(a十b)n/n=x,去证明惟一存在的上帝。
欧拉因为读书太用功了,在二十九岁时一眼失去视力,六十岁时另一眼也失去视力,成为全盲。瞎眼的欧拉继续演算他的数学。一七七一年圣彼得堡大火,欧拉的家与财产付之一炬。当时,瞎眼的欧拉没有办法逃出来,有一个仆人冲入火场把他背出来。他的学生闻讯立刻赶去,把老师一生的作品抢救出来。
一七七六年陪他历经一生患难的妻子辞世,欧拉逝于一七八三年九月十八日,遗言:“只有对上帝的信心,陪我走过这些苦难的日子。”
伯努利说得对,欧拉不只是数学家,也是一位神学家。
三十、高斯
高斯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数学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并被誉为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同享盛名。
高斯1777年4月30日生于不伦瑞克的一个工匠家庭,1855年2月23日卒于哥廷根。幼时家境贫困,但聪敏异常,受一贵族资助才进学校受教育。1795~1798年在格丁根大学学习1798年转入黑尔姆施泰特大学,翌年因证明代数基本定理获博士学位。从1807年起担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台长直至逝世。
高斯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他十分注重数学的应用,并且在对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也偏重于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高斯时代,欧洲的无神论和怀疑论是历史上开始风行的年代,但是高斯坚定的信仰却从未动摇,因此,人们对他的评论是“非常信教而保守”,他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等的重大贡献,还留下一句驰名世界的信仰名言“微小的学识使人远离神,广博的学识使人接近神。”
三十一、伯努利家族
由于荆棘鸟的提示,把伯努立加进来,但是叫伯努立的数学家有好多,还都是一家子,写谁好呢?干脆,就写这个家族吧。这在此系列中可是特例。
17~18世纪瑞士巴塞尔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家的大家族,祖孙三代,出过十多位数学家。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是改革宗的新教徒,神学家,也热爱数学。他主张过清洁的生活,回到圣经,反对天主教会的形式主义和权威主义,因此遭受天主教迫害,迁往德国法兰克福,最后定居在巴塞尔。他家族中后来的主要人物是:
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 1654年12月27日生于瑞士巴塞尔,1705年8月16日卒于同地。最初遵从父亲的意见学神学,当他读了R.笛卡儿、J.沃利斯的书后,顿受启发,兴趣转向数学。1676年到荷兰、英国等处,结识当地学者。从1687年起直到去世,任巴塞尔大学教授。他和弟弟约翰·伯努利是G.W.莱布尼茨的朋友,他们迅速掌握了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并加以发扬光大。雅各布在《学艺》上发表一系列的论文,1694年他首次给出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曲率半径公式,这也是系统地使用极坐标的开始。1690年他提出悬链线问题,后来又改变条件,解决了更复杂的悬链问题。1694年的论文讨论了双纽线的性质,伯努利双纽线因此得名。1695年他提出著名的伯努利方程
dy/dx=P(x)+Q(x)yⁿ。
雅各布对对数螺线深有研究,他发现对数螺线经过各种变换后,结果还是对数螺线。在惊叹这曲线的奇妙之余,遗言要将这曲线刻在墓碑上,并附以颂词:“纵使变化,依然故我”。
雅各布的巨著《猜度术》(1713)的出版,是组合数学及概率论史的一件大事,书中给出的伯努利数有很多应用。还有伯努利定理,这是大数定律的最早形式。
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 1667年8月6日生于巴塞尔,1748年1月1日卒于同地。最初学医,同时研习数学。1691年到巴黎,曾为C.-F.-A.de 洛必达的私人教师。现今求不定式极限的洛必达法则,实出自约翰。1705年接替其兄雅各布任巴塞尔大学教授。1691年解出悬链线问题。1696年,他向全欧洲数学家挑战,提出最速降曲线问题:“一质点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自较高点下滑至较低点,不计摩擦,问沿着什么曲线,时间最短?”问题的难处在于和普通的极大极小值求法不同,它是要求出一个未知函数(曲线)来满足所给条件。这问题洛必达、莱布尼茨、I.牛顿、雅各布第一·伯努利都得到了解答。后来引起变分法的产生。
尼古拉第二·伯努利(Nikolaus Bernoulli) 约翰第一·伯努利的儿子,13岁入巴塞尔大学,1715年取得法学硕士学位。1725年同其弟弟丹尼尔第一·伯努利一起应邀到彼得堡去。他到彼得堡后,曾提出一个概率论问题,后来以彼得堡问题著称。可惜次年就死在那里。
丹尼尔第一·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年2月8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1782年3月17日卒于巴塞尔。丹尼尔25岁就成为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他最早的论著是解决黎卡提方程(1724)。他在概率论、偏微分方程、物理等方面均有贡献。曾获法国科学院奖金10次之多。他的《流体动力学》1738年出版,这是作为流体动力学基础的“伯努利定理”的出处。1733年他回到巴塞尔,教授解剖学、植物学和自然哲学。
这么多的数学家伯努利真能叫人眼花缭乱,但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是加尔文教派的新教基督徒,信仰虔诚。他们把数学当作上帝的花园。他们是花园里辛勤的园丁。因为他们的信仰,人们把伯努力家族也叫做数学界的“神圣支派”。
在人类的思考学问里,最接近上帝的,不是神学,而是数学。因为数学家追求最高的精确、最合理的逻辑,而且会发现这个奇妙的宇宙,竟是经得起数学家一再推敲考证的对象……学数学的人会遇到一个强烈吸引他们的核心,使他们像抛物线般的被吸引回来,以面对宇宙里最基本的存在。“以上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对于数学的共同认识。
丹尼尔·伯努利
这个就是欧拉的恩师约翰·伯努利。
欧拉和伯努利两个家庭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友谊。欧拉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上神学院时曾经是雅各布,伯努利的学生。他希望欧拉子承父业,把精力用在钻研神学上,日后能够成为职业传道人。欧拉笃信基督,愿意“为主做工”,何况这是父亲的强烈愿望。可他同样钟情数学,实在难以割舍。欧拉陷入两难局面,犹豫彷徨。约翰·伯努利教授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既理解牧师,更了解欧拉,他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大学者为此事亲自登门拜望牧师,坦诚地说:“亲爱的牧师,请相信我的眼力。您的儿子无疑将是瑞士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百里挑一、才气横溢的青年,我见过不少,但无人能和您的儿子相比。我来府上是请求您重新考虑您的决定。” 欧拉的父亲虽被伯努利教授打动了,但对儿子是否会因埋头数学而远离基督,不无担心。伯努利教授明白牧师的心思,继续说:“数学不会动摇任何人虔敬的信仰,您的儿子应该成为数学家中的神学家!”
三十二、数学大师柯西
亲爱的母亲,您的孩子像原野上的风车,数学和信仰就是他的双翼一样,当风吹来的时候,风车就会平衡地旋转,产生帮助别人的动力。
柯西(Cauchy,Augustin Louis1789-1857),出生生于巴黎,他的父亲路易·弗朗索瓦·柯西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官员,在法国动荡的政治漩涡中一直担任公职。
很多数学的定理和公式都以他的名字来称呼,如柯西不等式、柯西积分公式...在数学写作上,他是被认为在数量上仅次于欧拉的人,他一生一共著作了789篇论文和几本书。他的全集从1882年开始出版到1974年才出齐最后一卷,总计28卷。
大家可能听说过中世纪神学的一个极端的辩题“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被后人当作嘲笑的资料,但柯西却是最初从这里认识了数学。7岁时他玩耍中闯入著名化学家贝托莱教授的花园,向他借书,这个小不点告诉教授,自己家里的书已经被他读完了。贝特莱对这个小家伙产生了兴趣,居然为这个七岁的男孩写了一套科学材料。贝特莱把科学揉合在中古世纪的修道神学里。
多年后柯西回忆到:“在别人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题目,由天堂唱诗班里的很多天使,去推算站在一块天花板上的天使有几个,进而推估垫着脚尖站在针尖上的天使有几个?贝特莱是在教我无穷级数收敛的演算。”
一八O三年,柯西十三岁:获得法国中学数学竞赛的首奖,隔年他又获古典文学比赛第一名,十六岁时,他以连跳四级、与联考第二名,进入竞争最激烈的巴黎工艺学院(poly technique)。柯西念的是土木系,他又连连跳级,二十一岁就取得博士学位,并且立刻荣获最高当局器重,担任拿破仑陆军军团工程队督导。
柯西在学生时代,有个绰号叫“苦瓜”,因为他平常像一颗苦瓜一样,静静地不说话,如果说了什么,也很简短,令人摸不着头绪,当时法国正在流行社会哲学,柯西工作之余常看的书,却是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ce,1736-1813)的数学书,与灵修书籍《效法基督》,这使他赢得另一个外号“脑筋劈哩啪啦叫的人”,意即神经病。柯西的母亲听到了传言,就写信问他实情。柯西回信道:“如果基督徒会变成精神病人,那疯人院早就被哲学家充满了。亲爱的母亲,您的孩子像原野上的风车,数学和信仰就是他的双翼一样,当风吹来的时候,风车就会平衡地旋转,产生帮助别人的动力。”
数学大师伯努利曾说过:“只有数学能够探讨‘无穷’,而‘无穷”正是上帝的属性之一”。物理、化学、生物都是有限之内的学科,“无穷”才能代表永远测不透的极限。“无穷”的观念令哲学家疯征、让神学家叹息,使许多人深感惧怕。柯西却把“无穷”应用来厘定更精确的数学含义,他把数学的微分看或是“无穷小时的变化”,把积分表示为“无穷多个无穷小之和”。柯西用无穷重新定义微积分,至今仍为微积分课本的开宗明义篇。
1857年5月23日,他患热病突然去世,享年68岁,临终前,他还与巴黎大主教在谈话,他说的最後一句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他们的功绩永存。''
三十三、数学大师傅立叶
这可不是那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哦。大家听过教堂唱诗班的四部合唱吗?那美妙的和声让人似乎置身在圣洁,神圣的天堂之中。但人们不明白:为什么有一些音符合奏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是那么好听?而有些就不行。傅立叶是第一个以数学来计算音乐的人。他认为,当在钢琴上弹一个音时,就发出一个波长的音波,当一次弹几个和弦时,和弦的美是来自这些音波的叠加。怎么叠加?他认为那是一组三角函数的加法。为此,著名的“傅立叶分析“又称为音乐的“谐波分析”。
此外,还有很多以傅立叶命名的数学规则,如“傅立叶分析”,在电波、热传导、流体力学等方面使用的“傅立叶级数”。
一七六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在科学史有“牛顿第二“之称的傅立叶,出生在生在奥塞尔的一个裁缝之家。他的父母在他八岁时相继病故,一个奥塞尔的主教就收容了傅立叶,并让他进入这间教堂所办的小学就读,12岁时又送他去军校读书。
后来,傅立叶参加过革命军,但当他发现革命军不过是野心分子残杀异己的工具时,就退出军队,回到教堂。在教堂里管炉火、写讲章、读数学。这时他提出“数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求得多项式根的方法。当时兵荒马乱,很少人注意到这个研究。后来,傅立叶又回到以前就读的教会学校,当数学的代课老师。傅立叶的数学能力首先被学生们肯定,而后才逐渐有名,他发现的数值分析法也被注意到了。一七九四年拿破仑任命他为巴黎师范大学的首席数学教授,那时傅立叶才二十七岁。年轻的他,充满了热情与改革数学教育的抱负。他知道教堂里沉闷冗长的讲道,会把上帝活泼的真理讲死了。同样沉闷的方式,也会把数学讲成一堆垃圾。傅立叶被称为“天才教师”(genius teacher),连拿破仑在晚上举办宴会时,也请博立叶去演讲数学。
傅立叶这个教堂里长大的孩子也经历过信仰动摇期,对圣经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但他后来在数学研究中重新寻找到上帝。圣经是一本以历史呈现的书,因此考古是判断圣经真伪的好方法。圣经里多次提到埃及,例如以色列人约瑟被卖到埃及,后来还担任宰相,帮助埃及人度过七个干旱之年。这么大的事件,应该在古埃及土地里留下痕迹,但是由埃及人写的历史里没有这一段的干旱,埃及史里也没提到这一个宰相。他于是组织了一个考古队去探索圣经中流传的奥秘,这是圣经考古学的开始,他要在沙漠中寻找天地和弦。
当时的埃及动荡不安,有些暴徒专在黑夜,拿开山刀切开法国旅客的喉咙。傅立叶的沙漠考古队不顾生命危险,在炎热中奋力地挖掘,可惜的是,一八O五年法国在海上被英国打败,傅立叶只好中途撤退。英国的考古队继续在原址开挖,后来挖出了约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时埃及的第四个古王朝,有一个从来不为人所知的法老王的雕像,他的额头上有七个无花果的印记,代表七个丰年,考古队还发现那个法老王的宰相就是约瑟。他们还挖出了一口深井,井深约有一百公尺,是当时埃及旱灾时所挖的深井。这口井后来就称为“约瑟井“(Joseph's Well),是目前人类最古老的一口井。通过圣经考古学,进一步证实了圣经记载的真实性。
一八一四年拿破仑战败,被送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Elba)。一八一五年三月一日,拿破仑偷渡回国,受到全国热烈的欢迎。傅立叶却公开反对拿破仑,傅立叶到里昂(Lyon),请当地指挥宫反抗拿破仑,傅立叶立刻被捕,并且由拿破仑亲自审问他。在审问中傅立叶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对拿破仑说:“我确信你是失败的,因为在你的周围只剩下一群狂热的追随者。狂热过去,什么都会过去的!“傅立叶能够分辨理想的热忱与盲目的狂热,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世界上许多曾经被狂热包围的政治伟人,如果能理解傅立叶对拿破伦所说的那段话,也许会变得头脑冷静些,这个世界就可能少一些灾难。
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拿破仑兵败滑铁卢(waterloo),傅立叶才自监狱中被放出。出狱后,傅立叶继续研究热的理论数学,并发表以边界条件解微分方程式的方法。一八三O年五月十六日,他因心脏病去世。
三十四、虎克
罗伯特·虎克 Hook,Robert 英国物理学家。1635年7月18日生于怀特岛,1703年3月3日卒于伦敦。
1653年作为工读生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担任R.玻意耳的助手,1663年获硕士学位。1665年担任伦敦格雷舍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7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刊物。虎克协助玻意耳改进了空气泵而使后者得以建立起玻意耳定律,还改进及创新出许多仪器,如钟表的摆轮、毛发湿度计、航海仪器、显微镜与望远镜。1678年首次公布了他的固体弹性定律,即经后人修整作为弹性力学基础的虎克定律。他的《显微图集》首次显示了动植物和矿物的显微结构,并引入了“细胞”一词;该集中还载有他所观察到的空气薄膜在光照下的彩色环带及其颜色与亮暗的周期变化;集中表明他是光的波动说创导人之一。胡克从1661年开始投入皇家学会专门研讨重力本质的活动,对重力现象进行过一些实验。1679年提出引力的反平方关系。他虽未能以此来解决行星的轨道问题,但这却促进了I.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深入研究。在热学方面,虎克断定常压下冰的熔点及水的沸点为固定点,而建议以水的冰点为温度计的零度;他相信热的动力说并较早地观察到矿物晶体的有序排列。
全世界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虎克与他的弹性定律,他是第一个发现表面张力的人,他也制造了第一部显微镜,第一个具有弹簧的手表,第一台真空抽气机,第一只水银温度计,第一架天平,第一架半杯式风速计……,但是很少人知道他是一个严重残缺的人,长期的胃痛、头昏、失眠、神经衰弱、鼻窦炎、气喘……他被称为最丑的科学家:大嘴、厚唇、高额、大下巴,还有一双凸出的大牛眼。从没有一个女孩子喜欢过他。
这样的一个人,没有去演钟楼怪人,反而成了开创科学,帮助许多人的着名人物。是什么样的因素,使他能用失败与逆境,谱出勇敢、胜利的凯歌呢?
当虎克(Robert Hooke)进入中学的第一天,班上的同学都认为他是怪物,连他的老师巴斯北博士(Dr.Busby)事后都写道:“当我看到虎克,我必须承认那是一张独特、怪异的脸孔。“其实虎克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在一次学校的工艺课里,学生制作各种简单的木工,虎克却自制一具小小的金属盒,不仅同学们看不懂,连巴斯比博士也说:“这是什么东西?,害羞的虎克懦儒地答道:“手表。”“什么?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自己制造手表?”虎克抬头,直视老师说道:“是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齿轮,都是我自己造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咦?怎么有一个东西在手表里动来动去的,那是什么东西?”
虎克以下讲的话,开创了精密机械的新纪元,他说:“这是我发明的弹簧,放在手表里,可以保持齿轮转动的平衡,而且可以把手动的力量,储存在弹簧中供齿轮转动。”自此,精确的手表诞生了。而弹簧,这个对人类极为有用的工具,就从西敏寺(West minister)中学的工艺课里,弹上了人类的舞台。
一六三五年八月十八日,虎克生于英国南部海峡上的一座孤岛怀特岛(Isle of Wight)。这座小岛专门关押重大罪犯。虎克的父亲是岛上一所小教堂的牧师,过着非常穷苦的生活。在海上孤岛当牧师,注定一生默默无名。在一群罪犯心中的耕耘,看到的只是贫瘠的收成。身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与天生残缺,虎克从小对“受苦“就有深刻的挣扎,他不懂父母亲的抉择,他也不懂这样一个为上帝牺牲的家庭,为何反而不受上帝的眷顾?贫穷、偏僻、残缺,与罪犯、孤岛为伍,这不是一种生命的枉费吗?上帝的爱在哪里?它的公义又在哪里?
虎克在二十岁时写道:“我要逃避上帝,如同逃避瘟疫一样。我恨宗教,我要对上帝说我是无法被祂感动的一位。”虎克的父母很难过,他们能帮助罪犯,却无法帮助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晓得到哪一天才会知道,工作的伟大不在获得的“价钱”,而是在其“价值”。一个人只要脚踏实地,即使是做很平凡的工作,也是一件伟大的事。
一**八年虎克的父亲病逝,父亲在临终前,面对心怀苦毒的儿子,把他默默储蓄的一百英镑放在孩子的手中,叫他到伦敦去找莱利爵士(Sir Peter Lely,1618~1680) 。
莱利爵士是画坛怪杰,是英国皇室的首席画家,兼皇家博物馆馆长。他一听说这位长相丑陋的孩子,是监狱岛上牧师的儿子,立刻收他为学徒。虎克察觉父亲在做牧师以前,一定是个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是他还是不懂父亲为何会把不擅长绘画的自己,交给一个画家当学徒。在这里,他学到好手艺。
三年后虎克学徒毕业,到一般的中学就读,他的工艺才华,无人匹敌。他自制出第一台风速计,又做出第一部水银温度计,他将结冰的水开始溶解时,称为“零度”。很多同学讥笑他:“你什么都不懂,怎么做得出东西来?“虎克答道:“我是懂不多,但我会抓住问题的关键。”
一六五三年虎克进牛津大学,别人是进去念书,虎克是进去当扫地工友,原来是父亲留给他的钱至此已经用光了。有骨气的他,不肯向人借贷。
他在教室外一边扫地,一边听课。一六五五年,他扫到“化学之父”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教室的门口,被波义耳叫进去,成为波义耳的助教,不久他做了第一部真空抽气机,为波义耳证实了非常有名的“波义耳定律”。
波义耳立刻以这成果推荐虎克成为英国皇家科学会的会员,当虎克出席科学会的那天,科学家们对虎克的长相、学历、工作经验都有微词,只因波义耳大力支持才勉强通过。科学的殿堂,看学历不看实力,这对天才型的虎克是残忍的,但一生被嘲笑惯的虎克,还是吞下了这口气。
一六六五年,虎克制造成第一部复式显微镜。这是生物界重要的里程碑,对他自己也有重要的影响,他后来在《Micrographia》一书中写道:“一天夜里,有一只老鼠来吃乳酪,被我抓到了。我在老鼠的身上看到一只跳蚤,我把跳蚤捏死(跳蚤是鼠疫的传播者),心想闲来无事,就把跳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啊!我不禁赞赏跳蚤的美,跳蚤毛的结构、排列次序,我不是只看到一种艺术的美,我是看到一种神圣的美,一种信仰的美。”这个自称是“圣灵的绝缘体”、牧师家的叛逆孩子,在二十一岁的时候,透过一只跳蚤,又回到上帝的面前。他后来在书上,画上一只十六寸大的跳蚤,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只跳蚤会这么感动他?更没有人想到圣灵(上帝的灵)会透过显微镜,感动这个自称是“绝缘体“的人。
虎克后来给牛顿(Issac Newton,物理之父)写道:“有的人为了发表一个理论,穷一生的苦思,成千上万次的实验观察也无所得。发明的灵感,有时就像圣灵的气息一样,我们不知它从哪里来,也不知往哪里去。就是忽然来了,吹经我们多年的努力、熟悉的窗口,进入我们平常想不到的窗缝之处。发明有时就需要这种幸运的一触,这种偶然巧合的一推。在千头万绪缠绕的中心,忽然看清那个大创造者的本意,我知道我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蓄意或不经意的,都是在上帝的影响下,因此我们更该竭力地去做。”虎克比波义耳小七岁,牛顿又比虎克小七岁。
三十五、奥卡姆
奥卡姆(Ockham,William of)方济各会修士会修士英国学者。约1285年生于萨里;1349年卒于德国慕尼黑。奥卡姆(被称为无敌博士)曾加入,在牛津大学学习,从1315年到1319年在牛津任教。他是中世纪最后一批学者之一。
英国奥卡姆的威廉也许不能算个科学家,也似乎没有像前边提到的科学家们一样在教科书上留下一个具体的数学或者物理学公式公理,定律。但他提出一个所提出来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在科学史,神学史和宗教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科学上有独特的地位,提到现代科学不能不提他。“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就是这把剃刀的刀刃。从经济角度来说明奥卡姆提到就是:“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从实践角度来说明奥卡姆剃刀定律就是: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的将事情处理好。
从理论角度来说明奥卡姆剃刀定律就是: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哥白尼在研究日心说时,以地球为中心和以太阳为中心,都能够计算得通,但用太阳为中心计算简便得多,因此,用奥卡姆剃刀一下子就把地心说剃掉了。
在信仰方面,他认为“通过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有人因此说奥卡姆是无神论者,是否认上帝的。其实,恰恰相反,奥卡姆信仰虔诚,他只是反对当时哲学家们流行的用理性去寻找和解释上帝的现象,认为人有限的理性不足以让人认识上帝,理性只能用来认识现象界的东西。对于上帝,对于圣经,他首先提出“唯独信仰”,对于教会形式,他认为每一个信仰个体都可以直接面对上帝,而不需要教廷越俎代庖,这使他不受罗马教皇的欢迎。但是马丁.路德非常欣赏奥卡姆,“唯独信仰”“唯独圣经”“人人皆祭司”等新教理念的提出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奥卡姆的启发。
三十六、李斯特(外科圣手)
李斯特因发明外科消毒法而闻名与世。今天人们看来理所当然的外科消毒,在当初却历经千辛万苦。
约瑟夫·李斯特生于一八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英格兰的小城厄普顿(Upton)。他的父亲约翰杰克森·李斯特(John Jackson Lister)从小贫穷失学,长大后努力自修,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以自制显微镜着名,曾经以观察红血球的形状而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土。母亲海瑞丝(Harris)是小学的历史老师,他从小就听母亲以优美的拉丁文与法文,在草地上大声地朗诵历史文学。
由于父母亲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从小就要求严格的教育,以培养儿女成熟的个性,他们教导李斯特:『成为一个基督徒,在做事上就是能够让人家信任你牢靠。』『当你能够了解书本的内容时,你才有权力决定这是不是你所要的东西。』李斯特就是在这种有严格、有爱的境中长大。
当李斯特在托特罕(Tottenham)中学念书时,他发现自己对生物学的喜爱,尤其是擅长动物素描,这提高了他对筋肉骨骼结构的兴趣。至今他有四篇中学作业仍被博物馆珍藏着,其中一篇『猴子与人结构的相似性』中绘有非常美丽的人体素描。他告诉父母,有一天要当外科医生。十六岁的时候写信给父母亲:『今天学校给我们的主食是羊肉,我为羊肉的结构着迷,甚至想到这只羊的可能外型,以致于忘了吃饭。』
他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自中学毕业。等申请大学时,他遇到第一个难题。一八四四年的英格兰,正值基督徒被压迫的时期,如果在入学的考试上坚持自己是个基督徒,就无法进入第一流的大学。他没有后悔地进入二流的伦敦大学,四年后再念医科到二十六岁才毕业。在念大学与医学院的九年期间,他都与一群基督徒在校外租屋共住一起,过着严格朴素的生活。
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李斯特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选修法文与德文。他每星期给父母亲写一封长信,特别喜欢与父亲讨论显微镜下的观察,这个习惯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直到父母病逝。
李斯特在医院实习时,也利用时间从事个人研究。二十六岁时发表了二篇研究报告,其中一篇发现『眼珠的虹膜肌肉(iris)遇到强光时则收缩,瞳孔变小;反之,在黑暗时则放松,因此瞳孔放大。这种运动不是随意志能控制的,而是不随意肌。』这篇成果引起生理学(Physiology)老师夏比(Sharpey)的注意,他为李斯特写了一封信,推荐到他好友西米(Syme)医师那里,当时西米是爱丁堡大学的教授,为英格兰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从此西米为他拓展一个新的视野,使得李斯特迈进一个新的旅程。
西米一看李斯特,就觉得这个年轻人气质非凡,值得信任。李斯特长期过严谨的生活,认真地学习,使得他不放纵、不轻浮,能够在高度的压力环境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完成任务。这是一个操手术刀、决定病人生死的外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西米医师给李斯特三方面关键性的帮助,第一是严格与信任。西米医师头一年要李斯特每天跟着他,仔细地记录他每一个手术的细节,因为好的手术不在乎快、慢,而在乎了解每个问题的细节。一年以后,西米就让李斯特自己判断哪些病人可以由他开刀;进入第二年,他让李斯特代替他到法国教别的医生开刀,也开扩李斯特的眼界;第三年,西米让李斯特取代他执行全部手术。李斯特写道:『西米医师的温和与对职责的热心,像是一股泉源,不断传给周围的人;』『在手术病房中日以继夜地开刀,鲜血、呻吟、割掉的器官……自己像是一个血腥的屠夫,但是我深知道我对了!在血淋淋的手术床边是最适合我事奉上帝的地方,虽然累,但是值得,为此喜乐。』
第二方面,西米认为一个好外科医师需要认识其他领域的医师,他的家经常成为年轻优秀医师的聚会场所,李斯特在此认识两个好朋友:约翰·布朗(John Brown)与克里蒂森(Christison)。前者一生奉献在美国黑奴当中行医,南北战争时为了拯救黑奴而死;后者是杰出的药物学家。这些年轻的基督徒医生,在相同的信仰与专业组合之下,成为一群医学的耕耘团契,为人类推翻了许多错误的偏见与医学的无知。
第三方面,西米将自己的大女儿艾格妮丝(Agnes)嫁给李斯特。李斯特经常出入西米医师家,不知不觉地爱上西米的可爱女儿。一八五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两人结婚,李斯特二十九岁,艾格妮丝二十二岁。李斯特谑称妻子是『全天候的忠实助手』,因为她每天记录丈夫的医学报告达7-8小时之久,还要清理丈夫在家里常做解剖的动物尸体。她有一天在日记上写道:『星期六上午又送来了一只牛,但是丈夫太忙没有时间处置它,只好养在洗衣间,直到星期四。』
李斯特一生发表了三、四百篇研究,大部分是这位忠实助手帮他整理的。他们一生都没有孩子,但是两人互相携手,度过快乐无悔的一生,而且帮助了无数的产妇。以前难产的妇人,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产褥热夺走产妇的生命,多于死在战场上男人的数目。李斯特对消毒的发现,使得产妇的死亡率低到少有所闻。
李斯特开始在消毒医学上下工夫,因为那是外科的瓶颈。以前的医生尽量不进行外科手术,尤其是截肢手术,因为死亡率太高了。十九世纪初期禁用外科手术,因为成功率低于百分之二十五。死亡的原因是伤口复合的时间过于冗长,开刀伤口经常化脓生疮,脓疮产生败血症,如丹毒链球菌在皮下组织的感染,使手术后的病人发高烧;或是脓疮中之化脓菌释出毒性,因血液中毒而使人死亡。当时的医生都不知道这些知识,以致于医生在给人手术或接生后,不知道要洗手,手术工具也不知道要消毒,穿着衣服也任它血迹斑斑地,就再给其他病人手术或接生。于是医生自身成为疾病的传染者,而且没有医生知道自己正默默担任传布疾病的角色。
李斯特认为这些病毒是来自外面的传播,所以提出医生要仔细洗手,手术工具要高温消毒,手术房要保持干净,病人的伤口要消毒、要绑绷带,医生要穿洁白的衣服,以免病毒进入伤口等等。这些论点引起很多医生的反对,但李斯特于一八六五年后用这些步骤,尤其是将石碳酸溶于橄榄油中,做为伤口消毒之用,接二连三地医治当时的许多绝症,而且手术后伤口不长脓。他就像圣经里的好撒玛利亚人,遇到受伤的人,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路:十34),来做医治前的处理。这些成功医治的例子,消除了一切的反对声浪,如今这些方法都成了医院的正规步骤了。
一八六五年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巴斯德(Pasteur)发现了微生物。李斯特与巴斯德成为一生的挚友,两人被称为生物医学界最重要的贡献者。由于外科消毒法的发现,挽救可无数的外科病人和产妇,也使他成为女王的私人外科医生。而当全世界的荣耀汹涌而至时,李斯特却说:『我对人类的贡献,只不过是出于上帝的引导。』
李斯特病逝于一九一二年二月十日,享年八十六岁。
三十七、曼森热带医学之父
曼森这个名字也许没有许多中国人知道,但是,他是发现丝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病因和传播途径的医生,他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的中国人。曼森还发现许多病原性寄生虫,弄清它们的生活史,这包括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曼森氏迭宫绦虫、曼森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曼森氏尖旋尾线虫、罗阿丝虫、常现棘唇线虫等。他参加组建香港大学,并首任教务长,后来又倡导建立伦敦热带病医学院。1900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热带病手册》。他还医治过李鸿章的顽疾。孙中山曾经是他的学生。他对中国人甚至人类贡献太大了。
『亲爱的依莎贝尔小姐,这也许是我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了。当伦敦午夜的雾笛响起,就是我要离开的时间,再度回到中国,我日夜梦回的所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染着可怕致死的嗜血丝虫、血吸虫、疟疾,在还没有认识耶稣基督的救恩前,病魔就先夺去了他们的性命。中国需要我!藉着高明的医术,移去他们的封闭与保守……亲爱的依莎贝尔,满了如火热情的我,在短短相聚的十个月里,不是在图书馆里苦读,就沉湎在显微镜前,很少对你细语呢喃,情话深诉,真是满心的歉疚。对中国人苦难的负担,使我无法扮演一个好情人。但是,如果回到福音的战场,你将发现我是全力以赴的一流战士。亲爱的,你愿意来中国吗?』
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依莎贝尔小姐搭船到中国的厦门,与梅森医生结婚。因着这一对夫妻的努力,使得当时许多可怕的传染病在太平洋沿海岛屿成为稀有疾病。
培特瑞克·曼森(Patrick Manson),在一八六六年由英国来到台湾的打狗(后改名为高雄)。中国人渡海到台湾是为了打拼开垦过生活。曼森医生却不同,甚至跟一些传福音的宣教士遵行『上帝的旨意』来台湾的人也不一样。曼森从小就自认『火热的心灵像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渴慕寻找天地间的一点共鸣』。爱伯丁大学;UniversltyofAberdeen)医学系毕业后,他在医院当了二年的助理医师。他不甘像一部念书机器,从小就是念书、念书……毕业后就像部快被装好的机器送出厂。他决定寻找一个不同的剧本来演。正好英国有位有钱的老妇人,愿意支持基督徒医生前往遥远的台湾行医,他接受这位老太太的资助,在二十二岁来到台湾。
曼森一来到台湾就在布道医院行医,一面学习台语。台湾经常流行瘟疫疟疾、鼠疫、血吸虫,通通被视为水土不服。他常常看到绑着红色头巾的道士,大吹法螺、念念有辞地在病人身上洒米粒;浑身颤抖的乩童,在恍惚状态下给人开药方。因为迷信,中国人有极高的受苦情操,能够长期忍受不合理的痛苦。他这一匹野马,最适合在这片无知的旷野中,踩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来。一八七一年,台湾南部的一些暴民攻击宣教医院。曼森决定转移阵地,不是返回英国,而是到中国的厦门。
当时的厦门已是个大港口,有三十万居民。曼森在厦门开了布道医院,但是没有人肯上门就医。『哼!不要到那个洋鬼子那里,他包的药都是毒丸。』谣言在厦门纷起。曼森的奋战精神来了,他发现要帮助中国人,除了医术以外,还需要先得到中国人对医学的信心。『来!来!这些药品就叫解毒丸。』曼森沿街发送,开始有人来医院了。有人说:『小心喔,到洋鬼子的医院去,会被挖心肝喔!』梅森医生为此把医院的窗子改成透明的,让马路上的人也看得到他在里面干什么。即使这样的努力,五年来到医院看病的还是不多。
厦门有位年轻人,得了象皮症(Elephantiasis),经过治疗屡不见效,痛不欲生地自杀三次,都没有成功。穷途末路时才到布道医院。夜里医院外面围满举着火把的暴民,大叫:『洋鬼子,你不要给他动刀哦!他如果死了,你是杀人犯,我们不会放过你的,还是把人放出来罢。』又对那位病人呼叫:『你要死就死个干脆,不要死在洋鬼子手上。』情况变得非常危险,厦门里少数的基督徒为曼森医生迫切祷告,在手术房里的梅森医生也非常紧张,象皮症是英国非常少有的疾病,而且当时的病因不明。他跪在手术房祷告,求上帝帮助他,不仅为了他、为了病人,更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医学的治疗,能够明白拿着手术刀背后的爱心。
不久,这个年轻人痊愈出院了。突然间,整个反对的围墙像是崩溃的堤防,各地的象皮症病人如潮水般的汹涌而来。曼森医生这时反而收拾行李,赶回英国。人家又说话了:『洋鬼子上一次是意外成功,没真才实学的料子,滚蛋算了。』
曼森的回国原因,他自己写道:『我强烈地期待得知象皮症的原因,而不是一直在手术床边开刀。』如果一直只有动手术的医生,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病理的医生,那么医生永远是在满足病人的需求,而无法找出疾病本身,有个斩草除根的解决法。
一八七五年回到英国,买了一部新式的显微镜,又埋在最近的医学报告里寻找对策。有了!一八七二年有位医生刘易斯(T.Lewis),发现象皮症患血液中有嗜血丝虫(Sanguinis Filaria)。一八七五年底他又赶回厦门,不久,最得力的助力依莎贝尔(Isabella)也赶到,两人在厦门重开医院。曼森医生写道:『一八七七年动了三百七十九次手术。』
在这么忙碌的生活中,他继续研究象皮病的原因。当时地球上南北纬30度之间,太平洋的岛屿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染有象皮病,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他仔细地在显微镜下观察,果然发现患者血液中有嗜血丝虫,尤其在夜里这些丝虫密密麻麻,在患者身上可多达四千万只。他进一步的发现,有些丝虫被淋巴腺管所过滤,导致淋巴液受阻滞,产生皮肤上的巨大肿瘤。这些丝虫是哪里来的呢?很多科学家认为是空气中有毒物质,他像个侦探,仔细追踪,发现蚊子胃中有血丝幼虫,再传给叮过的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蚊子是传染病的宿主(host),只要保持环境卫生,就可以减少蚊子与象皮症。这个发现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断绝象皮症的方法还不是对付那个症状,而是对付蚊子,甚至是如何保持环境的卫生。不久他又发现,台湾、大陆沿海、日本人经常患的血吸虫病。这种寄生在人体肺中的钩虫,由患者粪便中排卵而出,孵化后长成纤毛幼虫(又称毛蚴,miracidia)进入螺类(如烧酒螺、田螺)体内,长成为摇尾幼虫(又称尾蚴,cercariae)再进入淡水毛蟹、虾子体内,再被人食用时进人人体。发现这样的循环后,避免得吸血虫病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一八八七年李鸿章身染舌疾,群医束手无策。梅森已经很有名气,李鸿章希望曼森去医治他。那时曼森自己也患痛风,严重得站不起来。但是他知道只要治好李鸿章这个大人物,中国人就更容易接受医学,于是忍受疼痛,航海一千八百哩到北京,给李鸿章治病。治好后,果然大大消除了中国人对西医的疑虑与排斥。
曼森知道这是成立医学院训练中国人的时候,他到香港成立『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由康德礼(J.Cantlie)任教务长,兼收男女生。一八九二年,第一批学生毕业,其中有一位名叫『孙中山』,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曼森对中国影响太大了。
一八八九年曼森回到英国,在李文斯敦大学(LivingstoneCollege)教授预备要前往海外的宣教医生。他在课堂上呼吁:『不要把你的眼光只放在英国,英国已经有太多医生了。看那些落后地方印度、多明尼加、哥伦比亚……他们更需要你们。』受到他的榜样激励,许多学生都成为落后国家的宣教医生,有的就客死他乡,包括梅森唯一的孩子。一八九四年,他与前往印度的罗斯(Ross)医生通了一百一十封信,帮助罗斯发现疟疾病原虫是寄生在蚊子的另一重大发现,解开可怕的疟疾之谜。曼森逝于一九二二年四月九日。他生前立下遗嘱,把所有的财产设立作奖学金,资助研究『热带医学』的学生,使一批批的生力军不断进军到各个落后的地方去。
三十八、赫兹
赫兹一八五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德国北部的汉堡(Hanburg),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法兰克福大学物理学教授潘弗努肯(Pfefferkorn)博士的女儿。赫兹在六岁能拿稳笔时,母亲就教他雕刻,培养他能够长期工作的专心与忍耐,奠下他日后能以熟练的双手制造精密光电仪器的基础。
赫兹一生都感谢他的母亲:『到我六岁,每天晚饭以后,妈妈都花一小时念一篇长文章给我听,然后鼓励我发表意见,与我讨论。』在德国那个鼓励军事发展,消除个人的歧异性的极权时代,赫兹母亲的教育方法,刚好与时代潮流相反,也造成赫兹日后特立独行的个性。
赫兹在念中学时,就显出独特巧妙的制造能力。他的音乐并不好,但是他会自己造乐器;他的生物课也不好,但是他会自制显微镜;在化学课程,他自己烧制实验用的玻璃器皿。这种特殊的本领,几乎吓坏了学校老师。
赫兹这种非考试所能测出的成绩,令他的老师很难评断他在班上的名次。赫兹写道:『我妈妈每天陪我看书,每星期六自己给三个孩子考试。她永远比学校的考试早知道我们的程度。所以在学校考试时,我都不用紧张。她已在考试前责备或鼓励我们,考试的结果好坏,她不用看也知道。
赫兹中学毕业后,还不知道自己这种善于制造的能力,该去哪个系就读最能发挥。他三年内转了四所学校,母亲并没有责备他,因为她知道自己孩子的能力。
赫兹进柏林大学物理系后,就证明走对了!他在大学里出类拔萃。赫兹写道:『一个学生对于考试的成败,要抱着近乎『无知』的单纯,才能在不断的考试竞争中,失败了再来,失败了再来…… 不被失败打败,不致徒留在自责自怜的泥泞中。』
赫兹高度的创造力逐渐伸入一片留待开发的电磁学领域,一八七九年八月,他以《电流的惰性研究》获得研究论文比赛第一名。他给母亲的信上写道:『在精确的实验与努力里,绝对没有什么叫『失败』。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只要调整向左或向右,都是正面的结果。』
一八八O年二月,赫兹以电子动力(eletrodynamic)研究完成博士论文,他写下『对我而言,实验室是世界最美丽的角落,可以充分地发挥我那无止尽的热心。我对外面的大世界,没有丝毫的野心…… 我知道我是把生命当做一场实验,像是圣经里的施洗约翰,只能走到无人的旷野去呼喊真理,让世界上的人来听;我不可能为世界妥协我的原则。他研究学问,不仅获得知识学位,也塑造他的生命个性。
他可以不理世界,但是现实却紧追不舍,要他低头。毕业后,他的深奥理论不能为他换来什么好工作,只好留校当了三年博士后研究。那段黯淡岁月,他仍持续研究电子学,怎能想到百年后,跟随他脚步的电机、电子工程学系的学生会这么热门抢手。
太超前的研究者,需要经过漫长的年日,世界才能了解他,加上赫兹不擅于交际,他写道:『我没有办法忍受社交场合里,没有意义的对白。我把一生的路弄得更狭窄了。』
一八八三年五月他终于找到第一份教职,在德国北部的军港基尔(Kiel)工业学校教机械科。这里没有实验室,他只好又开始烧制他的玻璃瓶、做电池,慢慢把简单的实验室装配起来。
一八八四年十二月他经历一次严重的失恋。这是一生中最灰色的日子,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把自己弄到这步田地?他课堂上的学生都快逃光了,只剩七个人留下来听课;他满腹理想全化为牢骚,一八八五年初他情绪差到几乎自杀。但他从祷告中得到力量,他的祷告词很短:『主啊,你知道!』
一八八五年三月,他有机会转到德国西南部边境的卡尔斯鲁尔(Karlsruhe)技术学院,担任物理系教授。又开始装配他的电学实验室,并且在上课时示范电学实验。他说:『我不相信一个人只能由理论,就可以知道实际。』
小学校的实验经费少得可怜,他却一点一滴造出一间精密的电磁实验室。系上教三角学的多尔(Max Doll)教授很欣赏他,知道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不与人比较的风骨;他请赫兹来家里坐坐,把女儿伊利沙白(Elisabeth Doll)介绍给他。
伊利沙白不懂电磁波,但是她知道这位寻求科学之真的男士,心里也是一片真诚与率直。他们认识不到四个月就结婚,当时赫兹二十九岁。赫兹找到爱情的归宿,并展开他一生最着名的研究。因为这一实验研究的成功,后来纽约物理系教授薛默士(Morris H.Shamos)回顾历史上物理学家,由伽利略到爱因斯坦,他认为最伟大的物理实验家就是赫兹。赫兹以实验证明人类千古的谜团光的本质是电磁波。
如果物理学像是一出歌剧,那歌剧最精采的一个高音无疑就是电磁波的研究。今天的无线电波、收音机、电视、人造卫星通讯,都是电磁波研究的结果。
一八八六年十月,赫兹发明『电流共振器』(resonator),使空气中能够产生并传送一定频率(frequency)的电磁波,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发明,除了天然的太阳、星星、烛光之外,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发射电磁波。一八八七年十二月,赫兹再发明『电流振荡器』(oscillator),利用电流加速的装置可以产生一种高频率的电流。这是第一个人工微波(microwave)的产生;比微波更高频率的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伽玛射线,一般人称为『光』其实是电磁波中一段极窄的范围。
一八八八年赫兹发表这项研究成果,立刻震惊世界科学家。解开人类长久的谜团,电磁学上的不朽贡献,不是来自名校名教授,而是来自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院、一个躲在象牙塔里的怪人。
后来的科学界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将电磁波每一秒钟振荡一次的频率,就称为赫兹(简称为Hz,或称为赫)。今天全世界每一本物理课本,一定会出现Hz这个字。德国的皇家科学会赠送他金质奖章,德国着名的波恩(Bonn)大学也奉上物理学教授一职。
赫兹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带着妻子,抱着还未满月的女儿到莱茵河边散步。他的妻子写信给父亲道:『我终于看到赫兹对我笑了,他第一次像是个放松的螺丝。』
一八八九年,赫兹再发表光的反射、折射、偏光的测量;发明一种空气中的电磁波收集器,这是人类的第一支天线(antenna),从此人类对电磁波可收发自如了。他又发现阴极射线发出的光束也有波的形式,且证明另一伟大电磁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理论的正确。
赫兹的主要贡献是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跟光速相同,还进一步观察到电磁波具有聚焦、直进性、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性质。直接测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观察到电磁波有聚焦、直进、反射、折射和偏振现象,发现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规律。
但他36岁就积劳成积,死于骨肿瘤。在短暂的一生中,这样的努力值得吗?正如他对上帝的祷告:『主啊,你知道!』不管最后人类的历史有没有记他一笔,上帝必定记念他的祷告,也许这就够了。
三十九、欧姆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欧姆的父亲是一个技术熟练的锁匠,对哲学和数学都十分爱好。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并受到有关机械技能的训练,这对他后来进行研究工作特别是自制仪器有很大的帮助。欧姆的研究,主要是在1817~1827年担任中学物理教师期间进行的!
埃尔兰根是德国的玩具之城。这个城的居民却都来自法国,是法国宗教迫害时逃到德国的新教基督徒。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从事这金属制造的行业,尤其擅长造锁。从欧姆的日记里可以知道,以前要成为一个锁匠是很不容易的,十四岁就要去学习,学了十年才能出师,然后再出去旅行十年,才能回来开店,旅行的期间靠着手艺可以应付各种造锁的需要。
欧姆从小就向父亲学习,除了学习造锁之外,也学习数学、物理。欧姆的父亲利用在外面巡回修锁的时间,自修了这两门科目。欧姆十岁时,母亲病逝,这给欧姆一家带来最沉重的打击。父亲在家里教欧姆数学、物理,不仅传授知识,也排解忧郁。
欧姆的父亲担心自己所学有限,还请埃尔兰根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兰格多夫(Langedorff)博士来家里开课。欧姆后来回忆道:『兰格多夫认为学生不会自然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数学的兴趣是需要老师殷勤的栽培才会产生。而最好的栽培是老师对学生付出的注意力,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求学胃口。数学不是谈情说爱的对象,一下就会使人进出爱的火花,但是数学是可以结婚的终生对象,起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愈耕耘就会愈有收获。』
父亲没想到这样的教育会使欧姆成为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使欧姆的弟弟马丁(Martin Ohm)日后成为柏林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继续把造锁技术传下去的是欧姆的妹妹伊利沙白(Elizabeth Barbara Ohm)。
一八O五年,欧姆进入埃尔兰根大学攻读数学与物理。一八O六年德国与法国交恶。这对埃尔兰根的居民无疑是晴天霹雳:德国人敌视他们,认为他们是法国人的间谍;法国人仇视他们,认为他们是卖国贼。埃尔兰根的产品到处受抵制。
八千人不到的小城,一夕间驻扎三万多名的德军,整个城市几乎成为俘虏营,学校也几乎解散,欧姆的父亲生意完全停顿。欧姆本来要休学了,但是有一位书商瓦涉(Walther)看他读书的样子,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有不凡的成就,就推荐欧姆到瑞士的戈斯塔忒(Cottstat)教会中学去当数学老师。这所中学的校长,吉韩德(Zehender)牧师后来写信给瓦涉道:『起初,我看到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又矮又瘦、其貌不扬,心想这人怎能教书,但是不久我发现教书是这年轻人的癖好,而且非常胜任。』
三年以后欧姆忍不住对数学与物理的喜爱,竟然翻山越岭偷偷进法国,带着兰格多夫教授的推荐信,向法国的一位数学教授请教。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法国已经要与德国打仗,一个德国学生爬过瑞士高山,潜入法国,只是为了要念数学,有谁会相信?这位教授却相信他,掩护他住在自己家中,教他数学与法语,一年后他学成,再偷越边境回去。
回国后的欧姆,发现情况比他想像的更恶劣,找了两年工作都落空,只好在一所中学兼课。后来穷到一个地步,看到德国陆军在招兵,他就跑去应征。不过德国陆军拒绝他入伍,其后四年,他还是到处兼课。
埃尔兰根大学因欧姆发表的数学研究,颁给他博士学位,这对他找工作似乎毫无帮助。一八一七年他出了一本几何学的书,除了几所图书馆购买以外,几乎没有销路,但欧姆还是庄严地把这本书献给影响他一生的父亲。同年他终于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在科隆(Cologne)大学担任数学物理系教授。
他在这时开始研究电流,欧姆仔细测量,在一定电压之下不同物质的电流大小。经过十年的实验,他发现许多物质有一个特性:『一定的电压范围之内,电阻是定值。』这是后来非常着名的『欧姆定律』(Ohm Law)。『为什么要研究电流与电阻?』原因是『期望由一个物质的电导特性,接近它永恒的结构。』定律发表出去却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
十七年以后,科学界才发现他的伟大,送给他一个金质奖章。这项迟来的荣誉,使他有权利选择在任何一所着名的大学任教。欧姆已经六十岁了,他的选择是回到埃尔兰根大学,把一生最后的菁华,奉献给家乡的学子。
欧姆上课的口头禅是:『你们到底懂不懂我的问题?』他从来不问『你们到底知不知道答案?欧姆认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他常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解释他的问题,而不是答案,他认为问对问题,已经接近答案了。欧姆说:『一个问题要解释到非常清楚,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不含糊。』
欧姆上课的教室里,没有桌子,只有椅子。他坚持要学生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这样就不会整课堂猛抄笔记,而是随着欧姆慢慢写在黑板上的字一边抄一边想。欧姆上课讲的话不多,想一阵讲一阵,讲的也很慢,但很有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写,一边想。
欧姆非常强调数学,他说道:『数学是解开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他也强调物理实验,他说:『实验就是见证。』他的实验课,要求学生在还没有实验前,先听他讲解半小时再动手做,而非贸然下手。
欧姆的教学影响了很多学生。有一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写道:『欧姆老师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影响我的心灵。』另一位学生写道:『老师年轻时虽然遭遇很多困难,但是他的生命活泼,使他到年老,依然认真与幽默。』
欧姆一生都在路德会教堂聚会,他的同事说:『欧姆是把大学当作他的修道院,默默地以教育当作向上帝遵守的誓约,他的心灵就像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样。』
除了欧姆定律以外,欧姆还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例如他提出『音乐是来自空气中粒子的震动,并以人耳朵中的一个薄膜起共振』,这句话使得不懂音乐的欧姆被称为『电学界的贝多芬』。他发明电阻器,使电路在一定的电压下,用不同的电阻器,就可以控制电流的大小。
欧姆一生都没有结婚,生活非常简单,一年四季老穿一件深蓝色的大衣。书教累了就拿出大衣口袋里的鼻烟盒,提神一下又继续教。一八五四年七月六日上午十点,欧姆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却还是抱病站上讲台。他死在他最喜爱的地方--讲台上。
四十、贝若
贝若1630年10月生于伦敦,1677年5月4日卒于同地。1643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48年获学士学位,1649年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1662年任伦敦格雷沙姆几何教授,1664年任剑桥首届卢卡斯教授,1672年任三一学院院长。
贝若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光学讲义》和《几何学讲义》,后者包含了他对无穷小分析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其中“通过计算求切线的方法”已十分接近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的最终制定后来由其学生I.牛顿完成。
贝若最先发现了牛顿的天才,并于1669年自动辞去卢卡斯教授之职,举荐牛顿继任。贝若精通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曾编译过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希腊数学家的著作,其中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作为英国标准几何教本达半个世纪之久。除此之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剑术、拳击、摔角都是一流的。学生若不满意数学成绩,尽可到拳击场上与他对打几场,可惜,没有人打赢过他!因此被称为“铁拳教授”。
他一生栽培出许多一流的好学生,包括着名的物理学之父牛顿。在科学史上,很少有人像他,在课堂上教数学,下课后在贫民区教拳击,星期天还成为教堂里讲道的牧师;他一讲道就是四小时,听众都睡着了、走光了,他对着空空的椅子,照讲。今天世界上每一个念过数学或物理的学生,都会读到他发现的理论,用切线去求斜率,用切线去求曲线截面积,用切线去求反曲点。一生对切线情有独钟,难怪被称为『切线老师』。
他是第一个把光学与几何学结合在一起的人。在透镜上画切线去求焦距与曲率半径的关系式,这是光学物理里最著名的透镜公式。他也是第一个用分离变数法,去解常微分方程的人。贝若的一生把数学、拳击、信仰结合在一起,却来自一个不可思议的起点。
贝若的父亲是富有的布商;四岁时母亲病逝,从此步入黯淡的童年。贝若的父亲生意太忙,就把孩子送到乡下跟祖父一起住。贝若的祖父以前就反对儿子与那个身体孱弱的女孩结婚,他们却私奔到伦敦去结婚,结果不出他所料,那女孩早逝,给他留下小孙子。祖父带着近乎报复的心理惩治这个小孩子,对贝若非常严格,经常打他,骂他是小杂种。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贝若,从六岁开始几度离家出走,每次被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贝若从小懂得『恨』是什么,他的世界里没有『爱』。
贝若从七岁入学到十六岁,整个十年间,不知被退学多少次。在学校里他以打架、不服管教、品行不良著名,成绩差到连番留级。在老师眼中,他是属于该被教育放弃的孩子。贝若的父亲后来把他转到一所循循善诱出名的好学校加特慈善之家(Charter House),希望这所中古世纪的修道院,以其秉持的肃穆气质,改变贝若凶暴的脾气。
有一天贝若的父亲被校长请去,告诉他加特慈善之家无法教育好这么顽劣的学生。贝若后来写道,他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幕:『我在门外偷看,看到父亲听到慈善之家都无法教好他的孩子,父亲失望到跪在地上,大叫:『上帝啊,我恨不得我这个儿子早点死!』……我把门轻轻地掩上,掉下眼泪来,上帝啊,我真的是没救了吗?难道我真的是没人要的孩子吗?』如果失败能使人想到『上帝』,那失败就是一种祝福,因为能使人面对生命最深刻、最关键的问题。
贝若在十六岁时又转到一所乡间学校菲尔斯特(Felsted)。在这里遇到了教希腊文的霍尔北齐(Holbeach),改变他一生的好老师。 当贝若第一天面对这位希腊文老师时,他必须把过去一切学业、操行成绩和退学记录给老师看。霍尔比齐看了资料,又看站在面前,低头羞愧的学生,他说:『我相信你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你是天生做老师的好材料。』贝若惊讶地把头抬起来。在此之前,他只听过别人责备他是坏学生,从没听过有人说他将是一流的好老师:他写道:『我终于尝到被人信任的滋味。』
从那一天开始,贝若成为一个好学生,他的希腊文一跃成为顶尖高手。霍尔比齐下一学期留贝若成为小助教,并鼓励他开始学习拳击、剑术,以发泄用不完的精力。一**一年爱尔兰要求独立,与英格兰进行一场血腥战争,贝若父亲的布疋生意大受打击,无法继续资助孩子,霍尔比齐就接待贝若住在家里,照顾他的生活需要。
霍尔比齐是基督徒,贝若与老师朝夕相处,虽然看不到基督,但是在老师身上看到基督的爱,所以也愿意成为基督徒。贝若成为基督徒是出于个人的抉择,这个抉择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六五二年贝若以极优秀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希腊兴拉丁文学系,在班上他认识一位喜欢研究植物的约翰·芮(John Ray,1628-1705)。
约翰·芮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植物方法论》(Methodus Plantarum,1703)一书中,以『种』为生物分类单位,并给与『种』明确的定义。约翰·芮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人的恩赐,要人好好去管理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既要管理,首先就要仔细的理一理,这就是『分类学』,是管理大自然的基石。他在一六九一年写一本书叫《在创造的大工上彰显出上帝的智慧》(The Wisdom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Work Of Creation)。
贝若与约翰·芮是一生的好友。英国当时政治动荡不安,大学生极爱批评国事,贝若与约翰·芮却经常一起读圣经。贝若后来给牛顿写信道:『当时,我是书楼中的一只猫头鹰,偶然咕咕几声,不与外面嘈杂的麻雀为伍。读大学的目的是在为自己的信仰找到正确根基的基石。』
贝若由文学进入数学,如他所写:『为了研究神学,我需要《年代学》(Chronology),为了年代学我需要懂天文学,为了天文学,我需要懂几何学。』他后来把数学念得那么好,因为他找到了念数学的意义-帮助他认识上帝。一六五五年他大学毕业,坐船到中东、北非、欧洲、土耳其……四处旅游,他说:『我在寻找一块人生的试金石。』
旅行的四年期间,他写了一本《欧基里德几何学》,这本书不仅成为畅销数学名著,而且革新了几何学的课本。以前的数学书几乎都是文字,他的书有一百八十幅几何图。他认为数学是一种逻辑语言,了解逻辑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图示。他又写一本《屈梭多模传》。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347-407)是早期安提阿的著名基督徒,把基督的福音传至君士坦丁,他讲道热情充沛又条理分明,被称为『金口传道人』,为传福音不畏权势,最后殉道而死。
一六五九年贝若回到英国,担任剑桥大学数学系首席教授。一六六二年他教大二的几何光学,发现班上有一个安静的学生,成绩中等,但是思考深刻敏锐,又因家境贫穷必须打工;贝若就像霍尔比齐老师一样,开放家庭招待这位学子。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或为近代物理之父的牛顿(Isaac Newton)。
贝若把牛顿当做孩子一样。一六六九年贝若正当壮年就申请退休,把首席教授的职位让给牛顿。牛顿后来也如法炮制,开放家庭招待一位名叫泰勃(Brook Taylor,1685-1731)的穷学生。泰勒后来发表了著名的泰勒级数。
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学者的知识传承,绝对不是只在课堂上,而是在长期爱心的浇灌下才产生的。多少人仍在等候天才,却很少有人愿去栽培天才,大部分的天才都是问题学生,给你制造问题以后,才慢慢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贝若一生中从未以天才的栽培人自居。他给牛顿写信论到他身为人师的心怀:
『我不向高山呼喊,我不对森林呼叫,无论我面对的是一片空墙,或是荒芜的土堆。但是我并不失望,我仍然竭力去寻找每一句希腊用字、片语的真正语源。成为一个用心的老师,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我像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独立在静默的舞台上,没有吟唱、没有旁白、没有歌咏、没有伴舞……只有少数的学生,像是遭遇海难的船员,被幸运之浪漂流到我的舞台前;或是到处流浪,不甘被摆入现成框框中的学生,无意间『碰』上来,他们就能听到普罗米修斯传自洞穴中的几句箴言。』 贝若的一生都自诩是持守真理终不悔的普罗米修斯。
退休后的贝若到英国的贫民区,买下一间破旧的大戏院,改变成为一间教堂,自己担任牧师。这间教堂三分之一是图书馆,给喜欢念书的孩子用;三分之一是拳击房与戏台,给不爱念书的孩子;三分之一才是聚会的地方,这是他的梦中款式。
讲道之外,他兼当教堂中图书馆馆长与拳击教练,并回到剑桥兼点行政工作来维持所需开销。他讲一场道至少需要三个小时之久,且经常在四个小时以上,很多会众都难以忍受。加上他经常衣衫不整,不是袜子没穿就是鞋子穿反,不然就着短裤上台,不合一般体统。
即使如此,仍有少数人留下来听道,其中有一个名叫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著名的法学哲学家。洛克写道:『贝若每一篇信息虽然长,但是结构清晰,像数学一样的富有逻辑。』英国的大政治家皮特(William Pitt,1759-1806)在多年后读到贝若的讲章,他说:『鲜血仍然抑不住地澎湃。』
贝若终身未婚,在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给了学生后,一六七七年五月四日死于肺炎。为他送葬的长长队伍里,有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贫民区的无名小卒,都是他的学生。
诗人马波立多夫(John Mapletof)为他撰写碑文,简短的一句:『他使周围的人认识上帝』涵蕴他丰富的一生。
贝若死前留下一则祷告:『喔,主啊,你是何等伟大的几何学家,因为你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让科学家去飞翔,让探索者去发现,让爱好技术的人去模仿!我有一个祷告是,让这些学习大自然知识的人,至终能得以认识你自己。』
四十一、雅乐礼
(Kathleen Yardley)
我们前边记载的科学家都是男性,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女性-雅乐礼。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人也许非常陌生,但是每一个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知道苯环的六面结构吧,这就是雅乐礼首先发现的。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她也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协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还是第一个发现了芳香环的双键的电子空间轨道,第一个使用碘造影发现泌尿道结实的科学家。
一九O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她出生于爱尔兰,六岁时,父母亲离婚,母亲带她回到英国,靠着作裁缝,很辛苦地撑起家计。长在单亲家庭,又眼见战争的屠杀,雅乐礼从小对苦难就有很深的感受,苦难使她善于思考,使她早熟,并且拒绝基督教信仰。她写道:『当人家在宣称信仰时,我总比别人多一份踌躇。我不愿跳入任何权威式的信仰框框,在我的下意识里,我不认为人是可以信任的,也许我是早熟的哲学家,但是我心深处,在寻找能让我一生投入不悔的真理。』
雅乐礼的学业成绩非常好,十六岁时进入伦敦大学的数学系。在大学里听到一位老师上课讥笑女生说:『女孩子不要念物理,因为物理课太难了,只能给男人念。女性天生缺乏物理的逻辑思考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天生不服输的雅乐礼,大学二年级立刻转入物理系,三年后以第一名毕业,她在该系留下的成绩,十年内没有任何学生能打破记录。
大学毕业那年,雅乐礼认识一位喜欢骑摩托车的研究生隆司德尔(Thomas Lonsdale)。隆司德尔是语言天才,谙法语,懂拉丁文与希腊文,又工于巴哈音乐,自称看五线谱比看书快。隆司德尔后来回忆第一次看到雅乐礼的情况:『天啊,她真是吸引人!一个女孩子怎么会对数学有这种解题能力?』
他们两人的共同点是:同样来自基督教家庭,但都对基督教信仰有一定的排斥。每个星期天,他们骑摩托车到各教堂与人辩论信仰:一个用数学,一个用文学,两人同样熟悉圣经,很少人能辩得过这两位研究所的高才生。有意思的是,两个人虽然都不信什么,但信仰却是他们最常讨论的话题。
五年以后,雅乐礼与隆司德尔结为夫妇,搬到里兹(Leeds)城居住。他们隔壁住着另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姓很好玩,与国名相同,就叫英格兰(England),英格兰夫妇是基督徒。两对年轻夫妇一下子成为好朋友。
英格兰夫妇工作之余,经常照顾附近的矿工与贫民。他们不与人辩论,只是默默地做。尤其在大战之后,南威尔斯经济大萧条,犯罪、酗酒的人很多,英格兰夫妇实际地去照顾他们。雅乐礼写道:『我本来以为基督信仰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儿时被人强迫的信仰。现在我才看出这对夫妇婚姻的互携,是建立在两人共同信仰的深度,而产生互赖的合作,原来信仰也可以成为生活核心的力量…… 我看出他们经常去劝人为善的目的,是要引领人与上帝和好。酒鬼、罪犯要先与上帝和好,才能与自己和好。』她又写道:『真正的祷告是一种人性的挣扎,是内心深处向上帝所做的一个抉择,不是照我的欲望,而是照它正确的原则。』不久雅乐礼与丈夫也加入英格兰夫妇的工作,并且从此使信仰成为两人心中深挚的联系。
婚后不久,雅乐礼以X光绕射解析乙烷(ethane)的分子结构获得博士学位。她留在学校继续以X光侦测其他的有机物与矿物晶体。在自然界里,许多矿物外型、颜色相似,但是物理,化学反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是矿物晶体的分子排列结构不同。由于光的波动,使光在狭缝之间产生绕射。矿物晶体的分子排列,也可以利用X光,侦测分子与分子的微小、间距的绕射,再由绕射的波谱去计算矿物的基本结构。
在雅乐礼的X光侦测下,每一颗石头中所含的不同矿物,都无所遁形。一知道矿物结构,石头的性质就很容易说明了,例如在X光绕射下,真、假钻石一览无遗。
雅乐礼又继续研究苯(benzene)的结构。苯是大科学家法拉第在一八二五年自煤矿中提炼出来的无色液体。他当时用这种液体做为马路路灯照明用的燃料,没料到竟发现了人类有机工业与化学工程中最重要的原料。今天的染料、合成纤维、尼龙、药品、杀虫剂、香水……都得用苯加工制造。苯的分子式是C6H6 ,虽然含有非饱和键,性态与烷、烯类都不同,苯势必有另一种的化学结构。大家都会用它,但不见得了解它。
雅乐礼是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以X光绕射,证明苯是六面体结构的人。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The Structure Of the Benzene Ring)一文,震动科学界。
一个家庭主妇,从事科学最尖端的研究是很少有的。雅乐礼常在做完家事,孩子睡觉以后,才开始一天的研究工作。一九三一年她以傅立叶解析法(Fouriermethod)分析450点的光学绕射,整个X光图谱有36,000个参数。之后她怀第二个孩子时,常得卧床休息,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理出整个庞大复杂的计算,在皇家协会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上发表,使她成为英国皇家协会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会员。
一九三四年,雅乐礼产后回到实验室,发现所有X光侦测仪都被拿光了,X光绕射成为研究有机分子的显学,一堆科学家都往那边跳,拼命抢仪器。科学很理性,科学界却是你争我夺的杀戮战场,多少人性的贪婪与邪恶都可以奉科学之名为之。
成为基督徒的雅乐礼就不再争这个,她看到实验室只剩一部磁性导向仪(magnetic anisotropy),就用这部被挑剩的仪器,四年后,她发现芳香环上面的双键是电子轨道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以致在一定磁场电子有不同方位的偏转;她取名为π键(pi)与σ键(sigma)。今天每本有机化学课本上都会提到这两种键结,却没有提到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用一部被挑剩的仪器发现的。
到一九四九年,雅乐礼又把X光绕射研究矿物的技术应用到泌尿医学,研究人体内的肾结石与膀胱结石。人体内的泌尿系统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都会结石,尤其是男性,结石的痛几乎与女性生产的痛相当,排不出尿的痛苦不比生产之痛好受。
一五八八年西班牙医生迪亚斯(Francisco Diaz)第一个对尿中带血的病人进行开刀,取出结石,他被称为近代泌尿医学之父(Founder of Modern Urology)。雅乐礼则先给病人注射能吸收X光的碘化物流体,然后用X光拍摄,可以看出结石部位,并且进一步判断排尿阻塞是肿瘤或是结石造成的。
一九六二年,她参加救世军(Salvation Army)医疗团,更深入研究人体结石的结构,在肾脏、尿道与膀胱,不同的生理部位,结石的晶体结构也不同。
一九四九年她成为伦敦大学化学系教授,一九六六年成为国际晶体公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的会长。人类历史上,她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学术团体会长的女性。雅乐礼利用她的国际声望,在冷战时期进入苏联监狱,拯救被不人道对待的人犯。
一九六五年她已成祖母,仍精力十足地推动国际反核战组织,成功地让世界认识核战的可怕。她呼吁:『核子战争是误用科学,是因着人类的罪性,对于知识的扭曲。』后来拥核国家得以签下停止核子试爆协定,她居功厥伟。她的丈夫看着妻子的工作任务愈做愈大,就提前退休,当妻子的秘书,代她回答如雪片般飞来的信函。
四十二、海尔蒙特
海尔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比利时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医生。他在化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从而成为炼金术向近代化学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一五八零年一月十二日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Brussels)。
海尔蒙特出生于显赫家祖。从小就集许多关注、期待于一身,结果这孩子的表现真令人失望:他拒绝一切别人为他安排好的东西,像个天生的纵火狂似地,从小到处烧东西,不仅烧掉教科书,连父亲给他的图书馆也给烧掉。他痛恨书、痛恨课本,认为那不过是把人比来比去的东西。
但是家境太富有了,书烧了有人再为他买来,图书馆烧了,有人再为他建起来。也许太早享受到特权的孩子,最容易对特权带来的一切享受感到虚空。海尔蒙特在年轻时就写道:『每个人都认为到学校受教育是一条理所当然的路,但是受教育后所要追求的东西,我不用念书就已经有了。我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我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我心中长期的不安与痛苦。如果我不知道念书的真正意义,我相信我所花的时间与努力终将付诸东流,转眼成空。』
他拒绝念书,家人强迫他念,甚至安排他进入当时的教育重镇罗凡(Louvain),接受一堆名师多方教导。他到十九岁时,已经念过多所学校,可惜从来没有毕业过;人家在背后笑他:『海尔蒙特家的墙壁很大,却挂不上一张毕业证书。』其他什么书卷奖、优等生奖更没份,他是奖状的绝缘体。
四下无人时,海尔蒙特常独自走到森林里去哭泣,他哭自己是『木炭』,没有一点用处。在众人看不到他的角落里,上帝看到他,上帝听到一块小木炭的哭泣,于是为他开了一条路。
一五九九年海尔蒙特在外闲逛,偶然看到一本课外书,是托马斯.厄.肯培所着的《效法基督》,这本书改变了海尔蒙特的一生。
金碧士是位德国兄弟会的修士,他用浅显的文字,使信仰能为一般人所明白。他指出一个人思想与生活失去重心是因为失去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当一个人愿意谦卑下来,信靠耶稣,圣灵会住在他的心中,使人认识耶稣是救主。他在《效法基督》中写道:『最高深和最有益的学问,就是对自己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这句话吸引了海尔蒙特--原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自己的挣扎,而在求主赦免他的罪。
以后的十二年,海尔蒙特的心就能够安静下来,他博览群籍,一心补回青少年时期的荒废,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是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慢慢仔细地看书。
他阅读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学文集,而慢慢地转向医学。一六O九年,他在三十一岁时终于拿到第一张毕业证书,具备医师资格。
毕业后的海尔蒙特已经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他知道『化学是开启医学的一道门,经过化学的定量分析能够使医学更为精确』。为这个看见,他到维伏迪(Vilvorde)小城,放弃名利、隐姓埋名,做个终身都不开业的医生,全力研究化学。
他日以继夜地做实验,连邻居都不知道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实验非常精确仔细,日后留下来的记录显示,光是测定汞的重量,他就重复了两千次。在精细的测量中,他发现无论是溶解或是沉淀反应,重量在反应前后其实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型态而已,这是非常有名的『质量不灭定律』。
当时的汞被认为是仙丹,是长生不老药。古今中外都认为吃一点汞可以使血气活络、脸色红润,所以很多人买来食用。但是海尔蒙特经过仔细的定量实验,提出过量的汞是剧毒,可致人于死。
当时又流行一种万能溶剂,能将植物油溶解成水,他仔细研究,发现那是硝酸,遇到碱中和成水,他首先提出『酸碱中和生成水』。他小时候喜欢烧东西,现在变得很有用。他燃烧62磅重的木炭,只剩下1磅的灰,有61磅都不见了,他称这看不见的为『气体』(gas),gas这个字是他首创的。
他也研究人的体内结石现象,用尿酸与钙作用产生白色结晶,模拟人体内肾结石、胆结石的形成原因。他试着把许多人体内的生理现象,用人体外的化学实验去研究,其中最着名的试验是他用管子伸入胃中抽取胃液,研究胃液对食物分解的功能。他发现胃液过多会造成身体不适,可以用碱性物质去中和,治疗胃酸过多的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他是第一个用化学去了解人类与生物的生理构造,进而提出医治方法的人。他终身未曾亲手医治一个病人,却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海尔蒙特的研究没有带给他任何掌声,只有排山倒海而来的反对。当时的医学界还没有进步到足以接受他的看法,以化学来解释生物生理反应,被斥为无稽之谈。政治界也反对他:一个前途似锦的贵族青年,躲在贫民区内研究如何抽胃酸,太离谱了。所有贵族都联合起来斥责他,给他压力,要他回到布鲁塞尔。
在这一片反对声中有一个赞成他的,就是兰丝特(Margaret van Ranst),她是当时比利时最有权势的公爵家的女儿。兰丝特慧眼识英雄,后来到贫民区内嫁给海尔蒙特。海尔蒙特写下:『我一生都要感谢上帝,因为祂赐给我一位敬虔又高贵的女孩为妻子。』
这对夫妇经常在黑夜,骑马把自家的钱袋送给穷人。他们为善不欲人知,只在放钱袋的地方画上一个十字架,等人家出来时,他们早就已经上马远扬。
海尔蒙特还有一个着名的实验,就是把两百磅的土壤烘干称重,然后在土里种下5磅重的柳树种子,收集雨水灌溉;五年后柳树长成169磅3盎司重,土壤再烘干称重,只少了2盎司。这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接着他继续写道:『根据圣经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一天,就创造了天,创造了地,也创造了水,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柳树实验,是要证明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三天,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这件事就是:树木只要有种子,只要有水,就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这段记载说明了,海尔蒙特研究柳树实验的动机是为了印证圣经创世记第一章。这段记载却没被收录在我国的任何一本生物课本里,以致学生看海尔蒙特种了五年的柳树,辛苦地把一堆土弄来弄去,以为他只是单纯地为了科学,而不知这个柳树实验是他对信仰的求证与表白。
当然我们现今知道他的实验实在很精确,但是结论有点偏差(因为土壤损失的2盎司,不是他称重的误差,而是土壤提供植物成长所需养分的消耗),不过在四百年前能够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不简单。
海尔蒙特从柳树的实验,已经想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供给植物生长的另一个物质。他继续以燃烧木头研究二氧化碳。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位于贫民区的实验室内,他中毒身亡:不是死于二氧化碳,而是死于他所不了解的另一种足以致命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他为未来的人类指出正确的方向,以致今天所有有志于医学院、农学院、理学院的学生,为了日后能精确地了解生物,必须在高中打下化学的底子。海尔蒙特一度自认不过是块无用的木炭,但是因着相信上帝,肯燃烧生命,成为照亮未来的炭火
四十三、哈弥尔顿
一八四三年十月十六日的深夜,哈弥尔顿与妻子静静地走在布鲁厄姆桥(Brougham bridge)上,看着月光,顺着皇家河道(Royal Channel)的缓流,哈弥尔顿的思路,在爱情与数学问流转,
忽然他想通了,他想通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兴奋地找着纸笔,要记下这突发的灵感,纸笔找不到,只好随手取粒石子,在桥墩上写下:
I2=J2=K2=-1
从此世界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复数(complex number)是什么,这座桥也成为数学史上的『复数之桥』。
哈弥尔顿还有很多永垂不朽的发现:
创立数学的向量分析(vector analysis),提出『四元代数』(quaternious)。
他被数学界称为『抽象代数之父』,被物理界称为『动力学之父』。
有趣的是他没有念过小学、中学,却以会考第一名成为古典文学与数学系的双科状元。
在大学四年级时荣登系上数学首席教授,而且精通十二种语言;
全世界迄今还没有一个天才能够打破他惊人的记录;
在他前途大放光明,多少人称羡之际,他却选择一个乡村牧师的女儿海伦结婚,特意走入平凡。
哈弥尔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超级天才。童年时期他他就不仅会讲波斯话,还会翻译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巴基斯坦语、马来语,另外,他能读拉丁文、希伯来文、古代巴勒底的巴比伦文、印度梵语、佛教原典所用的巴利语(Pali),与中文。他的才能与他的牧师叔叔詹姆斯.哈弥尔顿有关。
哈弥尔顿一八O五年八月三日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他的父亲是位杰出的律师,哈弥尔顿后来写到对父亲的回忆:『父亲有充沛的精力、一流的口才与文采,而且是敬虔的基督徒。』他的母亲莎拉(Sarah Hutton),出身当地着名的书香门第。
哈弥尔顿是家中五个孩子最小的那一个,母亲生产后身体衰弱。三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到都柏林城外的小镇特林(Trim)他的牧师叔叔詹姆斯那里,展开一段特殊的童年。
詹姆斯是爱尔兰皇家科学会的会员,自创一种可以学习各种语言的方法。他没有结过婚,专心研究语言学,是当时极稀有的,能讲古巴此伦语、印度梵语的人。
他教孩子的方法,依现代教育法看来简直是虐待儿童。他每天一大早就叫哈弥尔顿起床,到屋外叽哩呱啦地背单字。他相信儿童的头脑有无限大的语言记忆空间,而学外国语言的最好方法是一早起来背诵。他把毕生所学倾囊授子一个三岁小孩。
直到十八岁以前,哈弥尔顿都没上过小学、中学,完全靠自修。他平常喜欢游泳与观察田问的小动物,也喜欢文学,成为数学大师后,仍不断赋诗填词。他一直认为文学与数学是近似的学科都是抽象思维的文字与符号。他写道:『诗与数学是近亲。』
哈弥尔顿转进数学领域完全是出于偶然。一八二O年美国出了一位心算神童柯尔本(Zerah Colburn),来爱尔兰表演心算:哈弥尔顿同时登场,表演语文。回家后开始念数学。
一八二二年他读完牛顿、拉格郎日(Lagrange)的数学着作,与拉普拉斯(Laplace)的光学。他公开指出拉普拉斯书上有一道证明题证错了,给爱尔兰皇家科学会长布林克礼(John Brinkley)先生写了一封信,指出该怎么证明才对。布林克礼看完信后惊叹:『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已经出现了!』
一八二三年哈弥尔顿以会考第一名,同时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古典文学系与数学系;后来三年内,囊括欧洲数学竞赛的首奖。他一直是第一名,从来没拿过第二名。
一八二五年,他以数学主综合不同理论的物理学,将牛顿的『光是质子说』与惠更斯(Christian Hygens)的『光是波动说』用数学结合,发表『光系统理论』(Theory Of Systems Of Rays),继而推导出『光在双轴晶体的折射会呈现圆锥状』,更是举世震惊。
在人类历史上,能先用数学推导物理现象存在,再让后人证明正确的,迄今只有四位。这四位在物理科学上享有最高的名望,依序是:牛顿、哈弥尔顿、麦克斯韦与爱因斯坦。前三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第四位相信有上帝。
一八二七年三一大学数学系的首席教授布林克礼退休,很多数学家来申请这份执国家数学牛耳的职位。结果聘任委员会以全票通过,由仍在念大学四年级的哈弥尔顿继任这份工作。哈弥尔顿被誉为『爱尔兰的荣誉』,并获得全球难以数计的荣誉……但是他自己怎么想呢?
哈弥尔顿能计算最困难的数学方程式,却无法计算女孩的感情方向,他两次失恋。给他很大打击。第一次失恋后他试图自杀 。一天夜里,他收拾妥当,就跃入河里。因为是游泳高手,一时淹不死,他心想在水里游一阵当会力竭灭顶。在冰冷的河水里,他清晰想起幼时叔叔的教导,他后来写道:『失去情人时,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痛苦的想法,是一种可怕的试探,会使人丧失理智的判断。生命是上帝所赐的,一个人面临挫折就想自杀,等于犯了杀自己的罪,这个罪比爱情失败更可恶。』在面临自杀的危机时,他重新坚定自己幼年的信仰。
第二次失恋他没去自杀,却开始酗酒。他是那么聪明,感情却放得太重。有一次他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毫无节制地大吃一顿,然后喝酒喝到醉倒。帮助他再站起来的,是一位名叫柯尔雷基(Samuel Tayour Ceridge)的诗人,柯尔雷基年轻时坚信无神论,到处宣扬社会主义;晚年,他发现这些主义为人民画了一幅美丽的远景,却是虚构在虚幻的理想上。由于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失望,柯尔雷基转为一个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他原是诗人,于是以宣传社会义的热情,在文艺圈里传福音。
柯尔雷基在诗人会集的『湖滨诗扯』(Lake Schoo1)认识意志消沉的哈弥尔顿。他把自己由激进的无神论,转变为基督徒的关键告诉哈弥尔顿:『解决社会问题的重点不在社会问题本身,而在自己更深地回归到耶稣的救恩与它的话语。』 哈弥尔顿立刻想到,解决他失恋问题的方法,不是自我折磨、怨天尤人,而是回到上帝的面前。年老的柯尔雷基不久就与世长辞,哈弥尔顿永远感谢他。
二十二年后,哈弥尔顿写道:『我的生命是一场严格的考验,当我遭遇最困难的时候,总有忠实的朋友帮助我……。虽然我是从事最具革命性的研究,但是我心深处却常持守在救恩真理中。』
一八三二年爱尔兰中部的蒂珀雷斯山区,住进一位陌生人。在这人迹罕至的山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还不到十个人,有些小村庄几乎是与世隔绝,没有人认识这位素有『爱尔兰的荣耀』之称的新居民。
哈弥尔顿在山谷里一间小教会聚会。离开繁华的都柏林后,他常在山谷小径上散步,或看圣经、祷告。山区仍有许多古代冰河的石砾遗迹、小湖、小花,在欣赏中,他心灵的力量又慢慢健壮起来了。
在这里,他认识教会牧师的女儿海伦(Helen Maria Bayley),他写道:『海伦有一颗单纯的心与坚定的信仰。』海伦不像他以前的女朋友那么漂亮,也不曾让他神魂颠倒,只是让他感到深深的平安。不久,哈弥尔顿与海伦结为夫妇。
当哈弥尔顿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到城市,立刻遭受一片攻击之声,科学界、政治界无法接受『爱尔兰的荣耀』去娶一个『穷牧师的女儿』。所有攻击的矛头都指向海伦她败坏了爱尔兰的希望,她不配跟科学界的第一天才在一起,她只会成为缠累,让她的丈夫一无是处。
哈弥尔顿真的再也一无是处了吗?结婚一年后,他发表『四元代数』,开创了抽象代数:同一年他提出『动力的一般法则』(On a General Method in Dvnamics),他认为可用动量去决定一个物体移动的位置;不久,他又提出一个物理系统的总能量是动能(kineticenergy)与位能(potential energy)之和,后来的物理界就将动能与位能之和,称为哈弥尔顿能量(Hamilton energy,简称H);一八四三年提出复数论;一八四六年提出向量分析(vector analysis)o这些都是不得了的贡献,几乎是每一个学生在高等数学都会读到的。
哈弥尔顿和妻子后来育有两个孩子,他们后来都没有留在科学界,长大以后相继成为牧师,回到山区去牧养村民。
哈弥尔顿死于一八六五年九月二日。他是数学天才,但是他写道:『四十年来,我每天几乎花十二至十四小时在数学上……每一篇数学报告,都是我生命中值得发表的。』
四十四、万尼瓦尔·布什
在美国科技史上·万尼瓦尔·布什(1890—1974)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在数学、电力工程和计算机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美国科技组织的发展确立了新方向,被称为计算机先驱,数字图书馆奠基人和“美国大科学之父”。
他于二战期间为曼哈顿计划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作用。并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As We May Think提出memex这一概念,可以被看成为是现代万维网的先锋。
1915年布什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去读电气工程学的博士后,布什选了个对自己比较难的博士论文题目,那是解决把某些微分方程变换成更好使用的代数方程的问题。布什的导师是肯内利(Arthur Kennelly),他过去是爱迪生的同事。 1916年4月,他就把169页的论文交给了他的导师。他在处理论文的时候,聪明地使用的理论是肯内利从来也没有学习研究过的一个数学分支。
他真正开始研究机械式计算器是在192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任教的第六年。那时他建议一个名叫赫伯特·斯图尔特(Herbert Stewart)的研究生制造一种机器。简单地说,这种机器就是一个能用物理学的办法(在这里是转动一个小杆子)把信息表示出来的机器。制造这个机器的思路和他在塔夫茨制造测形仪时的完全一样。
斯图尔特完成了这个机器之后,布什又要求他的几个研究生制造一种新的机器,称为网络分析器。它模拟了3个发电厂、300多千米电缆和6个负载中心,所有这些都装在一个0.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另外一台机器,是斯图尔特第一台的改进型,称为乘积积分器,为布什赢得了1928年费城富兰克林学院的利维奖。
同样是在1928年,布什开始研制更为强大的机器。新机器的目标是解某些微分方程,那是微积分的基本方程。1931年,他完成了第一个微分分析仪,花了令人吃惊的25000美元。这个机器能够解决的一个典型的方程是“X平方加X等于Y。”布什的机器虽然不是完全准确,却已经能够有助于做实际工作。
这个机器是个巨大的装置,需要有它自己的大屋子。电马达驱动着严密组合的齿轮和转轴。计算是由毫无情感的力量完成的。金属碰磨着金属,直到得出结果。一个马达转动着一个转轴,转轴转动着齿轮,齿轮推动着一个什么杆,等等。有18个转轴,能够在几天之中设置好这个分析仪,来计算某个问题,每做新的题目,要用螺丝刀和扳手把机器卸开,并以新的形式重新组装起来。一旦运行了,就需要不断地照料和维护。他的研究生夜里不能睡觉,守在附近,等着排除故障。即便是一切都正常,那机器也需要天天维护来保证正常运行。
微分分析仪是个里程碑,它是“将要出现的现代分析机器的伟大家族的第一个,以一般的说法,那就是计算机。”微分分析仪也触动了布什的深层感觉。目击着那个机器弄出答案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生动、具体的东西,是使人很兴奋的事情。到这个时候,布什的抽象思维数学到这个时候才真的活了起来。
机器过去是大大减轻了体力的劳苦,现在也可以减轻一下脑力之苦了。当时的报纸把布什的机器叫成“会思想的机器”、“人造头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说这个微分分析仪是“至今最为复杂、最为强大的数学计算工具。”
微分分析仪的1931年机型是个极大的成功。康奈尔、德勒萨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挪威、苏联和爱尔兰的同行都仿制了它。由于他的贡献,他不断得到同行们的称赞:国家科学院在1934年选他为院士,第二年美国电器工程师协会颁发给他拉米奖。在1934年3月,布什已经能够提出制造一个更强大的分析仪,它能够更为准确的提供答案,并且含有一个能够把数学方程转化为电信号的“功能元”。
这个新型号也保证能克服1931年型号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即每次为解决一个新问题,就需要做机械性的重新调整。这需要好几个钟头,甚至更长。这个新机器最后制成的时候,重量为100吨,装有2000个电子管、300多千米的电线和150个马达。它能够借助于穿孔的带子用电来准备好解决新的问题,而且可以在同一时间解决多个问题。
万尼瓦尔·布什的微分分析仪奏响了20世纪计算机大发明的序曲,这一开创性工作为二战后数字计算机的诞生扫清了道路。
自启蒙运动以来,有人崇尚理性,迷信“科学万能”。有的浅薄之徒甚至以为基督教已因着科学的进上,而成为落伍陈腐的道理;从而上帝的地位和圣经的权威,也被推翻。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麻省理工大学(M.I.T)名誉董事长万尼瓦尔·布什博士,在驰誉世界的《幸福杂志》(Fortune May,1965)特发表专论加以反击。他说:这种想法,乃是一种非常重大的错觉。如果人们迷信科学,以为仅凭浮表的观察和推算,即可窥测宇宙间的奥秘,并能预知将来必然的归趋,则人类乃是一种不能自主的木偶,宇宙也仅是一种机械呆板的构造。但万氏指出,其实科学的证明,不能保证绝对正确!科学家仅能凭其观察推算所得的结论,构成一种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往往又可为新发现的论据所推翻。许多科学上的道理,当时认为“金科玉律”,现已成为“明日黄花。”此乃科学并非绝对真理的铁证!
万氏复进一层提示,科学不但不是绝对真理,而且还日趋悖谬,远离宇宙真正的本性,陷入一种机械主义,而不能自拔,而其对于人类两大“实在”(Peality)——“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则完全茫然。迷信科学的人,亦只能以认识机械的宇宙为止境,而对于人类到底从何而来,究将往何处去,则丝毫不能置答。
是以万氏忠告科学家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谦卑,自承其渺小和无知,庶能恍然大悟,科学不是万能,乃有它的限度和止境。因此万氏认为“欲明宇宙人生的奥秘,只能凭启示和信仰,不能靠科学和理智。”(一九六五年五月)
四十五、麦克斯韦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
1831年11月13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自幼聪颖,父亲是个知识渊博的律师,使麦克斯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岁时进入爱丁堡中学学习14岁就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二次曲线作图问题的论文,已显露出出众的才华。184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学习,1854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史密斯奖学金,毕业留校任职两年。1856年在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任自然哲学教授。1860年到伦敦国王学院任自然哲学和天文学教授。1861年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65年春辞去教职回到家乡系统地总结他的关于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完成了电磁场理论的经典巨著《论电和磁[1]》,并于1873年出版,1871年受聘为剑桥大学新设立的卡文迪什试验物理学教授,负责筹建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1874年建成后担任这个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直到1879年11月5日在剑桥逝世。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遇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我们只知道麦克斯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教会的长老。麦克斯韦在科学上是一个牛顿主义者,在信仰上和牛顿一样是自觉而虔诚的基督徒。他和牛顿也有着同样的神学观点,也许有的基督徒并不同意他的神学观点,但神学并不等于信仰,持有不同神学观点的基督徒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主做工。
他的笔记本里记着他的祷告:“全能的神啊,你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赐予他生命的灵魂,让他寻求你。你统治所有受造物,教导我们研习你亲手作的工,好使我们开垦土地善用资源,加倍努力事奉你;又使我们领受你可称颂的话语,相信你差派主耶稣来,带给我们救恩和赦罪的知识。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
四十六、缺
四十七、卡文迪许
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1731.10.10.~1810.3.10.)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2—1748年他在伦敦附近的海克纳学校读书。1749—1753年期间在剑桥彼得豪斯学院求学。在伦敦定居后,卡文迪许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当助手,做了大量的电学、化学研究工作。他的实验研究持续达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许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成员,1803年又被选为法国研究院的18名外籍会员之一。
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终身未婚。卡文迪许的才能是多方面的。1784年左右他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普通空气中氮占五分之四,氧占五分之一。他确定了水的成分,肯定了它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还发现了硝酸。
卡文迪许生前在物理学方面发表的论文为数极少,一直到麦克斯韦审阅整理并出版了他的手稿后,人们才知道他在电学方面作出了很多重要发现。他发现一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这就是后来库仑导出的库仑定律内容的一部分;他提出每个带电体的周围有“电气”,与电场理论很接近;卡文迪许演示了电容器的电容与插入平板中的物质有关;电势的概念也是卡文迪许首先提出的,这对静电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还提出了导体上的电势与通过电流成正比的关系。
卡文迪许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学者,直到79岁高龄、逝世前夜还在做实验。卡文迪许一生获得过不少外号,有“科学怪人”,“科学巨擘”,“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等。卡文迪许是清教徒,虽然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一生极其勤俭。并且这个具有惊人智慧的人却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有一次他的一位仆人病了,需要钱,他抬手写下了一万英镑的支票,把仆人惊得目瞪口呆。他逝世后留下了大笔遗产,其中一部分由它的侄子在1871年捐赠给剑桥大学创办卡文迪许实验室。如果有人问:至今为止世界上哪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获得最多诺贝尔奖?如果您没猜错得话,答案就是卡文迪许实验室。因为至今为止已有2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主出自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科学上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他的科学理念和研究宗旨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您有机会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或者访问的话,您将不难发现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前门(用拉丁文)刻着一段旧约诗篇111:2的经文:耶和华的作为本为大。凡喜爱的都必考察。---这是依照电磁波的发现者,被爱因斯坦称为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基督徒麦克斯韦的建议写上的。这段经文不仅反映了麦克斯韦和卡文迪许本人的清教徒信仰,也是同时也反映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以研究神的美意,神的作为的大能以及神创世界的奇妙的科研宗旨。
四十八、浦宾
(Michae Idvorsky Pupin 1895-1935)
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浦宾教授原籍南斯拉夫,一八七四年移民赴美,年仅十六岁。当他在纽约登岸的时候,口袋里仅有五分钱,一句英文都不会讲;但以后成为世界有数的大科学家,其经历实令人惊奇。浦氏抵美后五年,即入哥伦比亚大学,成绩优异。后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一八八九年,回哥伦比亚大学任电汽工程深造。此后即一跃成名,成为世界极负时望的电汽工程专家,和大发明家。
据人估计,仅仅他一种发明,即至少可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节省一千万美金。因此浦氏得到世界各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荣誉和学位,数不胜计。
浦氏乃一基督信徒,深信科学和宗教,非全并无抵触,而且相得益彰。浦氏在其所著《新的改造》(The New Rformation)一书中,有一段说:“基督信徒,从主耶稣的生活和教训中,可以看到最高的属灵的实体,并使上帝的信仰,深植在吾人灵命灵中,得到一切属灵实体的本源,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属灵的力量,引导人生,进入一种‘人人和好’、‘人神和好’的属灵和合的境界(Spiritual Co-ordination)。上帝就是爱,爱乃是最伟大的和合力量。所以,照主耶稣基督的教训,最大的诫命,其一乃是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39)。这两条诫命,乃是一切属灵的动力。唯独借着这种力量,才能释放我们,不贪爱世界,不贪爱物质,才能救个人生活,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活,免于恐怖纷乱,从而进入一种淳朴美满、和合的境界(Simple law and beautiful order)。
“这种和合的力量,不但能使人人和好,而且能使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互相融洽,使宗教与科学,相得益彰。使徒保罗说:‘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然而借着所造之物,就可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1)上帝属灵的实体确是眼不能见的,然而借着上帝所造之物质世界的事物,却把祂显出来,使我们可以明白理解。从使徒保罗这句话,可证物质的实体和属灵的实体,不但没有冲突,并且借着物质的实体,使我们更能体会到属灵的实体,那便是上帝的永能和神性;这便是科学与宗教,不相抵触的道理。”(见浦氏著《新的改造(The New Reformation)》二七一页)
浦氏又在其自传中写着说:“回忆五十年前,我读大卫的诗,我深深的体会到天上的星光乃是一种属天的文字,述说上帝的荣耀,但我当时还不明白这种属天文字究竟的意义。我现在人科学中,体会到每一个星体生命的活力。创世纪第二章说:‘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记二章七节) 众星的光辉,便是上帝吹入的生气的一部分。我研究科学的结果,更使我领悟上帝造物的奇妙,当我仰观天象的时候,我没有一次不深深感觉在闪闪星光中,上帝属灵的生气;我更深深领悟到我所以一息尚存,能生活动作,乃是因完全依靠上帝赐我生命的气息。’(见浦氏著自传《从移民到发明(From Immigrant to Inventor)》三八一页)
四十九、玻尔
玻尔是丹麦物理学家,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他父亲是一位杰出的生理学家,一直从生物学和哲学方面探索生命的问题。
玻尔因他1913年撰写的奠定了他的原子重论基础的论文而成为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是20世纪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以高尚的人格,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批判性、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吸引并团结了各国卓有成就的科学人才聚集到他在丹麦创立的理论研究所。以他为首的“哥本哈根”派建立并完善了量子力学理论。20世纪的科学因而飞跃地发展了无数分支学科,“哥本哈根精神”代表的团结协作的科研风格至今仍为世界科学界所推崇。(《和谐与统一》首页)玻尔的活动、信仰、言论和文章,全部提供着关于他的人生观,他对宗教的笃信和哲学的看法,以及他对死亡的想法证据。
他爸爸从小带他上教堂。玻尔写到:“……看到我的灵魂深处:看吧。请看一个小家伙跟着爸爸,穿过下满雪的街道去教堂。”“……坐着度过圣诞夜……”(同上P33-35)他写家信要与妻子一起高高地飞向北方,飞向“圣诞之家”,飞向“世界上最可爱的仙境”……(同上)36)玻尔满50岁时,工作无论多忙都要回家过圣诞节,细心照料灵魂的事,形成一种传统庆祝每年的圣诞节。(同上P98)他否认死亡在本质上是悲剧性的想法。(P202)他同意,在赋予上帝以从日常语言中搬用来的属性时必须谨慎从事。他曾对爱因斯坦说:“指示上帝如何管理世界那可不是我们的任务。”(P225)
如果爱因斯坦对“世界富于秩序与和谐性”(《上帝与新物理学》P241)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那么老实说秩序与和谐性也同样是玻尔的指路明星。玻耳说:“和谐性只能感受,不能把握,如果我们试图把握它,它就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而从我们的手指缝里溜走。”(《和谐与统一》P238—239)(和谐性是上帝至高智慧的精细设计)
在玻尔的荷兰之行的家信中写道:“多么盼望回家见到你,我也非常盼望见到孩子们……我十分愿意和你共享一切东西,共享我的灵魂的最后一根纤维……”(同上P381) 玻尔1962年11月18日上午死于心力衰竭,他被葬在阿西斯腾教堂公墓他父亲的墓地上。
科学大师们的信仰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出现在带有根深蒂固的基督宗教传统观念的西欧。 “科学起源于神学,所有科学家,不论他是无神论者或有神论者……本质上接受的是神学世界观。”(《宇宙与造物主》P124)
五十、斯坦梅茨
斯坦梅茨(Charles Proteus Steinmetz,1865-1923),德国出生的美籍电机工程师、发明家,对交流电系统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斯坦梅茨1865年4月9日生于普鲁士的布雷斯劳(现波兰的弗罗茨瓦夫),1923年10月26日于纽约斯克内克塔迪去世。原名卡尔·奥古斯特·鲁道夫·斯坦梅茨(Karl August Rudolf Steinmetz)。1889年迁居美国后改名。
1892年1月,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斯坦梅茨提交了两篇论文,提出了计算交流电机的磁滞损耗的公式,成为当时在交流电研究方面的第一流成果。随后,他又创立了计算交流电路的实用方法——相量法,并于1893年向国际电工会议报告,受到广泛的欢迎。同年,他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负责为尼亚加拉瀑布电站建造发电机。
之后,他又设计了能产生1万安电流、10万伏电压的高压发电机;研制成保护高压线的避雷器、高压电容器。他的另一项重要科研成就是研究电的瞬变现象理论。晚年,他还开发了人工雷电装置。他一生的研究领域涉及发电、输电、配电、电照明、电机、电化学等方面,他还进行过用汞灯照射以加速植物生长的实验。他一生获得近200项专利。
斯坦梅茨还热心于教育事业,在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总工程师期间还兼任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教授,并对当时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改革性意见,强调学生实验的重要性。
斯坦梅茨曾获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学院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名誉博士。1901~1902年任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主席。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获富兰克林学会的克雷松金质奖章。史氏不仅是一位驰誉全球的大科学家,而且又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一九二二年,史氏在Harper杂志二月号上撰论略称:“照人类现有的知识,同时由于科学本身不是万能的,我们对于宗教问题,尚不能作任何肯定而最后的结论。科学既无法阐明宇宙的真相,尤不能指示其定例。人类心智是大的缺陷,便是我们的观察有观,我们的智力无法理解无限的本体。换言之,关于上帝的观念,灵魂的不灭——凡此种种,都超乎经经科学的范畴。科学只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处理一些有限的事物;若论超凡的事物,结果只是落在雾中。”
有一位柏勃生氏(Poger W.Babson)曾问史氏:“五十年后的科学研究,在哪一方面有最大的发展?” 史氏对此问题,深深思索以后,回答说:“今后最大的发现,乃是在心灵方面。历史指示人类,人类历史发展最大的力量,乃是在心灵方面。人类终有一天要领悟到,物质文明,不能予人幸福,亦不能使人类有创造的力量。于是科学家便要离开其实验室,转而研究关于上帝、祈祷和一切属灵的事。到了那时,人类便更有空前伟大的进步。”(见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社论)
五十一、密立根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子基本电荷的最先测定者,1868年3月22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莫里森,早年曾在衣阿华州的马可柿塔(Maquoketa)中学和俄亥俄州的奥伯林学院接受教育。1895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到欧洲的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继续深造。
1896年至1921年,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1年底聘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并主持学院的行政委员会,一直工作到四十年代。1916年他还兼任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1928年兼任美国科学进展协会会长。
密立根教授由于他用实验方法精确测量了电子的电量而闻名于世。1913年至1917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对荷电油滴在相反的静电场和引力场之间的运动进行了实验观察,当两力处于平衡时,从观察外加电压、油滴的密度与下降的速度,发现了一个油滴所载的最低电荷e=1.60×10-19库仑和这个油滴所载的许多较高电荷的最小公倍值是一样的,表明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这一著名“油滴实验”曾轰动整个科学界,使得密立根扬名四海。虽然这个实验牵扯到另一个研究者而引发一段科学公案。但他在物理学上还有其他的卓越贡献表明他的科学地位不可动摇。
1916年,密立根解决了光电效应的进一步精确测量问题,证实了爱因斯坦公式E=Vse=hf-W,而普朗克常数h第一次由光电效应加以计算。此外,还有一个很有价值的贡献,这就是他把光谱测量向远紫外线扩大到 X射线区域附近,从而发现了“裸原子”( 即高度电离的原子)和“自旋电子”的重要光谱。后来密立根还从事宇宙射线的广泛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了研究宇宙射线,他与他的助手爬山越岭到处奔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密立根一直坚持宇宙射线是电磁辐射的看法。
密立根教授因为对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而荣获192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同时他也是美国国立科学院柯姆斯托克奖金、美国电力工程研究所爱迪生奖章、大不列颠化学学会法拉第奖章和伦敦皇家学会胡格斯奖章的获得者。1929年由于宇宙射线的研究又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以及其他方面各种奖励。他又是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以及外国各种科学学会的通讯院士或荣誉会员。还有好几个世界著名的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
密立根教授从事教学科研的一生中,写过许多科学论著。主要著作有:1902年发表的《力学、分子物理学与热学》、1917年发表的《电子》、1935年发表的《电子(十、一)、质子、光子、中子与宇宙射线》,1939年发表的《关于宇宙射线的三篇报告》等。此外,他还与别人合著各种科学的教科书和有关哲学方面的著作。
作为一位生气勃勃的教育家,密立根教授一生中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193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卡尔·安德逊就是其中的一例。
虽然密立根教授一生在科学上有伟大的建树,但他却一直对人类的科学崇拜忧心憧憧。他说:“科学如没有宗教(指基督教)显然不是人类的幸福,却会变成社会的祸患。”“人的宗教性是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因为宇宙超过科学知识的范畴,非人类智慧所能窥测,这人智不能窥测的范畴便是宗教的领域了。人智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宇宙终极的奥秘。真正的现代科学应当服从神,学习谦卑。”
密立根教授于1953年12月19日逝世,享年85岁。
五十二、诺贝尔
诺贝尔(19世纪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哲学博士、企业家、瑞典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创办人)
诺贝尔不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在他去世之前,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遍布20多个国家,总资产约相当于当时的1000万美元。他发明雷管和爆炸力极强的甘油炸药,而且他的研究还涉及电化学、生物学、纤维学、医学、生理学等各个领域,拥有355项发明专利。他具有谦卑、坚毅、屡遭挫折却又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一生中得过许多国家赠予的各种勋章。他虽没有学历,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诺贝尔的母亲是位极虔诚的基督徒,每到星期日,她必定带孩子们去礼拜。诺贝尔成人后受洗。他到国外时,曾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每天都在为你祈祷,愿你平安无事。”诺贝尔从小身体很弱,他父亲写给他舅舅的家信中说:“感谢神使我的亲爱的、勤劳的诺贝尔恢复了健康,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以及他的哥哥们极其珍重他的学识和不知疲倦的精力,这些长处是无人可替代的。”
诺贝尔从幼年开始,不但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读了许多文学名著。他还喜爱写诗和小说,其中一部小说取名为《弟兄姐妹》。他通晓英、俄、法、德等外语,曾把自己写的一首英文诗抄赠给一位英国老牧师,这位牧师读了后竟以为是英国人的作品。由于诺贝尔喜欢与这位牧师交朋友,使他的诗和小说常常显露出基督信仰。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我跪下来,举目向着神祈祷,他是宇宙的主宰。日间就这样过去,黑夜降临,群星闪烁得可爱,依我看来,那星光就像神给我神秘的回音。本来是神的回音,充满这宇宙的光,不是神发来的音讯又是什么?”他在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中说:“愈批评圣经,那里面所含永恒的真理愈显明。”在巴黎的瑞典教堂任过牧师的索德卜罗姆,是一位对他的基督信仰极有影响的朋友。诺贝尔与哥哥路德维格有过一些矛盾,他哥哥极希望能消除芥蒂,不留一丝痕迹,便给弟弟写了一封情意深长的信,他在回信中说:“我绝对不希望与你闹分歧,如果在我们的关系中存在过阴影的话,想到圣经上说的心里要有光,就早已抹掉了。”
诺贝尔在童年就把施舍看成奉献给神的重要祭物。他母亲到86岁才离世,留给他一份遗产,他把它全捐献给各种基金会和慈善事业,身边仅留下爱母照片作为纪念。诺贝尔非常谦卑,他哥哥看到他在世上有那么高的威望,希望他在离世前留一本自传,他拒而回答说:“在无限的宇宙中,有像恒河边沙粒那么多的星球在运转,无足轻重的我有什么值得写呢?”
诺贝尔终身未婚,1896年逝世于意大利,遗体被运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古老的路德堂举行葬礼。葬礼结束后,传出了惊雷般的遗嘱:诺贝尔几乎把他所有的巨额财产(当时相当于920万美元)全部遗赠给人类,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奖励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即现在的诺贝尔奖。此外,同样使全世界感到震惊的是,诺贝尔明确地指出,这笔奖金应该用于提高那些杰出人物的威望,不论性别,不论国籍,不论讲什么语言。尽管他到过的许多国家,远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对他以礼相待,有的国家甚至曾对他采取粗暴的态度,但他却表现出极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拥抱世界的博大胸怀。他在遗嘱中对和平奖获得者的要求是“为各国间的博爱、为废除或减少常规军队、为组织或推动和平会议作出了最大或最好贡献”的人。他去世后,于1969年又增加了经济奖。
他在给一位被他认为对人吝啬的犹太朋友的信中说:“不晓得你能否仅仅学会懂得,确实有人能不带私利去帮助别人。在犹太人中,只有一个人,即耶稣基督有这种思想,所以他才被授予神的证书。”诺贝尔的博爱和捐献,是他表现基督信仰的极重要部分。他在平日非常节俭,但待客殷勤。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并且不玩牌或赌钱。他对科学事业和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但对立雕像,设纪念晚宴等活动而提出的资助要求,他从不为之动心。他曾写道:“作为一条规矩,我喜欢为活人的肚皮帮忙,而不愿为死人的纪念碑出力。”基于他的这种思想,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活着的人。
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希望把这一成果用于改造大自然,发展工业和交通业,以造福于人类。这一目标虽部分实现了,但同时也被人们把炸药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他痛悔万分。为了不使战争重演,他曾表示要发明一种更有力的武器,迫使战争双方退出战场,但他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把他的财产用于和平事业。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科学方面世界性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由有基督信仰的科学家们来完成的。
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 9章10节)。“你求告我,我就应允你,并将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难的事指示你。”(耶利米书 33章3节)。
这群信靠神的科学精英,把生命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坚固磐石上,
而非哲学理论的松软沙土上,所以我们并不希奇,
他们可以展开信仰与科学的双翼,翱翔于永恒真理的天空……
五十三、查尔斯·汤斯激光发明人
查尔斯·哈德·汤斯,美国物理学家。1915年7月28日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汤斯是一位律师的独生子。他在杜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去西部深造,于1939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几年中,他在贝实验室从事雷达投弹系统的设计工作。 1948年他遇到拉比。拉比建议他去哥伦比亚大学。这正合汤斯的心愿,遂进入哥伦亚大学物理系。1950年起在那里就任正教授。
1951年的一个早晨,汤斯坐在华盛顿市一个公园的长凳上等待饭店开门,以便去进早餐。这时他突然想到,如果用分子,而不用电子线路,不是就可以得到波长足够小的无线电波吗?分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振动形式,有些人发子的振动正好和微波波段范围的辐射相同。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振动转变为辐射。就氨分子来说,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每秒振动24,000,000,000次,因此有可能发射波长为1.25厘米的微波。他设想通过热或电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使它们处于“激发“状态。然后,再设想使这些受激的分子处于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的微波束中---这个微波束的能量可以是很微弱的。一个单独的氨分子就会受到到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样波长的数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这一能量双继而作用于另一个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这个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束相当于起立脚点对一场雪崩的促发作用,最后就会产生一个很强的微波束。最初用来激发分子的能量就全部转变为一种特殊的辐射。汤斯在公园的长凳上思考了所有这一切,并把一些要点纪录在一只用过的信封的反面。(科学史上又一件带浪漫色彩的事实!)
1957年,汤斯开始思索设计一种能产生红外或可见光---而不是微波---脉泽的可能性。他和他的姻弟在1958年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1960,梅曼首先制成了这样的器件---用一根红宝石棒产生间断的红光脉冲。这种光是相干的,也就是传播时不会漫散开,几乎始终保持成一窄束光。即使将这样的光束射到二十多万英里之外的月球上,光点也只扩展到一、二英里的范围。它的能量耗损也很小,这样,人们就自然想到向月球表面发射脉泽束,以绘制月面地形图,这种方法远比以往的望远镜有效得多。大量的能量聚集在和很窄的光束中,使它还能用于医学(例如在某些眼科手术中)和化学分析,它能使物体的一小点汽化,从而进行光谱研究。这种光比以往产生的任何光具有更强的单色性。光束中的所有光都具有相同的波长,这意味着这种光束经调制后可用来传送信息,和普通无线电通信中被调制的无线电载波几乎一样。由于光的频率很高,在给定的频带上,它的信息容量远大于频率较低的无线电波,这就是用光作载波的优点。可见光脉泽称为“光脉泽”或“莱塞”(laser),它是来自“受激辐射光放大”英文全称的首缩词。莱塞又称激光。
为此,汤斯荣获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普科和巴索夫,他们也独立地完成了这方面的理论工作。他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在他的自传《推波助澜》里,他说,“你可能会问我,神是从哪里参与这个过程(注:激光的发明),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如果你信神,就不存在哪里的问题,他无所不在……对我来说,神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他是能力的源泉,因着他,我大不相同。”
五十四、阿瑟·肖洛
(Arthur Schawlow(1921-1999)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在摘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所获得的奖励和荣誉已足以令人艳羡。他是斯图尔特·巴兰坦勋章,汤姆斯青年勋章和奖金,莫里斯·N·林柏曼纪念奖金,加利福尼亚年度科学家奖,弗雷德里克·埃弗斯勋章和玛克尼国际奖的获得者,是比利时根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格兰伯拉德弗尔德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如果一个人能获得这些荣誉和奖励中的一项,那么他的一生就可以说是融进了光彩,远离了平庸。
1981年12月10日,当这位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美国光学学会和物理协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阿瑟·肖洛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接过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时,只是平静地说:“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永远不满足以往的成就,永远在向新的目标迈进,永远追求新的发现,这就是这位科学家进取精神的写照。
他有一句名言:“不求知道一切,只求发现一件。”事实上,他发现了一件、又一件…… 他思想非常活跃,研究领域涉及光谱学、微波波谱学、超导和激光等。1976年,他创立的高分辨激光光谱学这门新的学科诞生了。为此,美国光学学会授予他该学会的最高荣誉——弗雷达里克·艾伍兹勋章,以表彰他在激光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1978年,肖洛领导的研究小组用他发明的偏振光谱法测量氢光谱,得到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常数——里德堡常数。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光谱测量中最令人头痛的因原子热运动而引起的多普勒加宽问题,有效地提高仪器的分辨率。
他还是前边提到的Charles H. 汤斯的同事和妹夫。他和汤斯一样平静地看待他的科学成就,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种种问题。因此他曾经说,“幸运的是,我们有圣经,特别是新约圣经,其中用可接受的人的语言,讲到很多关于神的事。”
五十五、化学家戴维爵士
1778年12月17日,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戴维6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
1794年,戴维的父亲去世。他为谋生糊口就到药房做学徒。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好助手,学习行医的本领;一方面他为调制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操作起化学实验仪器。这时他就开始自学拉瓦锡的《化学纲要》等著作,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时恰好格勒哥里。瓦特(发明家詹姆斯。瓦特的儿子)来此地。戴维闻讯后就登门求教,瓦特很喜欢这个聪明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帮他解疑答惑。就这样,在学徒期间,戴维的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
1789年,瓦特介绍戴维到布里托尔一所气体疗病研究室当管理员。戴维对这里有更好的学习和实验机会感到称心如意。不久,研究室的负责人就发现他有精湛的实验技术,是个有前途的人才,就提出愿意资助戴维进大学学医。但这时,戴维已下定决心终生从事化学研究。
曾在伦敦任皇家学院教授。1801年被聘为英国皇家学院的化学主讲,开始电化学的研究。曾发现氧化亚氮(笑气)的麻醉性。1807年用电流分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碱,因而制得了钾、钠等碱金属。次年又先后制得了钡、镁、钙、锶等碱土金属;并用强还原性的钾制备了硼。此外,还发明矿工所用的安全灯。1803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81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0年任皇家学会主席,1826年被封为爵士。1826年因病赴欧洲求治,1829年死于日内瓦。
1812年,他受封为爵士,出版了《化学哲学原理》。
法拉第约在20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戴维爵士的一个讲座,这位虔信基督的着名科学家,喜欢从圣经的角度,解释自然科学的现象,深深地吸引着法拉第。于是他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戴维爵士,很快便成为他的助手,这个贫穷的订书工逐渐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是戴维对科学事业的又一重要贡献。
戴维爵士著有《旅途的慰藉》(Consolations in Travels)一书。此为戴维爵士一生最后一部著作,其中充满了他崇高优美的宗教思想,兹略引数则如后:“我不想奇才异能,亦不要卓识大知;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宁愿有一个坚定的宗教信仰,那不仅对人生最为有益,且为人生无上的快慰。因为唯有这种宗教信仰,能使人生蒙恩行善,在世界一切希望幻灭之时,有新的希望;从苦难中得喜乐,死亡中得生命;从败坏中得圣洁,毁灭中得荣美。换言之,唯有这种信仰,才能确保人生享有超越世间一切盼望的永远的福乐,而那些怀疑不信的感觉论者,他们人生的归趋,只是黑暗、死亡和毁灭。”
戴维爵士因为研究自然,从自然界的神奇中,益发加强他对于不信者的反感,坚定他对于基督教的信心,他曾说:“我从小时觉得唯物主义乃是一种冷酷、枯燥,不能自圆其说的学说;这种主义,其必然的结果便是引人归向无神论。我从物质的能力中,看到上帝的作为;我从卵蛋的孵生,悟到上帝造化的奇妙。我从物质世界中,领悟到一个创造的原理,便是爱;爱便是神的属性。……这些感想,使我得到一个哲学的论据,证明灵魂灭的道理……”
“宗教对于人心,实有裨益。当年富力强,身体康健,境遇亨通的时候,宗教可以使人感恩,激发爱心,洁净心意,提高人生境界;当疾病痛苦,遭遇不幸,老境凄凉的时候,宗教的效益,弥见真切;倘使真能敬虔归依,谦卑顺服,便能得到无穷的福乐与安慰。因为凡是以为要消逝灭亡的,却要变为复兴的力量,和永生的盼望。一切世界的享乐,终必归于无有;肉体生命,终必归于死亡;唯有宗教信仰,得到的福乐,永无穷尽。在生命的领域中,宗教好像黑夜的明星,在死亡的暗影中,放射其生命的光辉。”
五十六、爱莉丝·哈弥尔顿(工业毒害学开创者)
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位女性。爱莉丝·哈弥尔顿这个名字也许对于许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但是她首先发现的汞中毒,铅中毒,磷中毒,古柯碱中毒,一氧化碳和氧化硅中毒等概念我们今天都熟悉,她所创立的工业毒害学及消费者保护运动等全人类包括你我在内都实实在在地从中受益。
一八六九年二月二十七日,爱莉丝·哈弥尔顿(Alice Hamilton)生于美国纽约。爱莉丝的童年并不愉快,因为她父亲本来担任银行经理,后来染上酒瘾,晚上经常在外面喝到不省人事,被人扶回家。爱莉丝后来写道:『若不是母亲,这个家早就毁了。母亲的生命中有一股安静的力量,父亲再怎么堕落,母亲每天念书给我们听,并且天天带我们出去散步……母亲认为爱心、知识与信仰,是家庭给孩子最好的三样礼物,我从小就记得母亲说的:「一个女人有追求自由的权利,自由是生命中最贵重的礼物,但是只有真理才能给人真自由」,所以母亲教导我们圣经,尤其是耶稣的登山宝训。』
爱莉丝念中学时,母亲就鼓励她学好『语文、数学与化学』,理由是『这三个科目会帮助女孩子学习积极向上与自我节制。』当爱莉丝喜欢读爱情小说时,母亲就与她一起读,一起讨论。爱莉丝当时写道:『爱情小说有两种,一种是愚昧、轻浮的,另一种是认真、严肃的,是探讨男女在互爱与互信的关系上,如何一起走过各种危机。』
一八八八年,爱莉丝在教会听到一个女宣教士的见证:『为了给印度教育,我愿意走上一条没有多少人走过的窄路。』爱莉丝听后大受感动,她决心要成为一个医学宣教士,她写道:『如果我是一个医生,我到任何地方都能自立更生,无论远渡重洋,或居陋巷,都有人需要我。』一八九O年她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佛特威尼医学院(FortWayneCollegeOfMedicine),完成医学预科教育,一八九二年再进密西根大学医学系。爱莉丝写道:『很多人劝我,女孩子不适合念医学系,这些害怕是在想像里的,我相信恐惧是可以被克服的。』
一八九六年她再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攻生理学。两年后她提出『胃溃疡』与『脑部神经元的功能』研究报告,并且担任芝加哥西北大学病理学教授。爱莉丝利用课余照顾一些受虐儿童,开授社区婚前性教育课程,并且帮助一些刚来的移民讲英语。一九O三年她追踪芝加哥一些移民劳工,发现他们罹患肺炎与恶劣的工作环境有关,她发表的『芝加哥肺炎研究』报告,正是近代工业疾病学上的重要里程碑。爱莉丝还联合一群护理人员,推动社区肺炎预防工作。
一九O四年,爱莉丝为社区青少年组织球队,发现有些少年人吃了,古柯碱『(Cocaine)后,连球都打不动。她就对古柯碱进行化学分析,发现这根本是毒品,而非贩卖者所称:『只是会上瘾的提神药』。她立刻受到黑社会恐吓,但也有一批律师支持她。一九O七年,古柯碱被判为『毒品』,贩售该物属犯罪行为。
一九O八年,爱莉丝发现一些火柴公司的工人,有的瞎了眼,有的上下颌骨坏掉。这是非常疼痛的疾病,但是工人为了保住工作,只好忍受。爱莉丝研究病因,发现这是火柴上的白磷毒性,产生骨骼性坏死。她又对上了火柴工业财团。一九一O年美国立法禁止火柴制造业使用白磷。成就斐然之际,爱莉丝却写道:『我彷佛走在一个森林中,却不知出路在哪里?但是如果我能做好一件事,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工业毒害与职业伤害在当时都是新的领域,而且医院也没有这类门诊,中毒的病人真是求告无门。
一九一O年,爱莉丝调查『铅中毒』案件,更是世界闻名,使人人警觉到铅的毒性。铅是工业界最常用的原料,汽车、罐头、自来水管、锅子、杯子、油漆、包香烟的锡箔纸、电钻、化妆品等,里面多含有铅,铅如果具有毒性,整个工业界都会受到冲击。但是爱莉丝认为人的生命更为贵重,她发现有304个铅工人手腕抬不起来,这是铅中毒的初期症状,因手腕肌肉神经中了毒害而麻痹。严重的铅中毒者脑部会受损,全身肌肉会下由自主的抽搐,而且急速老化,使四十岁的人看来像五、六十岁一样。
爱莉丝的铅中毒调查报告,立刻成为各医院铅中毒的诊断指南。但是引来的攻击也大,许多工厂老板宣称:『这是工人喝酒过多,或吃坏肚子的结果。』1911年,美国联邦政府立法『制铅工人,每月定期检查身体含铅量』,1915年铅中毒终于被认定,产生了二十世纪一门重要学科『工业毒性学』(industrial toxicology),爱莉丝这时写道:『我四十多岁了,才发现自己的使命。』
爱莉丝写道:『工厂排出的黑烟,好像是上帝引领我前往的云柱,让我知道哪里边有问题。』1916年,爱莉丝成为美国公卫协会工业疾病部门主席,一九一八年美国哈佛大学聘她开授『工业疾病学』。爱莉丝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
1919年爱莉丝又提出『铜中毒』的气喘症状,与炸弹原料中的『三硝基苯酚』(picricacid)毒害。当时她提出这些毒害,被攻击成『披着科学外衣的反战分子』。她对外面的攻击,一律不加辩解,这是她智慧的地方。她一生保持四个重要的做事原则,使她能够扭转工业界和政府对她的误解。
第一,她揭发工业之毒,但接着提出工业生产上的解决之道,并且乐意与厂方合作,改善问题;
第二,她只凭医学证据说话,极端冷静;
第三,她非常有信心,她写道:『我就是二十世纪,大卫打击巨人歌利亚的那一小块石头』;
第四,她具有高度热忱,每次讲到工业毒害可以滔滔不绝,而且字字发自肺腑。
爱莉丝继续提出工业中的苯胺之毒、与一氧化碳毒性、汞的毒害、石棉中氧化硅的毒害、有机溶剂甲苯的毒性。1925年她出版《美国的工业毒性》(Industiral Poisonsinthe United States),这本书成为第一本毒性学的大学教科书。
这个世界实在很少有爱莉丝这种人,她的专业工作已经够忙了,又推动『消费者保护运动』,并担任国际消费者联盟副总裁。一九二一年,她推动『妇女离婚时,有权获得一半家庭财产』,并且成功立法保障妇女权益。一九二二年,她提出『犯罪者家庭的儿童照顾』。一九二四年,她成为国际联盟公卫组织主委,她把公卫的重要推向全世界;隔年成立『医学无国界』组织,照顾贫穷国家人民;一九二六年,推动『工业安全准则』法。
一九三五年,爱莉丝自哈佛大学退休。当天,有位工业大亨在报上投书:『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爱莉丝·哈弥尔顿教授?很多人认为她是阻碍工业前进的最大噪音。有人认为只有公司在倒霉的时候,才会被她点到名。但我敬佩她,她提到我公司使用甲苯会产生毒害,使我学了很多。我工厂里许多女工患有经常性流产,因着她的见识而获拯救。』
爱莉丝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并工作,『我不觉得老』是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她继续提出『橡胶工业中硫化物的毒害』、『冷气工业中的四氮化碳毒害』,并且担任美国总统『社会趋势研究委员会』核心委员。医生警告她:『以你这个年纪,还这么忙,对心脏会有不良影响。』她却说:『一个人若过着没事干的枯燥日子,心脏才会有问题。我每天都期待有新的问题发生、新的克服、新的惊奇,这会使我的心脏跳得更有力。』
一九六五年她已经快一百岁了,还提出『近代最大的危机不是东西方的冷战或核战,而是基本道德与价值观的流失』。
因着她在国际上的高知名度和杰出的学术成就,有人特地到她的教会采访,才发现她不担任讲员,不担任主席,而担任教会育婴房里的看护。爱莉丝一生没有结婚,但是拯救了无数家庭和孩子。她写道:『什么是基督徒?基督徒是值得被信任、被尊敬,知道人性的丑陋,对人没有敌意。知道世界的危机,却在世界活出一个真正的人。我相信这是上帝留我在世界上的使命。』
一九七O年九月二十二日,爱莉丝才真正从世界上退休,她活了一O一岁。
五十七、有机化学大师雷姆森
雷姆森(Remsen,Ira)美国化学家。1846年2月10日生于纽约州纽约市;1927年3月4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卡麦尔。雷姆森于1867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学位,但却决定放弃医务专攻化学研究。1870年,雷姆森获化学博士学位。回美国后,雷姆森于1827年被威廉斯学院聘为教授,1876年又去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在新建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1901年,他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如今该校里仍有一栋建筑物叫做雷姆森厅。他最为人们所知的工作,是于1879年和他指导的一名学生伐尔伯一起,首次合成了邻磺酰苯酰亚胺。伐尔伯偶然发现(用手摸了自己的咀唇,可是手指上正好沾上了几粒这种物质)它非常之甜,于是申请了专利。这种化合物就是人们所说的糖精。他曾任美国化学学会主席,今天美国一年一度的化学奖就是以雷姆森命名的。
雷姆森写的『有机化学』课本,被译为德文、法文、俄文、日文,长期被用来作为大学里的标准课本,他写的『无机化学』课本,更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并不断再版。他在一八七九年创办《美国化学期刊》(American Chemical Journal),后来在一九一五年改名为《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这份期刊一直是化学学术界研究发表的最高殿堂。
雷姆森平常喜欢唱歌,是很棒的男高音,曾经在华格纳剧院献唱。但是他的实验室『严禁唱歌』,学生做实验时,他经常进来,拿起三角瓶,检查是否污浊,如果洗得不干净,有学生会说:『他的脸比埃及法老王还难看。』雷姆森曾说过:『我的学生,就是我要训练的对象。我不是要训练助手,我要训练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将来才能独当一面。我无论再怎么忙,也总会留意学生在做什么,我不要他们任何研究成果。我要他们经过严谨的训练过程,这在将来会成为他们的荣誉。』
雷姆森在黑板上写下一种重盐(doublesalt)的分子式 PtCL4·2KCl,并说道:『这世界上有许多标准答案。当你面对标准答案时,不是停止思考,而是要去挖掘。』
学化学的关键在于了解化学效应的重要原则,而不在强记芝麻细节。有个学生自认有超强记忆力,问道:『雷姆森教授,你能写出金鸡纳碱的分子结构式吗?』雷姆森坚定地答道:『记住那个分子结构,对我大脑的使用功能,是个奇耻大辱。』
雷姆森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十三年(一九O一~一九一三)。他对近代大学教育有几个革命性的影响,例如,他在一九O八年首开建议:『让女学生也能念研究所。』从此女性也能攻读硕士与博士。 在雷姆森的带领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名声愈来愈好,世界各地申请入学的学生愈来愈多。
雷姆森更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工作之余也经常在社区布道。他老年在基督教青年会(YMCA)演讲时,说道:『我恳求学生认识那真实的信仰,是单纯与诚实的,而不是架空在思维的理论上。真正的基督信仰就是真正的事实,这是我身为一个科学家接受信仰的原因。科学也是简单、单纯,只是信仰有些是信心的领域,不是科学的范畴。』
他晚年留下来一份手记:
『信仰是看得见的,在选择时,择难不择易,选尊贵不选自私。
信仰是体会得到的,软弱时注入的勇气,沉闷时兴起的飞扬,悲伤、难过、失望时的安慰。
信仰是背负重担时的喜悦,一句上帝的话,就能跨越所有的引诱,把一生的脚步,定在单纯、简单的路上,这就是信仰!』
五十八、定量化学之父贝采利乌斯
一七七九年八月二十日,贝采利乌斯(Jos Jacob Berzelius)生于瑞典奥斯特格兰(Ostergotland)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父母以上三代都是牧师。但是贝采利乌斯四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母亲照顾他到十二岁时,也在一场流行病的侵袭下病逝。
当时,瑞典有很多地方排水不良,孳生蚊虫与霍乱,加上冬天的低温,生活相当艰苦。贝采利乌斯后来就被叔叔领养。他叔叔是个不务正业的酒鬼,又有七个孩子。贝采利乌斯常常被叔叔虐待,不然就是被表兄妹欺侮。
不久,贝采利乌斯离家到林科平(Linkoping)中学念书。他成绩平庸,不太合群,经常独个儿在学校外面的森林散步。有一天他在森林中遇到一个采集昆虫的人,就是昆虫学家哈格兰(AndersHaglund),他也是森林附近一所教会里的牧师。贝采利乌斯跟他学习辨识昆虫,并在高中毕业前就收集了三百六十九种昆虫标本。
贝采利乌斯也向牧师借书,然后每看一本书就写下读书心得。他在日记上写着:『当我看到安勒特(Arndt)所著《真实的基督教》(TrueChristianity)一书,就决心要成为一个基督徒。从今天起我不再跟从天然的欲望,而要由重生的生命来管理我的生活。愿上帝赐给我恩典,使我能够愈来愈坚强,不但可以管理我的欲望,而且可以远离犯罪的事。』
一七九六年,贝采利乌斯高中毕业。当时医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学科,他就申请乌普萨拉大学(UpsalaUniversity)的医学系。他申请入学三次才被接受,期间他不愿意回叔叔的家,就在外面租房子住,靠几个家教工作维持生活。北欧的冬天又长又冷,家家户户都烧煤炭,贝采利乌斯为节省煤炭,等煤炭一烧着,就往煤炉倒砂子,靠烤热的砂子取暖,没有烧尽的煤炭还可以用好几次。
贝采利乌斯在大学一年级的化学课堂上,遇到好老师爱基伯格(AndersGustofEkeberg)。这位老师从小就有残疾,一只耳朵听障、一只眼睛视障,但是全身散发着热爱求知的喜悦。他常对学生说:『一起来研究问题吧!好照亮我们终身探索的路。』在爱基伯格的教导下,贝采利乌斯几乎是在医学系里念化学。
一八O二年,贝采利乌斯大学毕业,到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地区行医。他写道:『医学是一种应用的科学,所以医学的突破不在医学本身;而在其他的理论学科。化学是医学的主要理论学科之一,化学的突破能给医学带来进步的曙光』。贝采利乌斯行医八个月后,转行到-家矿泉水公司当化学分析师。
在许多人看来,贝采利乌斯由医生改行当化验员,是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而且当时离了医学,化学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今天『化学系』能在大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系,或是『化学』能在中学里成为一门课,贝采利乌斯的努力居功厥伟。
一八O三年,贝采利乌斯用伏特电解法,分析出矿泉水中主要的化学成分,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没有想到老板却要求贝采利乌斯用这些成分配制成假的矿泉水供他贩卖。
贝采利乌斯拒绝配制人工合成的矿泉水,而提出愿意替公司寻找新的矿泉水源。他深入山区,意外地在废矿坑里找到一种稀有的,染着淡黄色晕的长石矿。他没有把这颗矿石拿去变卖,竟然用强酸把这稀有的矿石溶解,分析其化学成分,发现矿石中隐藏着一种从未为人所知的新元素,他就给这新元素取名为『钸』(Cerium),这个字的原意是『隐藏的一颗小谷粒』。
一八O五年,公司经营不善,单纯的贝采利乌斯竟然答应公司,用他的名义向银行贷款。当他签下借款条不久,公司倒闭,贝采利乌斯欠了一身债,他只好又去行医,以后的十年,他大部分收入都用在还债。
一八O七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医学系需要一位能教化学的讲师,他去申请立刻被录取。贝采利乌斯才知道他无意中发现的新元素,是一件很重要的学术成就。一八O八年,他为学生写了一本化学课本,一改再改,十五年以后才拿出去出版,这本书后来被译成法文、德文、英文,在欧美各大学广被使用。
一八O八年,贝采利乌斯分析血液,发现血红素含铁,又分析各种食物,发现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因此他建议多吃菠菜可以增进体力,并促进血液的产生。这个研究成果当时被很多人讥笑:『菠菜是绿色的,血液是红色的,吃绿色的怎能补红色的?』
贝采利乌斯没有争辩什么,他继续研究生理代谢的化学反应。他不知道他已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学科『生理化学』。一八O五年,他写道:『人类大脑的功能是大自然界最大的奥秘,许多化学作用参与其间,只要有一个化学作用出问题,人就会疯掉;每当解开大脑中一个小小的化学反应,就是我迈向认识上帝的一大步。』
不久,贝采利乌斯提出:『导致肌肉的酸痛是乳酸,不是醋酸。』他又发现乳酸有光学上『左旋与右旋』的差别,这种分子有一样的分子式,但有不同的排列结构,他就称为『同分异构物』(isomerism)。一八一七年,他在冶铅矿炉的地下残渣中,分析出一种新的元素,他命名为『硒』(Selenium),这个字的原意是『月亮』,因为硒是从矿渣中区分出来的,如同月亮是从地球分出一般。后来他又从挪威一个名叫釭的矿坑中,发现一种新元素,就为其取名为『釭』(Thorium)。
一八一八年,贝采利乌斯提出他最有名的研究成果『原子量』订定。当他研究各种元素的氧化物时,发现各元素有一定的重量、比例去组成各种不同的物质,他以每莫耳的氧原子有十六克重为基础,订出四十五种已知元素的原子量。一八二六年,他以拉丁文订下各种原子的符号,并且排出原子量表,这是最早的原子量订定与其周期表。
为什么化学元素要用拉丁文?贝采利乌斯认为:『日常用字会随时间而改变其用词的涵义,非口语的拉丁文反而能留下原来的涵义。』如今所有的化学元素都采用拉丁文命名。
即使贝采利乌斯的化学成就已经名闻国际,但是他在经济上还是非常的拮据。他长期居住在一间地下室里,房间已经够小了,还不时有些学生来与他讨论功课,晚上太晚了就借睡在客厅里。贝采利乌斯睡觉时鼾声很大,不过这些学生习以为常。
贝采利乌斯的妻子波比尔(ElisabethPoppius),是他教会牧师的女儿。当新娘子蜜月归来,旋即发现丈夫的家几乎是座乞丐屋,二十多个学生睡卧在每个角落,未清的碗盘、衣服高高地堆叠着,一对新人得一同动手清理。
这对夫妻后来没有孩子,他们就把学生当孩子养。这些学生中有好多日后成了杰出的化学家,例如第一个合成尿素的维勒(Wohler)、在铁矿中发现新元素锂(lithium)的亚维森(Arfwedson)、发现新元素钒(vanadium)的沙弗斯顿(Sefstrom)、发现新元素斓(lanthanum)的孟珊乐(Mosander)、发现新元素鈇(holmium)与锰(thulium)的尼尔逊(Nilsson)等。
贝采利乌斯写道:『在我的眼中,学生比任何成就更重要。至于我,我只要睡醒时看到头上有天花板,脚下有地板就满足了。』
贝采利乌斯晚年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讲说道:『我对上帝充满了感恩,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一个男人。』他逝世于一八四八年八月七日。他的一生没有留白,因为原子周期表上好多的空格,都是他填上去的。
五十九、细胞的发现者列文虎克
前边我们已经介绍了牧师的儿子罗伯特.胡克。今天我们再看另一个虎克。有人立志做大官,有人立志赚大钱,这个人却立志做一件最特别的事:探索上帝所创造最小的生命。在外人看来,他只是一个裁缝师,兼法庭门外的看门员,一个女儿的父亲。
这个没有受什么教育的男人,以二十年的岁日,发展出一种最独特的技术,用直径0.3公分的玻璃珠,磨成一个四百倍的放大镜。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细菌、原生动物、精子、卵巢、红血球……的人。从此,世界的大人物不让这个小人物安静,俄国的皇帝、英国的女皇……纷纷来到他的裁缝店,来看他放大镜下一大堆蠕动的小生物。如今,全世界每一本生物课本都会提到他的名字与发现。但是有谁想到,当年他为什么没有用这高超的手艺去磨钻石、镶钻戒,来赚很多的钱,反而去磨制成科学界最独特的一颗眼睛--『放大镜』,然后在半夜里大叫道:『玛莉亚,来看,快来看……爸爸又看到雨滴里有小生命在游泳哩!』
一六七三年,英国皇家科学院收到一封奇怪的信。这信开头提到荷兰的低地运河,又再列出一堆加、减、乘、除的运算,忽然又写到蜜蜂的针是长什么样子,话锋一转,又写到人如何深夜未眠又保持头脑清楚,接着又扯到狗毛与羊毛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差别。当这封信被人在皇家科学院朗诵时,很多人嗤之以鼻,以为是神经病所写的,有人捧腹大笑,以为是天方夜谭。但是在座的『化学之父』波义耳,『物理之父』牛顿,大科学家虎克等人却是一脸严肃,内行人知道这封信,提到人类从来未能仔细看到的东西。波义耳立刻回信:『请您寄一个放大镜来给我们看看』。
不久有回信了,不是当时知识分子通用的拉丁文,而是荷兰文写的。信中内容又是一盘大杂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放大镜。波义耳只好请虎克做一个放大镜。一六七九年,虎克做成第一部『复式显微镜』,并证实这个寄信者列文胡克(Antoinevan Leeuwenhoek)的观察正确。一六八O年,列文胡克被选为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一六三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列文胡克生于荷兰的戴夫特(Deft)。大西洋来的海风,吹动着风车,穿梭在运河上的木船,几声的浪桨,淡淡地传到河边。列文胡克很小就被笑为叫『脑筋有点怪怪』的孩子,经常一人在运河边默默的散步。他的父亲是个酿酒商,在列文胡克小时就病逝了。不久母亲带着他改嫁。列文胡克十六岁时,继父也死了,他就被送到阿姆斯特丹学习裁缝。五年后出师,回到戴夫特,开了一家裁缝店,兼卖一些布料。他虽然有第一流的手艺,却经常心不在焉,与邻居、客人也很少来往,裁缝店的生意因此很冷清。一六六O年,他只好在戴夫特法院谋得『看门』一职,贴补家计。
列文胡克在二十二岁时结婚,不久妻子就死了:他就再婚,生了几个孩子,大多夭折,只有一个女儿长大。列文胡克的一生,像是冬天由北海吹来的风,冰冷又阴霾。没有人知道这个沉默的男人,如何走过家庭的不幸与事业的不顺。只知道他在这段期间,用惊人的耐心,每天下班后,在家里制作高倍率的放大镜。他先用高温制出高透光性的玻璃珠,再把玻璃珠放在固定夹上,仔细地把玻璃珠磨成双凸镜。然后用这个双凸放大镜,看他周围的小东西。
当时的裁缝是需要二倍至五倍的放大镜观看布料的品质,愈好的布料,线织密度会愈多。但是列文胡克的放大镜是四百倍的高倍数,他用这个放大镜来比较羊毛与路上拾来的狗毛结构的差别。他的行为实在怪异,人不可能用狗毛做布料,他干嘛比较狗毛与羊毛的不同?
荷兰有世界一流的磨钻技术。列文胡克磨玻璃的技术起初是向磨钻石工人学的。奇怪的是,学了技术的列文胡克不是用来磨钻石,而是用来磨放大镜,以观看水中动来动去的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比钻石值钱吗?
一六七三年,他向英国皇家科学院报告他的观察成果。等了七年他的发现才得到肯定。在这期间,列文胡克我行我素,继续观察周遭的一点一滴。他观测植物的表皮,发现表皮是一个一个细小的格子所组成的,就称这些格子为『细胞』(cell)。今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本上读到『细胞』,却很少人知道发现细胞的人,不是生物学者,而是一位裁缝师。他又观测人的肌肉,发现一条条细长型的细胞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列文胡克的观察,重新厘定了世人对于生物学的认识。一六八O年,他从鱼身上的血管中看到了血液的循环,印证了早期医学大师哈维(WilliamHarvey)的学说,解开了人类千年的谜团。
列文胡克没有因为成名,就忘记自己在阴霾日子里所认定的标竿。安慰不是来自成功时的掌声,而是对准他写下的:『我的一生是在放大镜下,从事一场又一场神圣的探索,打开一盒又一盒奇妙的礼物。』一七O二年,他在雨滴中发现了『细菌』的存在,就写信告诉皇家科学院:『我长期观测雨滴中的小生物。起初我在水中看不到什么,而后三、四天就看到各种型态的小生物,有的呈线状丝体,有的呈不规则的斑点,这些小生物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由繁殖产生的,只有生命才能产生生命,无生命不能产生生命,因此「自然发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是不正确的。』『生命不会自然发生,只有上帝才能使物质产生生命。我看到这些小生物,是看到上帝创造的美意。』不久,他又在水中发现原生动物『轮虫』(Rotifer)。列文胡克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细菌与原生动物的人,这已使他能够名垂千古了。他以精确的微生物实验,证明『自然发生说』的错误。
不久,列文胡克采集戴夫特运河中的牡蛎观察,发现牡蛎的卵非常的多,但是有许多卵是被水中的细菌吃掉的。他写道:『有些细菌能够活下去,是靠别的生命牺牲。当这些细菌有东西可以吃时就迅速繁殖,没有牡蛎的卵可以吃时就大量的死亡。无论是吃或被吃,生命的存在是一场残酷的事。我无法明白,慈爱的上帝怎么会容许这些生命不断地在生死中竞食?但是我又仔细地观察,细菌再怎么增多,也不能杀尽牡蛎,只要有一只牡蛎排卵,就可以让整条渠道充满了牡蛎。渠道的空间有限,太多牡蛎也无法生存下去,牡蛎与细菌之间维持着巧妙的平衡。啊!这是上帝的智慧!』
一七一七年,列文胡克已经八十五岁了。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再那么用功,人生应该要放轻松一点,他回答道:『秋天成熟的果子,可以保存得最久。』他把八十五岁看成人生四季的秋天而已。他到九十岁时,还继续把研究成果寄给皇家科学院。他一生总共寄了三百五十封研究成果的信。他晚年时仍提到:『到现在,拿着放大镜看四、五个小时,我的手仍不会抖,眼仍不会酸。』
一七二三年八月二十六日,这个老人的冬天才来到。列文胡克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裁缝师,却是人类历史上对生命科学贡献最大的裁缝师。日后数算不尽的人,将因他发现『细菌』与『原生动物』而受惠。
六十、医学大师巴金森
巴金森氏病又叫震颤麻痹综合症是许多人都熟悉的疾病名称,这个名称来自最早研究它的医生巴金森。巴金森还是痛风,狂犬病,等疾病发病机理的发现者以及急救法,传染病隔离法,药剂师法等医学法规的创立推动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叫做巴金森的医生更是虔诚的基督徒,伦敦贫民区的社会改革者,神经系统与精神障碍医学的开创人,一所一千五百个儿童的主日学校长,奉献五十年给穷人、流氓、疯子的医生。还是全世界第一个鉴定恐龙化石的考古学家。他的医学成就来自对于贫穷者和病人深切的同情,而着深切的同情来自那个背负十字架的榜样『扶起压伤的芦苇,挑旺将残的灯火,是我一生最大的喜悦与成就。』
巴金森(James Parkinson),一七五五年四月十一日生于伦敦北方的小城霍斯顿(Hoxton)。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小时候,父母亲给他一个充分的学习环境,去学各样他想学的。
巴金森十八岁时,就在父亲的医院当学徒。两年后,进入伦敦医学院。一七七四年,伦敦成立『皇家人道协会』(RoyalHumanSociety),让有志从医的年轻人接受溺水救生训练。巴金森在一七七七年加入这协会,担任溺水救援义工,并一方面在父亲的医院担任驻院医生。一七八一年,他与戴莉(MaryDale)小姐结婚。
一七八四年,巴金森以两年的时间到『外科医学之父』罕特尔(John Hunter)家中上课,并且以速记写下完整的上课讲义,后来还出版成书。罕特尔曾对医生说过:『成为医生是一生的学习,因为人们把健康与生命交在我们的手中。』
一七八九年,巴金森发表第一篇研究《被雷袭的一些影响》(Some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Lightening)。在这篇研究报告里,他抽丝剥茧的描述人被雷打到,在身体上所留下的可怕症状。当时路人皆以为那被雷打到的人已经死了,或在旁议论纷纷:这人做了什么坏事竟被上天这么处罚?巴金森则为他治疗,再用潮湿的布盖着他。那人睡了一觉后,逐渐好转。
而后他又发表『牙关紧密症』(Trismus)、『盲肠炎』、『狂犬症』里出现的怕水行为、『痛风』的原因与治疗、『斑疹症』的传染等重要的发现。这些病症都是他在霍斯顿镇行医时的发现。巴金森写道:『医学治疗要成为一件值得信赖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精确的知识上。能够区分哪些是疾病的第一症状,哪些是连带产生的第二症状』。就像在痛风(Gout)的研究上,他写道:『痛风不会致命,但是会降低生存的品质。痛风的痛,可以使人终生难忘。手、脚、关节的逐渐肿大,使人痛到在地上打滚。传统的治疗是用湿布覆盖关节的冷疗法,但是冷疗一停,痛风又起……我认为痛风是人体内有某种化学物质,沉淀在患者肢体末端的骨头关节所致,经过我对病理的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尿酸(uricacid)结晶盐。很多人认为痛风是有钱人的专利,但是我看许多穷人也得痛风,因此得痛风与钱无关,而是与饮食有关。得痛风的人大多爱喝酒、好吃肉。因此避免宴饮,吃一些微碱性的碳酸氢纳(sodium bicarbonate),就可以治愈痛风。』这是痛风治疗上不得了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巴金森把疾病与病症区分开来。他用病症去判断疾病,他对付疾病,而非病症。疾病解决了,病症自然消除。
一八一四年,英国流行高死亡率的斑疹伤寒(Typhus Fever),那是一种被跳蚤咬到所得的立克次体感染,患病者呈现头痛、高烧、四肢出现斑疹、神经失常性的妄语。感染是一条街、一条街的散布出去。巴金森就大声呼吁:『必须建立病人隔绝区,否则医院会成为传染病散布的来源。』他也实施疫区隔离,因为;隔绝传染病是降低死亡率的最好方法』。后来各大城仍有斑疹伤寒传出之时,巴金森所在的霍斯顿已无病情。这导致后来英国议院订定『传染病隔离法』,并为世界所仿效;一八一五年,巴金森推动使药剂师应该具有合法地位的医学执照,并且遏止密医的流行:这是著名的『药剂师法』。一八一七年,他担任全国药剂师公会主席。
巴金森长期关心精神病患,他甚至把家搬到精神病医院的附近。这所医院叫『圣洁之屋』(HolyHouse),设有一百一十八个床位的免费精神病医院,由他所参加的圣利奥教会(St.Leonar‘s Church)支持。当时的人对精神病人有许多误解,巴金森却认为:『精神病患是一群脑部出问题的不幸者。但是他们仍是人,仍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必须给予医治。』巴金森以三十年的时间与精神病患接触,研究精神病的鉴定,他坚信『精神的异常、失常与反常,是可以用医学知识区分的。因此,医生可以成为精神病的鉴定把关者。而非一个人有异常行为,就把他抓起来关着。』
当时有一个士兵名叫戴维斯(GeorgeDavis),他有经常性逃营的倾向,每次被抓回夫,总是被一阵毒打。但是他还是逃,军方决定给他关长期禁闭。戴维斯的母亲向军方哭诉:『孩子当兵常被欺侮,他是疯了,不是逃兵。』军方不予反应。巴金森出来力持公道,他认为这士兵精神失常,该在精神病院治疗,而非关闭在禁闭室内。
一八一一年,一个有钱的地主,被他的朋友抓到精神病院,因为『他把房子、土地都变卖,分给替他工作的工人』,这人过去是出名的吝啬,不该有这种行为。巴金森问他:『你为什么要把钱分给工人?』他说:『喔!因为有一天我想到他们努力工作,所得的钱却比我少,于是我把钱分给他们。我周围的地主都认为我作了坏榜样。』『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这将会给你带来破产?』『没错!那是我的问题,但总比看穷人挨饿更好。』『但是送你来的人说,你还要去各处旅行?』『是的,人不是有各处旅行的权利吗?我可以一边替人打工,一边旅行。』『是什么样的动机使你这样做?』那个地王安静一会儿,再说道:『一天,我想到:我过去的行为是不是不蒙上帝的喜悦?我祷告了很久,也没有听到上帝的回应。后来我想到一个方法,我折了一张小纸片放在窗框上,如果纸片吹到窗外,就证明我过去的行为是错的,如果吹进屋子,则代表上帝接受我的行为。』『结果呢?』『隔了一夜,我去看窗框的纸片,仍在那里。看来,上帝仍是要我自己作判断。我决定我该变卖所有,救济穷人。』巴金森签下:『这人精神正常,不该进入精神病院。』立刻送他出院。
一八O七年,娟崔里女士(Mrs.MaryDraintree)案却深深地伤害巴金森医生。娟崔里的先夫死时,把大部分的财产分给儿女,只有少部分留给她,她就表现出怪异的举止:一直喃喃自语、脾气暴躁、穿着衣衫不整。她被送来时,巴金森用突发的方式询问她的反应,发现她反应正常,送她出院。三年后娟崔里以残忍的方式,殴打儿女。娟崔里被抓时,反控告巴金森:『我是精神病患,是巴金森不准我入院的。』这件事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报社、大学都攻击巴金森,巴金森还被法院控诉。巴金森在法庭说道:『精神病并不可怕,正常人的心理诡诈才可怕。我知道她的举止在公众场合很怪异,但是在私底下,她的言语、谈吐却很正常。人心的诡诈,可以把犯罪行为归给精神病。我以一个诚实的医生作证:她是正常的人,她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巴金森坚持很重要的一点:『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精神病罪犯,不是法官的权责,而是精神病医生的权责。』这个判例,成为后来世界各国在精神症犯罪学上监定的依据。
巴金森在一八一七年所发表的《震颤麻痹之随笔》(AnEssayontheShakingPalsy),是医学界的经典之作。一个健康的人,无法想像当人体的神经无法控制肌肉时会怎么样。我们平日视为本来就该这样的动作,如:走路时的手脚平衡、写字时的手肌肉用力、大小便时的膀胱肌用力、讲话时的面部表情……会一一消失。巴金森把这种病区分出来,认为这是神经系统的病变。如今的神经医学已知『巴金森症是神经系统的退化,使人手指颤抖、四肢僵硬、走路变形、眼球不动如戴假面具(又称为假面具症),是来自脑神经中巴多胺的缺乏所致』,但这要感谢巴金森在神经医学上跨出的第一步。
巴金森逝世于一八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他曾写道:『很多人误以为医学知识已经成为救人的惟一途径,手术工具是拯救人生命的惟一用品,以致医生成为垄断知识的职业。结果是保障医生酬劳费的呼声比病人受苦的呼声更高,一大堆唬人的装备,把人当东西来对待!金钱不该是医生的价值指标,医生对病人的尊重,是最基本的医德。医学的突破,仍建立在医生视每个求诊病人,都是他更了解病情与治疗的学习。我深深难过的是,这种医生愈来愈少了。医生不是服务业,而是一份得胜的工作。』
六十一、沙加迪夫
(星际战争的最高机密电浆物理学家)
公元一九四一年的初夏,「轰」地一声重炮,希特勒的坦克军团,跨越苏俄边界,苏联红军一时间被打得狼狈而逃。『爸爸,他们要去哪里?』十岁的沙加迪夫在火车站旁问着父亲,『这些伤兵,要送到后方去。』父亲看着躺满车厢的红军说。『他们会死吗?』小孩天真地问道。『我不知道。』父亲的口气有一点紧张了。『他们如果死了,会去哪里呢?』小孩继续问道。『嘘,不要再问了!』父亲紧张地握住他的手。『课本上说没有神,只有列宁、马克思,他们会到列宁那里去吗?』父亲立刻把沙加迪夫带走。沙加迪夫不知道父亲以前曾被拘禁过,他更没有想到,他长大后会成为被严格看管的人,连他的厕所里,都有秘密警察站岗,因为他担任的职务是苏俄太空研究署的暑长、火星探险计划的负责人、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星际战争的核心设计者,但是他写道:『当一个人开始会问「人死后往哪里去?」,从那一天起,他已经不可能成为无神论的信徒了。』
打开苏俄的地图,是找不到『莫斯科中心300号』这个地方的,它隐藏在一大片黑森林中,一个巨高围墙内的世界。围墙上盘满着通着高压电的铁网,四处挂着监视的电眼,到处是带著狼犬、荷枪实弹的卫兵。围墙内小河交错,沙丘处处,在一个河沙陇上之处,还座落着一座古老的修道院。这里是苏俄最秘密的军事基地。集中了一批科学家,在此进行了一个代号『阿萨姆斯(Arzamas)16』的计划,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武器『氢弹』。
『阿萨姆斯16』计划的主持人是沙卡洛夫(Andrei Dmitriyevich Skharov)。一九五三年氢弹试爆成功,苏维埃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分子高兴万分,送给沙卡洛夫『列宁金质奖章』,他成为无产阶级的英雄。但是沙卡洛夫看到氢弹爆炸的威力后,反而成为一个反核分子,他被流放,后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年,沙卡洛夫有一个年轻的助手,大学才刚毕业,就成功地制造氢弹投掷器,这人就是后来星际战争计划的主持人沙加迪夫(RoaldZ.Sagdeev)。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沙加迪夫生于苏俄的首都莫斯科。他的父亲是莫斯科大学的数学博士,还曾获得摔跤比赛的冠军;母亲却是一个来自乡下,安静、顾家的人。父亲年轻时,曾参加过反抗斯大林的地下组织,后来被捕,在思想改造营待过,出狱后时刻生活在惧怕之中,因为只要不慎讲错一句话,所拥有的妻子、孩子、工作,就会立刻被剥夺,沙加迪夫后来写道:『政治不能超过一切,当政治被过度地强调,人就会成为政治底下的牺牲品。』
父母亲的恐惧,使得沙加迪夫从小就活在一种不安定的阴影中,好像有一颗定时炸弹,如影随形地跟着。沙加迪夫从小就接受无神论的教育,沙加迪夫写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熟记共产主义的信条,整个国家到处挂着列宁、马克斯「人定胜天」、「无产阶级胜利」之类的标语。国家领袖说「上帝是落后的遗毒」,课本上说「没有上帝」,老师说「信上帝的是反革命,是人民公敌」,宣传媒体也说「人是没有灵魂的、科学能够回答一切的问题」……但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活在死亡的恐惧里。无神论者的悲哀,是无法逃避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一九四八年沙加迪夫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在中学时曾以优异的数学和多次的西洋棋比赛冠军,受到师长与政委的注意,不久就升任当地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书记。但是沙加迪夫在高中时代就拒绝担任学校青年团的总书记,他私下写道:『我不愿意太早就落入被人捏塑好的模型去成长。』高中毕业后,他以杰出的成绩进入当时有『共产科学殿室』之称的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他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苏俄最厉害的物理天才蓝道(LevLandau)。
蓝道在一九六二年以液化氦气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二十世纪的理论物理学家,很少人能与蓝道的思索能力匹敌。他为人单纯,生活简洁,不摆架子,他不讲马克思主义,以致有『苏俄物理精华』之称的蓝道始终拿不到莫斯科大学终身教授的任用权,但这无损于蓝道的杰出。他的物理课,就是与学生辩论。蓝道说:『如果你要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必须成为你的语言。』学生反驳:『为什么呢?大部分的物理都有数学公式代,记公式就可以啦!』蓝道说:『用公式算?你是会计师?还是学物理的人?』
能够成为蓝道指导的研究生,是当时物理系学生的梦想。因为蓝道对他的学生,不仅提供一流的研究指导,他还会尽其所能地照顾他的学生。要成为蓝道的研究生非常简单,只需要回答蓝道十个题目中的五题就可以了。每一个学生被问的题目都不同,但是回答的时间没有限制,地点没有限制,高兴参考什么课本、讲义、考古题……都可以。
结果在蓝道死前二十五年的期间,能够通过他五题最低要求门槛的学生,只有四十一个。沙加迪夫通过九题,后来取得理论物理博士。
一九六一年蓝道在一次严重的车祸中脑部受伤,使得他的思考能力大受影响。一九六八年蓝道病逝,他死前嘱咐他的学生:『生命是短暂的,不要做一些你一生不能完成的事情。人活着不是只为了完成伟大的发现,否则你会成为自己野心下的牺牲品。』蓝道的四十一个学生都是聪明的人,后来也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但是蓝道警告他们,天才虽然在这个世界找不到对手,但是天才的骄傲与野心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一九五六年沙加迪夫毕业后加入氢弹的制造行列,当氢弹试爆时,这一群科学家反成为被惊吓的人,因为氢弹的威力如此强大,足够毁灭人类,这一批科学家反而成为苏俄最激烈反核子武器的一群人。后来一些科学家流亡到国外,推动国际限制核武的发展,有一些则跻身到苏俄总理戈巴契夫(MilkhalGorbachev)核心决策群,后来还成为苏俄瓦解的重要触媒,使二十世纪不可一世,管辖几亿人口的苏维埃政权崩毁于一旦。
一九五九年沙加迪夫进入『莫斯科能量研究所』(MoscowEnergyInstitute),从事研究一种比核子弹更厉害的武器,就是由热电浆(plasmas)发射出来的高能光束,可以将飞弹摧毁,并且能将引导飞弹来袭的导航卫星摧毁,这是近代战争中最尖端的武器。
『电浆』是来自一个几近真空的管子,用强力的磁场使管子内的气体分子快速连续碰撞,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沙加迪夫的主导下,一九六六年已经制造出一千万度的热电浆,这种武器使得苏俄无所畏惧地与中国共产党交恶,并在一九六八年肆无忌惮地入侵捷克。为此沙加迪夫获得苏联最高荣誉的列宁金质奖章,并在一九七一年担任『高温研究所』(Institute Of High Temperature)所长。一九七三年又升任『太空研究中心』(Sp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负责人。
当时的沙加迪夫是让东西方政治人物最心惊胆跳的人物,他拥有热电浆武器与发射太空船的技术,如果他把热电浆发射器架设在外太空船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要臣服在他的星际武器下。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心偏于邪,故意按错了一个按钮,这个世界就不堪设想了。
奇妙的是,沙加迪夫写道:『当科学家听命于政治人物时,也许他能看清别人的脸色,但是他已看不清自己。』他又写道:『二十世纪科学的最大悲剧是,科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于是人类沦为被关在科学兽栏内的禁兽?』沙加迪夫逐渐走向上帝,他写道:『当近代的科学家宣称,科学已经不需要建立在上帝存在的基础上,结果是科学走向邪恶……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有勇气去面对真实,必须深刻的反省我们的研究,已经给下一代的人类制造太重的担子,是我们这一代的人所背不起的。』
一九七八年戈巴契夫逐渐掌权,沙加迪夫成为戈巴契夫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一九八二年美国与苏俄召开限制「杀手卫星」(Antisatellite Weapons)会议,沙加迪夫是苏俄的首席代表。一九八五年沙加迪夫呼吁大量删减国防预算,得罪克里姆林宫的共产党分子.但是在他的支持下,美国与苏俄的外太空人合作,一起建立外太空站。
一九八六年苏俄车诺比(Chernobyl)核子发电厂内一个技术员按错一个钮,发生了意外,反应炉心熔解,辐射线大量外泄,五十多人立刻死亡。克里姆林宫要封杀这新闻,但沙加迪夫力陈把这核子危机告诉大众,并且迅速迁移大量人口,远离灾区。
一九九O年戈巴契夫倒台,叶尔辛(BorisYeltSin)继续推动民主化运动与核武限制。但是沙加迪夫已经厌倦在共产国家权力核心中打滚,他移居到美国,继续从事外太空探测工作。一九九四年沙加迪夫在他所著的自传《一位苏俄科学家的形成》(The Making of A Soviet Scientist)最末了中写道:『愿上帝帮助年轻的科学家们坚毅、诚实,如同过去它恩待那些杰出的科学家,如蓝道等人,能够持守真理的火炬继续向前。』
六十二、罗勃.戈达德
(Robert H. Goddard)(1882-1945年)——凌宵七万里/太空火箭之父
生于一八八二年十月五日,美国麻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小城乌斯特(Worcester),自曾祖父三代都以机械制造为业,喜爱机械的遗传似乎也传到了戈达德身上,他的父母都很疼爱他,因为他是独生子,而且天生体弱多病,医生甚至宣称他活不久,然而他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认为能拥有孩子一天,就是神给他们的祝福了,戈达德也是歌唱好快,从小就在乡下教会里的诗班唱歌。
这所教会有个传统,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射箭比赛,参加的人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或工具,丢的也好,扔的也好,抛的也行,能够将箭射得最高、最远,就是赢家。戈达德为此想出了一个妙方法,一起与另外两位教会的主内弟兄海恩斯(Haynes)与杨格(Young)合作,用金属铝做气球,使其重量可不受风的影响,又可以轻得飞上去,前后费了三个星期左右,他们成功了,也在教会的比赛中得到冠军。于是,他又开始计划要将这样的成就运用到科技上。
他毕业于克拉克(Clark)大学,后来又回来担任物理学教授,一九一六年,他到各处宣讲高压混合的气体──氧离子汽油,可以放射火箭到外层空间去,然而政府、厂家、大学都不愿支持,理由是成本过于昂贵,直到一九一七年某一天,他从教会祷告聚会出来时,他父亲才来告诉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anstitution)决定资助他的计划,一年是美金五千元,尽管如此,挫折仍然不断,他和另外两位弟兄始终不成功,不但把储蓄用光了,到了后来,甚至连唯一的老爷车也被炸掉了。健康不佳的戈达德,本来并没有结婚的打算,直到以斯帖的出现为止,以斯帖是一个喜爱摄影的女孩子,摄影和太空科技表面看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这项技术后来却成为了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上的必备装置。而以斯帖的出现,也为丧母的戈达德注入了一股强心剂。
一九三五年五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戈达德的火箭已能飞上七千五百呎,时速七百哩,是人类第一次超越音速的表现,也让世人逐渐知道火箭的威力。戈达德并没有机会看到人类上月球,他死于一九四八年八月十日,但他却因为教会的例行活动,又凭着母亲、妻子、友人等虔诚基督徒的支持,而将二十世纪射向了太空时代,被尊称为火箭之父。
六十三、韦斯高夫(核能工程学大师)
一九四二年,当德国纳粹的重型坦克横扫欧洲时,有一些物理学家,包括来自意大利的费米(一九三八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来自德国的富兰克(JamesFrank,一九二三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爱因斯坦(一九O五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来自奥地利的韦斯高夫(Victor Weisshopf)等,先后逃到美国,他们深怕希特勒会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总统的支持下,全力抢制原子弹。
强风,吹在罗斯阿摩斯(Los Alamos)的沙漠里,砂子,吹在韦斯高夫的脸上。他知道在这片无人的旷野,不久就要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他的责任是计算原子弹爆炸影响范围有多大。在制造原子弹的团队里,感觉敏锐的他,常常想像到原子弹爆炸时,成千上万个生命将在一瞬之间全部化为灰烬。他写道:『在曼哈顿计划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是在制造死亡,为此我们希望任务失败。但是为了打败德国,我们希望任务成功。我们是活在恐惧与彷徨中。』韦斯高夫在沙漠中,看到了一所小教堂,是早期这里的原住民留下来的。韦斯高夫进到教室,看到教室的墙壁上悬挂著十字架,一个曾经不相信上帝的人,在这时候向上帝祷告了。
韦斯高夫一九O八年九月十九日,生于奥地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他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来自一个富有的银行世家,他从小就接受奥地利最好的教育。一九二六年,韦斯高夫进入维也纳大学,开始喜欢物理。当时自由恋爱的风气正在大学校园中盛行,别人问他女朋友姓什么?韦斯高夫回答:『我的女朋友姓C,她就是Centrifugal force(离心力)』。除了物理之外,韦斯高夫也喜欢政治,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被剥削者的朋友』,于是他逐渐成了共产党人。
一九二O年代,纳粹的势力逐渐抬头。德国、奥地利各大城市不断有纳粹学生大游行。韦斯高夫却认为共产主义才是正义之声,他加入街头示威,与纳粹分子打架,并且为共产党编写战斗歌曲,且多次被警察追捕,他也曾前往莫斯科朝圣。在韦斯高夫的心目中,无神论的社会主义才是天堂。
一九二八年从莫斯科回来后,韦斯高夫前往德国的哥庭根(Goottmgen),念理论物理。韦斯高夫在念博士时,著名的物理学家雷米里(AbbeLemmtre)来哥丁堡大学演讲,雷米里最著名的研究是以同位素的衰变时间,计算出地球的年龄约有四点五亿年,并成为后来地质科学课本采用的数据(有争议)。
当时有入人问雷米里教授:『那你相信圣经吗?』
雷米里坚定的回答:『是的!我相信圣经。』
『但是圣经里的历史不过五千八百年,与你提出地球年代有四点五亿年,不是相互矛盾吗?』
雷米里答道:『完全没有矛盾!』
此话一出,底下群众哗然,大叫『怎么会没有矛盾呢?』雷米里冷静地答道:『谁说上帝不能以一个已经老旧的世界为材料,去重新创造这一个世界?谁能命令上帝不能用含有化石的石头去创造?上帝为什么一定要用新材料去创造?难道上帝不能用旧材料去创造新世界?』
全校师生一时鸦雀无声,大家没想到提出地球有四点五亿年的大科学家,竟然相信人类的新世界只有五千八百年!
又有人问道,『如果你相信人类世界只有五千八百年的历史,你又为何要去研究地球的年龄?』
雷米里答道:『我要去确认,上帝到底有没有把时间搞错,结果我发现:上帝不仅没有弄错时间,而且故意放了一个绊脚石在这里,让自以为聪明的人在这里跌一个大跤!』雷米里的演讲,给韦斯高夫留下很深的印象。
韦斯高夫在一九三一年取得物理博士,到丹麦哥本哈根与波尔(Niels Bohr,一九二二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教授研究原子反应,隔年他与芭蕾舞蹈家崔莉(Elle Trede)小姐结婚。一九三六年他与妻子再次到苏联,看到当政治人物权力大到一个地步,人的基本尊严都被抹杀了,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活在可能要被关到集中营的阴影中,他写到:『共产主义本来是为了削去马铃薯上的病斑,结果把马铃薯的肉也都去光了。』从此韦斯高夫脱离共产主义,当时的纳粹已渐席卷欧洲。一九三七年韦斯高夫到美国,任教于罗契斯特大学(Rochester University)。一九四二年在美国政府秘密特令下,他加入原子弹的制造小组。
一九四五年四月原子弹还没造好,盟军已经攻进柏林,德国纳粹投降。这时曼哈顿原子弹制造小组起了很激烈的争论,『既然德国已经投降,要不要继续制造原子弹?』结果是制造下去,因为这一批科学家已对制造原子弹深深着迷,怎能在这时罢手?何况日本还没有投降,光是在琉璜岛浴血战,美军就死了一万多人,那以后还要死多少人?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瞬间有六万日本人丧失生命,同年八月九日,长崎上空又投下一颗原子弹,三万九千人立即死亡。隔天,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当自由世界在欢庆胜利时,原子弹制造小组却垂头丧气,韦斯高夫写道:『投第一颗原子弹是要免除更多的杀戮,但是投第二颗原子弹,纯粹是为了报复,这是罪!』战后,韦斯高夫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核子科学系数授。一九五一年,比原子弹更具杀伤力的氢弹也制造成功。韦斯高夫决心推动美苏限制核武的高峰会议。一九**年,美苏双方终于可以对坐交谈,韦斯高夫这时担任美国的谈判代表,双方议定在任何战争中都不得使用核子武器。以后二十年,韦斯高夫一直担任国际限武高峰会的推动者。
韦斯高夫晚年更沉浸在音乐的美当中,他写道:『音乐是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在巴哈的马太受难曲里,我的心深深地震撼,只有从上帝来的启示,才能产生这样的音符。我在原子弹大爆炸里,看到上帝的审判。我在马太受难曲里,感受到耶稣的复活。』
六十四、吉布斯(热力学大师)
吉布斯一生遭遇许多悲惨的打击,却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与对数学物理法则认知的热忱,给人类带来杰出的贡献。你如果在课本里读过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这就是他。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教授站在『数学物理』的教室里,对整间耶鲁大学的高材生问道。
学生们都坐直身体,拿出纸笔,准备全力应付这门号称是『耶鲁大学最深奥』的一门课。大家心想这个问题一定会把黑板整个塞满数学符号,让大家抄得两手发酸。
满发灰白,一脸皱纹的吉布斯走到教室边,好奇地望着天上的白云好一阵子,彷佛那朵白云很特别似的。他缓缓地说道:『你们都知道热水吧?』大家都点点头,有一点莫名其妙。
又问道:『那冷水呢?』
大家也知道。
『那么如果把一杯热水靠近一杯冷水,会怎么样?』
有人忍不住笑出来:『变温水啊!』
吉布斯把头转过来:『为什么?』
有人答道:『热量由热水传到冷水啊!简单!』
『是吗?冷水为什么不把热量传给热水呢?』
『教授,如果是这样,冷水就愈来愈冷,热水就愈来愈热,这不合理嘛!日常生活经验不是这样啊!』
真不晓得最高学府还在讨论幼稚园的问题。吉布斯扬一扬眉毛:『不要跟我谈经验,要谈道理。为什么热量就必须依循这个「固定方向」,由热水传到冷水呢?』
『方向?』
『是啊!我再问,为什么热水与冷水相遇就会成为二杯温水,两杯温水就不会自己成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大家一脸的迷惘。
『我再问,一块木头被火烧了,就成为水、气体和热量,那为什么没有人能把气体加水、加热量又反应成那块木头?我们所经验的宇宙,是不是一直依着一种固定的方向,在进行各种物理的作用或化学的反应?也许大家说这是经验。那还无法满足我的问题。我相信这个背后有个原理,有个变因。』
吉布斯在黑板上写下"entropy",『我想这个宇宙事物发生的方向,除了基本的能量(energy)、温度(temperature)、压力(pressure)、体积(volume)以外,还有这个乱度(entropy 熵),是解释反应进行方向由低乱度往高乱度方向进行的必要因子。』
这位教授不是一个神经病,而是被公认为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他有天才的头脑,却常在思索些白痴般的问题。
吉布斯生于一八三九年二月十一日,美国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的新哈芬(New Haven),这里是耶鲁大学的所在地,他家就在耶鲁大学旁边。
由于从小经常生病,卧病在家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多,他的整个童年到少年时期几乎没有朋友。生病使他个性退缩,也不会打球、社交,唯一的户外活动就是到附近的小山,一个人在清新的空气中慢慢地独行,这有助于他的肺部,也使他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他的父亲是耶鲁大学古典文学系的教授,母亲更是来自著名的学者世家,几代的祖先都是大学校长。因为缺课的时间很长,他的父亲就教他拉丁文,母亲教他数学,成为他最好的老师与朋友。
他母亲的教学方式非常特别,喜欢问他问题,然后不时的提示,带他一起观察、计算、思考,直到找到答案。例如问他:
『树干的形状怎样?』
『是圆形的,妈妈。』
『真的,你量过吗?』
『没有,不过我觉得是圆的。』
『觉得?要不要一起量量看啊?』……
『你看真的不是圆的吗?』
『恩,不完全,不是吗?为什么是这种形状?』
跟妈妈一起学数学,永远是一把开启自然秘密的小钥匙。
可惜爸妈不能陪他很久,在他进入耶鲁大学工程系不久,家里惨遭不幸,一下子夺去了他爸妈与二个妹妹的生命。他痛苦万分,孤单的生命更孤单了。
耶鲁校园小径上,一个瘦高的年轻人经常在红枫叶下独步。从此他更成为一个很少说话的年轻人,后来的科学家常抱怨,如果当年吉布斯多说点,今日热力学也许就不会这么难读了。
不久耶鲁大学的小教堂里,多了一个沉默的人,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在里面安静祷告。孤独的思想与多病的身体、家庭的不幸,这些到底没有使他倒下去。如果他对生命绝望,也许今天我们的课本,还没有条理这么完整的向量学、矩阵运算、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别以热力学为最)。科学上的『动』与『热』来自他的『静』与『冷』。虽然父母保护他、陪伴他,但是上帝的保守与同在是比父母更长久的。
吉布斯慢慢由痛苦的深渊中爬出来,他继续读书。在大学里保持数学的优异,使他在工程系里更驾轻就熟。一八六O年代美国开始建造横越大陆的铁轨,火车运输的发展一日千里,也带动美国西部开发的繁荣。
火车的启动与刹车掣轮都需要各式的齿轮带动,吉布斯立刻发现到齿轮的设计需要几何学,使得齿轮间更密合,转动间更减少磨擦的阻力,不仅减少燃料,也使火车在快速行进下紧急刹车时更为安全。
一八六O年代,除了运输工程的发达外,美国的教育也蓬勃发展。教育被视为国家潜力最重要的投资。过去的教育都是小学毕业者教小学,中学毕业者教中学,大学毕业者教大学。这时观念改变了,教育是那么重要,必须大学以上才能教中、小学。那么谁来教大学呢?就需要有更高的博士训练。这成为『博士』教育的关键。吉布斯认为大学教育工作给他提供更多更自由的思考空间,就继续接受更高的教育。一八六三年,他以『几何学研究设计火车齿轮』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博士。
火车齿轮的改良研究,可以给他带来财富与名气,但是吉布斯对于这个『热门』的工程应用就只到此,他思索得愈深就愈回到一些传统物理学上基本需要突破的症结点上了。
吉布斯在巴黎、柏林、海森堡各一年,浸淫于各种关于『热』的物理与数学中。这门理论在欧洲才稍具雏形,是属于非常冷门的领域。 等到吉布斯回到耶鲁大学,才发现学校已经把职位给别人了。这三年来他太注意学问,忽略了行政与交际。后来耶鲁勉为其难给他一个『数学物理』教授头街,但是没有任何薪水。吉布斯竟然同意接受这种委屈的待遇。在他认为,『大学的可贵在提供他一个自由思考的地方』。整整九年,他在大学里没有拿任何薪水,只靠父母存留的一点积蓄过活。
这九年期间吉布斯发表了三篇热力学的经典之作。他把这三篇寄给世界各地一百四十七个物理、数学的科学家,请他们提供意见。几乎所有人都读不懂他的理论,也不知道吉布斯是何许人。吉布斯对各种学术团体发表研究的会议都没有参加,不擅交际又爱深思的个性,使他在现实的社会里,几乎是不存在的边缘人。这种没有名气的文章,有谁肯花脑筋去读呢?
有!而且是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电磁学大师麦克斯韦(ClarkMaxwell)。他深深地赞赏吉布斯的文章,于是登高一呼:『这个人对于「热」的解释,已经超过所有德国科学家的研究了。』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回头从纸屑堆中找出这三篇文章,好好的研读。
这时在巴尔的摩(Baltimore)城刚成立不久的约翰·霍浦金斯(JohnHopskins)大学,发现吉布斯是个大师级的人物,赶快聘请他。耶鲁大学才想起这位九年没拿薪水的老师,给他只有约翰·霍浦金斯大学三分之二的薪水留他。念旧的吉布斯还是留在耶鲁,接受那薪水比较少的工作。
吉布斯死于一九O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他的学生们遵照他的吩咐,在耶鲁的小教堂里为他朗诵几段圣经,唱几首他所喜爱的诗歌。他终身没有结婚,全付心力去探索数学、热力学的美,与教授耶鲁大学的学生。
六十五、勒梅特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者
前面已经提到,因为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已经有三次5人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者却是比利时天文学家,卢万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勒梅特神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梅特作为土木工程师在比利时军队中担任炮兵军官。战后进入神学院并于1923年接受神职,担任司铎。1923-1924年间在剑桥大学太阳物理实验室学习,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了解了美国天文学家E.P.哈勃的发现和H.沙普利有关宇宙膨胀的研究。
在1927年任卢万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时,1927年,他推导出F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方程,并在螺旋星云后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是从一个“初级原子”“爆炸”而来的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大爆炸。根据他的理论,星系的退行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框架内得到解释。虽然宇宙膨胀模型已早有人提出过,但经伽莫夫修改过的勒梅特理论在宇宙论中已居于主导地位。
勒梅特根据施瓦西度规(Schwarzschild vacuum solution)通过坐标变换得到勒梅特度规,这是一个引力作用下的自由下落度规。这个度规是勒梅特宇宙模型的基础。其后罗伯逊与沃克发展了勒梅特度规,得到更高维度(三维)对称的罗伯逊-沃克度规,作为伽莫夫提出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度规基础。
勒梅特还研究过宇宙射线和三体问题,三体问题是用数学方法描述三个互相吸引的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勒梅特的主要著作有《论宇宙演化》(1933)和《原始原子假说》(1946)。
勒梅特的大爆炸理论提出后,曾经遭到无情的嘲笑.尤其他作为一个神父,更有人嘲笑他所虔诚信仰的圣经给了这个科学家这样"愚蠢"的想象力.
但是勒梅特没有退缩.他要说服更多的科学家接受他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其实支持他的理论.但是爱因斯坦自己不相信广义相对论所能推导出的宇宙扩张.在他的概念里,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当弗里德曼告诉他相对论公式显示宇宙是不稳定的,不是扩张就是收缩时,他开始认为人家是算错了,当他重复计算以后,证明自己错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在他的公式里加上了一个常数,这样宇宙即不扩张也不收缩.然而他又错了.
1931年哈勃邀请爱因斯坦观看他的位于南部加州圣加布里艾尔山脉威尔逊山顶上的100英寸直径天文望远镜。。。宇宙持续扩张的证据。勒梅特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异常,他要借此机会说服爱因斯坦接受他的理论,并和他的、探讨广义相对公式的修改.为此他专门跑去拜见爱因斯坦,并希望他能赐给他一点时间倾听他的大爆炸理论.当勒梅特得到允许用信仰的激情和诗意的语言来描述大爆炸的情景时,爱因斯坦被感动了,他用了两个"今生"来表达他对于所听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感受:第一,勒梅特的描述是他"今生所能想象的最美丽的画面";第二,在相对论公式前面加上一个常数是他"今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虽然,爱因斯坦对勒梅特的大爆炸理论表示了赞许,但是还是有人坚定地反对这个理论,当时有一个叫做霍伊尔的科学家为了和大爆炸理论对抗,又制造出一套恒态宇宙理论,并且专门在BBC开设了一挡广播节目,拿这位神父开涮.而且这一派科学家要求提供大爆炸的进一步的证据.而这个重要的证据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被找到了.
勒梅特神父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得知这个消息,他所说的那个"没有昨天的那一天"终于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1500多年前,曾经有人问奥古斯丁:你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上帝创造以前是什么?奥古斯丁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以前,"没有创造就没有时间.
勒梅特神父和奥古斯丁可以在天堂相逢一笑了.这真应了那句话:当科学家爬上山顶的时候,竟然发现神学家早已经等在那里了.
六十六、凯利
(1858~1943年)不止的热忱/妇产科大师
凯利(Howard Atwood Kelly)一八五八年二月二十日生于美国纽泽西州(New Jersey)的肯顿(Camden)城。很小就喜欢探险、爱好野外生活。他小时候就问道:『妈妈,纽泽西的北部是什么?』『小凯利,那边是一大片的加拿大草原。』『草原再过去呢?』『那是很少人去过的地方,听说有些古老的印第安人住在长年结冰的冻原里。』『我想去找那些印第安人!』『为什么呢?』『没什么,我只是想去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看看。』
他从小就喜欢森林、露营、钓鱼,而且有一双灵巧的手,在校内是出名的玩弹珠高手,在校外擅长抓各种野生动物蛇、蜘蛛、蛤蟆、乌龟热心地提供给学校当生物课的活样本,因为他是天生的抓动物能手。他也是有名的『搞怪专家』,学校里没有老师敢开他的书包,因为里面经常放有小蛇、毒草、毛虫,他把这些东西当宠物养。
凯利的母亲是基督徒,经常为这个『喜欢野外』的孩子祷告,真怕他有一天在外头出什么意外。凯利很孝顺,但是他愈长大,离父母的信仰愈远,基督教好像太属于室内,是给那些坐得住的孩子参加的,不适合他这种整天在户外的野孩子。十七岁不到,他已爬遍附近的山头,甚至利用暑假一整个月的时间,远征加拿大北部,真的找到传说中的印第安人,学了更多野地求生的技巧。
一八七三年,他进入宾州大学的生物系,认识莱德(Ryder)与格瑞非斯(Griffith)。三人结为死党,到处爬山、游泳、探险。莱德后来成为世界上非常少有的牡蛎专家,格瑞非斯成为着名的爬虫类学者。凯利当时非常自信的说:『配合我的学识,我可以训练我的眼睛去鉴定各种生物。』
不久,有名的福音布道家慕迪(Moody)与桑棋(Sanky)在学校附近传福音,劝人信耶酥。凯利听了嗤之以鼻,他在探险里面已经找到了生命的目标。
隔年冬天,他去科罗拉多州的高山探险。这一次出事了。
他从来没有遇过那么大的暴风雪整整三天三夜只能躲在帐棚里,不能动弹。等到太阳出来后,由于雪地的反射,任他努力张开眼睛却什么也看不到。
啊!那是可怕的雪盲。他第一次体会到,即使有眼睛也没有用!在无助绝望时,这位野地英雄才跪下祷告:『耶稣救我!』他后来写下:『在荒野雪地中,突然我觉得耶稣与我在一起,此后无论人生中有多少起伏,我坚信耶稣是活的神,我对他没有怀疑。它的启示超过我的理智,从此,我不敢说生命只靠我的天资与努力就可以过得更好。』他后来获救,下山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尘封已久的圣经拿出来,开始查看。
大学毕业后,他继续就读于宾州大学医学系。他一直挂念着那些像他一样很难在教堂静静坐下的小孩,一八八三年七月五日,他自称『约翰船长』(Captain John),在诚实袜(Loyal Sock)营地举办一个夏令营,旨在学习游泳、钓鱼、搭帐棚、划船、认识野生动植物与求生技术。有二十四个孩子参加,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儿童夏令营。由一个已经很忙的医学系学生主办,完全出于一片热忱。他写道:『在夏令营与孩子一起生活,教导成为更真实的事。』
凯利自医学院毕业之后,继续留在学校附设医院担任医师。有一天他看到一则报导,附近的挖矿城市肯辛顿(Kensington)有将近二十万人口,却没有什么医生肯到这个贫穷的地方。凯利的探险精神加上基督徒的热忱,使他到矿工之城租了间房子,晚上下班后搭火车去那里看诊;病人几乎是蜂拥而来。他晚上看诊后累得不得了,怕听不到急诊的敲门声,就用条细绳绑在脚的大脚趾上,将绳子的另一头拉到窗外,半夜急诊病人一拉这绳,他一定会醒来。
他在这段时期的日记写道:『医院的工作,使我更深地接触人类的痛苦,我略施帮助,就得到受苦之人的许多感谢。这使我深爱我的职业,不只是为谋生,也是为服事。就像圣经路加福音第十四章23节所写的仆人,我愿意做个主动出击的医生,到马路上和篱笆边勉强人进来。』不久这所医院成立查经班,由附近一位年轻的基督徒律师柏德弗(Bradford)带领。凯利在医院附近买下一大块地,建造游泳池和供小孩玩耍的营地,并兼作他的少年营地。
这所矿工医院愈做愈大,几乎每个病人都成为他最好的宣传。医院名声不仅传布全美,还远及欧洲。一八八七年,凯利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在别人看来真是匪夷所思。他看到医学的发展,对于女性特殊的病症最为忽视,于是决定专攻妇产科,把医院改为『妇产科医院。这以后的几年,他发展出妇女子宫颈后倾(retroflexeduterus)诊断技术、卵巢肿瘤切除手术(ovariotomy)、输尿系统(urinary tract)问题诊断方法,设计保护垫(pad)使妇女分娩期间得到保护,又对妇女产后六周实施护理治疗。这些方法到现在仍被世界各地妇产科医院所延用,帮助了不计其数的妇女。
一八八九年有个基督徒商人约翰·霍浦金斯(John Hopkins)在死前立下遗嘱,捐出七百万美金,成立一所具有附属医院的医科大学,并且立下章程,指定大学教授必须同时担任医生。这所学校聘请当时最杰出的四位医生来担任系主任:一般医学系主任奥斯勒(William Osler)、外科医学系主任赫斯悌(William Hulsted)、病理学系主任韦尔契(William Welch)与妇产科医学系主任凯利。这四人被称为『医学界四大天王』,世界各地的医学生都慕名而来。
这四个人大力改革医学教育,要求严格。提出一句口号:医学院是重新捶打你脑筋的地方!并且建立医学生要有实习制(clinical experience),使得医学教育成为比所有文、理、工、法、商科系教育更为扎实的地方,而且被世界各地医学院所仿效。迄今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的医学院仍是世界医学院中的翘楚。
当中国人还在自满于『祖传秘方』时,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已经将各种医学技术公开教导,研究再研究,不断向前去。
一八八九年,凯利到德国参观医院管理制度每一个步骤都考虑得仔细。他尤其喜爱病床的设计:轻巧、坚固又容易四处移动;移动病床省下的分秒都可以救回不少病人的生命。他把病床带回,也把医院院长的女儿布莱德(LaetitiaBredow)小姐娶了回来。
婚后,他与妻子将存款的百分之三十五拿出来,当做学生教育基金,让穷学生可以完成教育。他说:『一个医生的成功不在他赚多少钱,甚至不在他救了多少病人,而在他帮助更多人成为优秀的医生,去拯救更多的人。』他对学生说:『你知道什么是基督教吗?基督教是一种事业,信耶稣是一生去跟随上帝作生意。作什么生意呢?作一种不计较输赢,而计较有没有使别人得到真正好处与照顾的生意。耶稣在世上生活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岂不知我当以天父的事为念么?』最后的一句话是『成了!』今天耶稣仍在找人与他一起去作天父的生意,问题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愿不愿意。』 凯利除了支持学生,也支持亚洲的医疗与布道。他长期资助台湾早期的妇产科,送新的医疗设备给台湾,也资助戴德生(Hudson Taylor)在中国内地会的布道工作。他自己出版一份基督徒市民报(The Christian of Citizen),在肯辛顿城推动废除赌博、妓女买卖、污染社区的酒店、沙龙,因此得罪很多黑道人士与不法议员。他甚至有一次,莫名其妙地被以『妨害别人生意』的理由抓进监狱。消息传出,医学院的学生、医生、护土及数不尽的病人,各处携老扶幼而来的人潮,彻夜无言地围绕监狱。凯利医生被救出来的那一天,许多酒店、赌场都关门或搬走,这在一个矿工之城是很不容易的。
凯利说:『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是赚钱、健康、娱乐,而是到底你有没有认识耶稣?』
有一天,有辆公车的司机在一个红绿灯前抱怨:『红灯太多了!』背后有人拍他的肩头,正是凯利医生,他微笑着对司机说:『先生,等我们到天国门口,亮的是绿灯该有多好啊!』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二日他的妻子病逝,他知道以后静静地躺在床边,一个小时以后他也死去,手边放着他的圣经。他对妇产科医学与教育的贡献无法估计。他老年时说:『我的一生何等喜乐,我感到上帝藉着我的专业,帮助人类开拓了许多未知之城。』
六十七、罗斯
上帝的清道夫疟蚊的发现者
大家还记得前边我们提到过一个通过对血丝虫,血吸虫,等热带疾病的研究拯救了无数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的病人,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热带病之父曼森(梅森)吗?今天我们要提另一个热带病大师,和曼森同时代的人,他的贡献主要在疟疾和霍乱上。
没有人知道,历史上有多少人死于『疟疾』与『霍乱』。二十世纪初期,在热带与亚热带身染疟疾的人,就有一亿两千五百万人,并且每年夺去两百万人的生命,疟疾的流行,使沼泽之地成为乏人问津之域。得霍乱的人死得更快,一八九O年,光是巴基斯坦的一场霍乱就死了三十七万人,死亡的传染,像火烧一样快,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死去……如今,疟疾与霍乱这两大杀手却少有所闻,这都得归功于一个大学念错科系的人。
『罗斯,谁叫你把人体解剖图画成这样?』医学教授狂吼道:『连解剖器官图后,都画上美术插画,你以为这是美术课吗?』他的作业本上还画有五线谱,课本的空白处也写上许多诗。他几乎毕不了业,还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被派到印度作军医。这样一个人,怎会成为疟疾与霍乱的终结者?
一八五七年五月十三日,罗斯(Ronald Ross)生于喜马拉雅山麓的阿尔穆拉(Almora)要塞。他的父亲是要塞的司令官,多次与喜马拉雅山上好战的廓尔喀族争战。罗斯出生时,正是战争最烈的时候,边城要塞每天的枪声、炮声不断。为顾及孩子的安全,母亲抱着罗斯,偷偷穿过要塞秘道,经过一片片的稻田,才到安全的地方,而远处要塞已是烽火一片。罗斯跟着妈妈回到英国,住在外祖父的农宅里,罗斯小时候惟一的玩伴,就是他的外祖父。他们常牵着手,沿着家门前的那条河散步。罗斯从小喜欢音乐、文学和美术,他经常在河边写生,尤其擅长水彩画,他认为艺术最贴近人心,文学是表达细腻感情的管道。
高中毕业后,罗斯进入圣巴多罗买(St.Bartholomew's Hospital)医院习医,他天真地以为,在这里认识更多肌肉、骨骼的结构之后,可以帮助他把画画得更好,没想到医学院还要念一大堆与美术不相关的学科。罗斯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医学是最索然无昧的东西,医生过着最索然无趣的生活。』很难想象,写这段话的人,在一九O二年还拿过诺贝尔医学奖呢!
一八八一年十月,罗斯被分派到没有人要去的印度马拉斯港(Madras)当军医。罗斯以为『当军医很清闲,一天只要看两小时的病人。其他的时间,都可用来画画』,就很快乐地带着画板和水彩笔上任了。一八八五年,英国与缅甸开战,罗斯随着部队进入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丛林了。两年的野战经验,他仍到处支起画架作画。但是真正撼动他心灵的是,沿途看到热带传染病肆虐,可怕的瘴毒疟疾、黑热病、霍乱……袭击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不断有人死亡。在这些传染病的阴影下,人的生命变得廉价。罗斯虽然是医生,对这些疾病却完全束手无策,这些病是如何传染的?没有人知道,只能归咎于『瘴气』。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公元前五年就有疟疾的记载,感染到疟疾的人会忽冷忽热、衰弱而死。横跨欧洲的罗马大军曾远征到热带地区,却被疟疾打得弃甲而逃。许多在热带地区流行的宗教仪式,都是为了赶走这种疾病。
苦难对良医的心是一种折磨。罗斯惴惴不安,有一天,他写下:『你致命的访客,可怕的夺命者,有一天,我会将你击败。虽然你的权力,传自远处乡村的哭号,显在无知的祈福避祸仪式上,但我知道,总有一个关键能解开你狡猾的踪迹。奄奄一息的小孩靠在母亲腿上,生病的母亲随后也跟上小孩死亡的脚步。我的心哀嚎,上帝啊,我在这里做什么呢?想成为文学家?诗人?高明的人?旷野里传来上帝的呼召:「你愿意做我的清道夫吗?」』
罗斯肯定的回复,成为普世公共卫生进步的里程碑,也是击溃热带传染病的先声。
战后,罗斯立刻回到英国,申请进入公共医学系,专攻细菌学。战争时期留下的恐怖景象,使这个医学界逃兵,突破不喜欢医学的心理障碍,进入更深的研究领域,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那雄壮的负担,深深吸引布罗森小姐。一八八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两人结为夫妇。当罗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很多医院争相聘请这位具有医学与公卫专长、又具临床经历的医师。罗斯一概拒绝,他的选择是回到印度瘴疠之区,在那里,他要与可怕的疾病对决。
这不是血气之勇的意气之争,而是冷静思索后的委身。一八八O年法国医生拉伯兰(Alphonse Laveran)已经在疟疾病人身上发现疟疾原虫,这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可以寄生在人体的血液与肝脏中,但是拉伯兰不知道这种原虫怎么进入人体中的。罗斯本来以为蟑螂是传染的媒介,但在蟑螂体内找不到疟疾原虫,他又怀疑是蝙蝠或水中的贝类,结果也不是。
一八九四年,热带医学之父梅森(Patrick Manson)建议罗斯:『在蚊子身上寻找看看。』全世界的蚊子有两千五百种,光是印度就有三百种,要找到答案,就像大海捞针。
罗斯与妻子,到处巡逻疟疾疫区,抓蚊子来解剖,看它们胃中有没有疟疾原虫。在研究期间,他自己也染上疟疾,但是一复原后,马上又到处追查。有一些印度人主动来找他,希望供他做活体实验,故意被不同的蚊子咬,看哪一种会传染疟疾,罗斯拒绝这种不人道方式,他宁愿将蚊子一种一种地筛选。
实验很辛苦,罗斯写道:『天气非常闷热,我的汗水一滴滴地掉在显微镜上,竟然使显微镜上的螺丝钉很快地生锈。日以继夜地观察,使我的右眼肿起,但还是要再看下一只蚊子……』
一八九七年,他在『按蚊』的胃和唾液中发现的确有疟疾原虫。按蚊就成为后来著名的疟蚊。他激动地在实验本上写下:『今天,是上帝将他的怜恤,放在我的手中,何等奇妙,上帝是值得称颂的。即使死亡的气息在我周围,我仍禁不住感恩的眼泪,我看见他那隐藏的作为,那杀死百万人的祸首啊!我终于找到你狡猾的足迹,正如上帝所说:『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你得胜的凯歌终将沉寂,无数人终将获得拯救。』
罗斯证明按蚊就是传染疟疾的媒介后,立刻实施下列改善措施:积水滋生蚊虫地区进行排水、都市污水道加盖、清理家庭瓶罐中积水。此外,罗斯还发明『纱窗』,成为后来家家户户防蚊的必备。
同年,罗斯又发现霍乱传染病,是来自饮水中的霍乱弧菌。他提出『水要煮沸才饮用,就不会得霍乱』。但是罗斯提倡要装纱窗和喝煮沸的开水,却被很多人反对。他解开了传染病之谜,却断绝了印度灵异鬼怪崇拜者的巨大利润,煮沸水又与当地喝天然圣水、在圣河沐浴的习俗相抵触,而使很多人以宗教的原因反对他。
罗斯不为所动,一八九五年他发现黑热病的病原虫,是由身长不到0.3公分的白铃(sandfly)所传播的。一八九九年,他去世界各地旅行,倡导预防这些传染病的做法,并且使防止疟蚊与喝煮沸过的水成为普世的共识。一九三一年九月,他最忠实长期的战友妻子病故,给他沉重的打击。隔年,这位对人类贡献极大的科学家,静静走完他一生的道路,完成他作为上帝清道夫的荣耀呼召。
疟疾在古罗马,印度,中国都曾经杀死无数的人。公元前2-3世纪,古罗马就有疟疾的记载;据说19世纪末,每年死于疟疾的印度人总是高达100万以上。
在中国,史书记载.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唐天宝中李宓攻打南诏;元朝大德年出征滇南;还有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欢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可见疟疾的威力有多么大。
人们认为疟疾是“败坏了的水气”或者“易致病的有毒物质”造成的。 “疟疾”(Malaria)这个词据说就是出“坏”(mala)和“空气”(aria)两个字组成,就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曼森对于罗斯的帮助很大。
在与曼森见面之后,曼森让他看了根据查林·克洛斯医院一位疟疾病人的血液做的标本,并说,他相信一定是蚊子传播疟原虫,只是蚊子有许多种类,他不知道到底是由哪一种蚊子传播、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怎样的途径传播的。因此.他鼓励罗斯能在回到印度之后.去查明这些问题。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对于病患者深切的同情和基督治病救人的榜样激励他们忘我地投身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中。在罗斯的实验中,曼森的儿子,一位23岁的健壮的大学生感染了疟疾。为了认识和最终控制这种凶险的疾病,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们应当永远纪念他们。
六十八、朱尔·昂利·彭加勒
彭加勒,法国数学家。1854年4月29日生于南锡,1912年7月17日卒于巴黎。
彭加勒在读中学时,已显示出很高的数学才能。1873年10月以第一名考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1875年入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学习工程,后任工程师;1879年以数学论文获博士学位,旋即去卡昂大学理学院任讲师;1881年为巴黎大学教授,直到去世;他是全能的数学家,在算术、代数、几何和分析四个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第一流的,成功地解决了太阳、地球、月亮间相互运动的三体问题;他是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思想先驱;他研究科学哲学提出的“约定论”着重分析了人类理性认识的基本法则,日益受到当代科学家的重视。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34年里,发表论文500篇,著作30多部,获得法国、英国、俄国、瑞典、匈牙利等国家的奖赏,被聘为三十多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
彭加勒的研究涉及了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等许多领域。彭加勒对经典物理学有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对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有一定的贡献。他从1899年开始研究电子理论,最先认识到洛伦茨变换构成群。
彭加勒5岁之前患过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和白喉病,致使他的语言能力、动手写字绘画能力和视力发展缓慢,但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一生嗜好读书学习,大脑出奇地发达,尤其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超众。上课时看不清老师的板书,无法记笔记,他就全神贯注地听讲,用心记在脑子里。他思索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特别是数学问题,他可以在头脑里完成复杂的运算和推理。以致于后来,几万字的学术论文在脑子里完成以后,书写出来时能够不易一字。
彭加勒17岁时,参加巴黎高等工业学校的入学考试,主考老师专门为他设计了两道数学难题,他没有动笔,在脑袋里就轻松地完成了运算,当他报出答案时,使得主考老师目瞪口呆。尽管由于彭加勒的绘画能力很差,在几何作图题上得了零分,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了他。
在大学,彭加勒对数学更加痴迷,通过勤奋的思索钻研,使他在所有数学领域都独领风骚。25岁时,被法国科学院授予数学博士学位。不仅如此,他还在物理学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思想先驱,32岁时,任数学和物理教授。33岁时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以后,又相继被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
在他那个时代,科学主义,物质主义,理性主义,反基督教,反传统的倾向一度成为时髦,而彭加勒对此深感忧虑,并深恶痛绝,面对科学实用主义,他说:[面对理性主义神学,他说:[即使已经证实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够压垮我们,即使能够证明上帝是乐于助人的,我们应该对上帝感恩戴德,也不能证明我们必须服从上帝。有些人把作为所有自由中最珍贵的权利视为令人生厌的东西。可是,如果我们热爱上帝,一切证明将变得毫无必要,顺从也许是完全自然的;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是强有力的,而形而上学体系却不是这样。]
面对科学之上主义,他说:[我们必须担心的仅仅是那种不完备的科学、错误的科学,这种科学以其空洞的外观诱惑我们,煽动我们破坏那些不应该破坏的东西,当我们懂得更多时,才知道这些被破坏的东西以后仍需重建,可是此时已为时过晚。有些人迷恋一种观念,并非因为这种观念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它是新的,因为它是时髦的。这些人是可怕的破坏者,但是他们不是……我正想说,他们不是科学家.....]
六十九、海森堡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976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爱因斯坦和波尔之后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
对于海森堡来说,一个关于物质的最基本组份的理论应该基于对称性、简单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反映了他作为物理学家的深邃洞察力,也是他的世界观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对称性、简单性和完整性是概括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出发点,可以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延伸到人类意识、社会秩序、宗教行为和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
当科学主义者们宣称宗教是历史落后的产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会逐渐消亡时,海森堡却认为信仰是人类整个历史中都不能够缺少的精神养料,是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生活的目的所在。他说:“尽管我深信科学真理在它自身的领域内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决不能排斥宗教思想的内容,不能认为它只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人类意识的一个阶段而在将来我们就可以排除这部分内容。”
“如果没有榜样来指引道路,我们就失去了价值(伦理标准)的尺度,随之也就失去了我们的行动和忍受痛苦的意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否定和失望。所以宗教是伦理的基础,而伦理是生活的先决条件。”他这里所说的榜样和价值观指的就是作为基督徒经典的圣经所提供的榜样和价值观。
七十、黎曼 - 非欧几何创始人
1826年9月17日,黎曼生于德国北部汉诺威的布雷塞伦茨村,父亲是一个乡村的穷苦牧师。他六岁开始上学,14岁进入大学预科学习,19岁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以便将来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牧师。
由于从小酷爱数学,黎曼在学习哲学和神学的同时也听些数学课。当时的哥廷根大学是世界数学的中心之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高斯、韦伯、斯特尔都在校执教。黎曼被这里的数学教学和数学研究的气氛所感染,他的父亲也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他认为“科学的每一扇大门后面都站着上帝”,于是让他放弃神学,专攻数学。
黎曼是世界数学史上最具独创精神的数学家之一。黎曼的著作不多,但却异常深刻,极富于对概念的创造与想象。黎曼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数学的众多领域作了许多奠基性、创造性的工作,为世界数学建立了丰功伟绩。
他是复变函数论的奠基人,黎曼几何的创始人,组合拓扑的开拓者,并开创了用复数解析函数研究数论问题的先例,取得跨世纪的成果。
1859年,黎曼发表了《在给定大小之下的素数个数》的论文。这是一篇不到十页的内容极其深到的论文,他将素数的分布的问题归结为函数的问题,现在称为黎曼函数。黎曼证明了函数的一些重要性质,并简要地断言了其它的性质而未予证明。
在黎曼死后的一百多年中,世界上许多最优秀的数学家尽了最大的努力想证明他的这些断言,并在作出这些努力的过程中为分析创立了新的内容丰富的新分支。如今,除了他的一个断言外,其余都按黎曼所期望的那样得到了解决。
那个未解决的问题现称为“黎曼猜想”,即:在带形区域中的一切零点都位于去这条线上(希尔伯特23个问题中的第8个问题),这个问题迄今没有人证明。对于某些其它的域,布尔巴基学派的成员已证明相应的黎曼猜想。数论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这个猜想的解决。黎曼的这一工作既是对解析数论理论的贡献,也极大地丰富了复变函数论的内容。
黎曼不但对纯数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也十分关心物理及数学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他写了一些关于热、光、磁、气体理论、流体力学及声学方面的有关论文。他是对冲击波作数学处理的第一个人,他试图将引力与光统一起来,并研究人耳的数学结构。他将物理问题抽象出的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进行定论研究得到一系列丰硕成果。
黎曼在1857年的论文《对可用高斯级数表示的函数的理论的补充》,及同年写的一个没有发表而后收集在其全集中的一个片断中,他处理了超几何微分方程和讨论带代数系数的阶线性微分方程。这是关于微分方程奇点理论的重要文献。
19世纪后半期,许多数学家花了很多精力研究黎曼问题,然而都失败了,直到1905年希尔伯特和Kellogg借助当时已经发展了的积分方程理论,才第一次给出完全解。
黎曼在常微分方程理论中自守函数的研究上也有建树,在他的1858~1859年关于超几何级数的讲义和1867年发表的关于极小正曲面的一篇遗著中,他建立了为研究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而引进的自守函数理论,即现在通称的黎曼——许瓦兹定理。
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和应用上,黎曼在1858年~1859年论文中,创造性的提出解波动方程初值问题的新方法,简化了许多物理问题的难度;他还推广了格林定理;对关于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的狄里克莱原理作了杰出的工作,……
黎曼虽然在数学上作出了这么多的贡献,但他对于神学一直都存有一种不舍的情怀,希望有一天,在他对数学的兴趣减小后能够回到教会的讲台上做牧师。然而他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因为他长期清贫,营养不良,患了结核病,没有足够的条件治病,而他的父亲也只是一个贫穷的乡下牧师,不能给他以足够的经济帮助。
1862年他和一个朋友的妹妹伊丽莎·康希(Evise Koch)结婚,第二年有了女儿比萨,可就在这一年,他的病情却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以至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养病。他最后的日子是在骄利湖畔的塞拉斯卡的一栋别墅中度过的。传记作家是如此讲述着黎曼怎样离开人间的:“他的力气迅速衰退,他感到自己的终点近了。去世的前一天,他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工作,在环绕着他的灿烂的风景中,他的心灵充满了愉悦……他的生命缓缓地衰竭,没有斗争或死亡的痛苦,看起来他仿佛很有兴趣地注视着灵魂脱离躯体……”这是1866年7月20日,年仅39岁。
在他的朋友们为他竖立的墓碑上,铭文的最后一句是:“凡爱上帝者必诸事顺遂。” 。显然,这里的“诸事顺遂”不是说他生活无优,长命百岁,而是说他超乎寻常的成就来自上帝的祝福。
七十一、萨缪尔·摩尔斯
(1791年4月27日-1872年4月2日),美国发明家,摩尔斯电码的创立者。
摩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於一八四四年成功地藉有线电报传递了信息。人类首次用有线电报所传递的话是《圣经》中的一句经文,“谁不知道那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呢”(伯12:9)?
萨缪尔·摩尔斯生于麻省查尔斯镇,是美国地理学之父、兼基督教公理会牧师迦地大摩尔斯及Elizabeth Ann Breese Morse的长子。迦地大摩尔斯是一个加尔文主义的传道者,也是一个美国联邦党的拥护者。他不但保存了清教徒严格遵守安息日的传统,也相信强大的中央政府以英语建立的联盟。他相信联邦内的教育能够把加尔文主义的美德、道德及祷告灌输给他的儿子。
当到访麻省菲腊学院后,萨缪尔·摩尔斯便到耶鲁学院修读宗教哲学、数学及有关马匹的科学。当时他曾经出席本杰明·西利曼及Jeremiah Day有关电的课堂。他最后在1810年毕业。经过在欧洲的一段短暂艺术研究之旅后,萨缪尔·摩尔斯在返回时的船上,沉醉于一段关于电磁石的谈话之中。这正是他最初关于电报机的想法。五年之后,也就是1837年,他进入了实际验证阶段,用电线将信号传送了1700英尺远。到1844年,他成功地用摩尔斯电码;在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之间进行了信号发送。
萨缪尔·摩尔斯,这位颇有影响的美国画家兼出版商,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创造了通信交流的全新方式。
摩尔斯于1872年4月2日死在位于纽约市5 West 22nd Street的家里,享年80岁,后被安葬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Brooklyn, New York)的绿荫公墓(Green-Wood Cemetery)。
七十二、马可尼——发明无线电
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1874-1937),意大利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1874年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期间,他用电磁波进行约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获得成功。1909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逝世。
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信息传播的速度不知比以往快了多少倍。电报、电话的出现缩短了各大陆、各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感。但是,当初的电报、电话都是靠电流在导线内传输信号的,这使通信受到很大的局限。譬如,要通信首先要有线路,而架设线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高山、大河、海洋均给线路的建造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况且,极需要通信联络的海上船舶,以及后来发明的飞机,因它们都是会移动的交通工具,所以是无法用有线方式与地面人们联络。19世纪发明的无线电通讯技术,使通信摆脱了依赖导线的方式,是通信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1937年,马可尼与世长辞,在意大利罗马有近万人为他送葬,同时,英国所有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以及大不列颠广播协会的广播电台停止工作2分钟,向这位无线电领域的伟大人物致哀。马可尼以及其他为无线电通信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虽然离开了人间,可是他们发明的无线电通信留给了后人,并将造福于人类的子子孙孙。
马可尼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用靠祷告获得力量。他说:“在我一生所遭逢的这许多横逆中,上帝是我唯一的安慰。”
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1936年马可尼来中国访问,在参观辅仁大学时,第一件事就是进教堂祈祷,给人印象深刻。
当赞誉蜂拥而至的时候,他说“一切科学界人士都知道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神秘,惟有相信一位至上的神——这信仰叫我们不得不屈服——才给予我们勇气去果敢的研究人生的秘密”;“我发明无线电,不过是在神造的万物当中,稍微懂得一点道理。叫我造电,我就不能,问我电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七十三、范伯朗(又译“冯布劳恩”)
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他的父亲是德国农业大臣,对天文和火箭极有兴趣。
1925年,在德国一个叫维尔西茨的小镇上,有一位13岁的少年用6支特大的烟火绑在他的滑板车上,然后,他点燃了导火线。烟火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滑板车像发疯似地飞了出去,这位少年也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结果,巨大的爆炸声引来了警察,少年被带到了警察局,受到了一顿训斥。 这位少年就是后来著名的科学家冯·布劳恩。
他的父亲很生气,把他关在书房里。奥伯特著名的《通向航天之路》一书,就是这时被布劳恩看到的。后来,布劳恩在苏黎世高等技术学校读书时,参加了奥伯特创始的德国空间旅行学会,并很快成为董事会成员。1930年,布劳恩进入柏林大学,成为奥伯特的学生。1932年,布劳恩大学毕业,还获得了飞机驾驶执照。受聘为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布劳恩获得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布劳恩进入佩内明德大型火箭试验基地,并任技术部主任,领导火箭的研制。
二次大战后,布劳恩作为“头脑财富”来到美国。1956年,布劳恩任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先后研制成“红石”、“丘比特”、“潘兴式”导弹。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
1961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直接主持“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9年7月16日凌晨4时,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3天之后,7月20日晚10时56分,由“土星”5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登陆成功。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与阿姆斯特朗通话的控制中心官员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布劳恩一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1970年,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在两年任期内,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及今后10年的研究规划。晚年,他服务于提供卫星实际应用技术的费尔德柴尔德公司,任副总裁之职。1977年6月16日,布劳恩因患肠癌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医院与世长辞。
范伯朗不仅是位超级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更是有坚定信仰的基督徒,他深信神是万物的创造者,他说:“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已经全然确立了,我祈祷就感到重新得力”。
“宇宙间的法则准确得很,所以我们制造宇宙飞船飞往月球并不困难,我们还能计算出飞行时间,而且准确可达到小于一秒,这些法则必定是由造物主制造出来的。”
“有人极力告诉我们,说科学产生了更多有关创造的知识,想使我们不信有造物主也能生活了。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每得到一个新答案,就发现有更多的新问题,我们愈明了原子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的本质和无数银河系的大结构,我们就愈发现更多的理由惊奇神创造的奇妙。但我们对神的需要,并非只是基于敬畏。人需要信心,正如人需要食物、水和空气一般。有了世界上的一切科学,我们仍然需要信服神。”
范伯朗在美国费城的一次研究人类社会实质的讲演会上说:“宇宙万象之伟大,只能证实我们所信的造物主的存在”。“造物主所显示的荣耀,使我们感到还有无穷的奥妙,而其中所隐藏的真理,更需要科学一一去探究”。
七十四、法布尔
19世纪末,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捧出一部《昆虫记》,世界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没有哪个昆虫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文学修养,没有哪个文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做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法布尔1823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鲁那格山区的古老村落——撒·雷旺,他是个好奇心重,记忆力强的孩子,曾自我证实光是由眼睛看到的,并追查出树叶里的鸣虫是露螽。睡前最喜欢听祖母说故事,而寒冷的冬夜里则常抱着绵羊睡觉。
他6岁开始上学,对昆虫和草类产生兴趣,发现黑喉鸲的巢,取得巢中青蓝色的蛋,经神父劝说,把鸟蛋归还原处,为增加家庭收入,帮忙照看小鸭,负责赶到沼泽放养,因而发现沼泽中的生物和水晶,云母等矿石。
9岁时,进入王立学院,并担任望弥撤仪式助手。13岁进入埃斯基尔神学院。15岁以公费生第一名考进亚威农师范学校。18岁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卡尔班托拉小学的老师,因热心教学,深获好评。19岁上野外测量实习课时,由学生处得知涂壁花蜂。也由于这种蜂而开始阅读布兰歇、雷欧米尔等人著的《节肢动物志》,从此倾心“昆虫学”。
在法布尔看来,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在哪里?在圣经中,古代的以色列先知声称看到过上帝并听到过它的声音,但是,那些文字已经不能还原从前的一切。“现在,我们重新寻找上帝,它究竟在哪里?只有一种解释能让我们相信:它一定存在于自己的创造物中,在每一种物质和精神中隐藏着自己的面孔。”
“造物主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万物,它的每一件事物中都充满了寓意,而每一个寓意都指向自己”。这样,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研究和写作,就具有了比学术本身更为深广的意义和全体的价值。因为,他的童心和好奇心,他的无穷的追求,以及他的精细的观察和精彩绝伦的描绘,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为颜料,为那个无处不在的全能者画像。
“实际上,几乎每一个曾经有过乡村经历的孩子,都经过了和昆虫打交道的日子,它给我们带来新奇和欢乐,并常常充当我们的游戏中的某一个角色。那么,人们从昆虫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他们也许仅仅感受到自己处于至高者的支配位置上,可以主宰某一个昆虫的命运。也许惊叹于一种昆虫的生命设计的精巧,它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完全不同。它的奇特的外形,它的灵活或笨拙的动作,它的绿色或灰色的皮肤,以及它的身体上华丽的斑点,都使我们不停追问:它们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创造的?它们为什么拥有奇特的外表?它来到世间负有怎样的使命?就像我们一样,它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它必定是有用的,或许,它的用处既神秘又简单。”
法布尔是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以至于他终身都在用孩子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不仅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孩子,还因为他一直怀着一颗孩子的心。可以说,法布尔是童心的典范。为了观察虫子,法布尔可以伏在地上一连几个小时,其入迷的程度可见一斑。实际上,昆虫的世界并不是独立于我们的世界之外,而是多少年来我们遗忘了自己大地上的邻居。人的狂妄和自私,以及对自我世界的固执,尤其是获取功利的冲动已经折磨得人们寝食难安,很难将那些身边的小小事物纳入自己的视野。
人们通过阅读法布尔,知道了昆虫世界的一些秘密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理性活动的有限性。康德曾经说过:“天文学家们的观察和计算教会我们许多值得吃惊的东西,但是他们最重要的研究结果,大概是,他们暴露了我们所知之有限性:没有人类的这些知识理性便永远也不能够展现人的知识之有限性,而如果我们能够对此好好思考一下,便会在确定我们的理性活动的最终目的时发生极大变化。”法布尔正是为我们描画了我们知识空缺的一个摹本,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了多少万年的昆虫世界,我们竟然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一个虫子们的世界已经成为我们认识自我的镜子。
法布尔说:“科学也是这样,它所作的也是用提灯照亮;它一点儿一点儿察看小方砖,以此来探索由各种事物构成的永无穷尽的马赛克铺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够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这是法布尔的科学理想,也是他一直保持巨大耐心的理由之一。事实上,这也是他的人文理想,不断用昆虫世界透露出来的一点儿光亮,来照亮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的精神,以期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符合造物主的仁慈意图。
人们称赞法布尔的昆虫记是:
一个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
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这是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影响世界的经典著作
七十五、谷登堡
(JOHANN GUTEN-BERG,1400~1468)
德国的谷登堡家族传到1396年.只剩下一个女子.她让最小的儿子随自己的姓。就是这个不“正宗”的谷登堡(1396—1468),使一个普通的贵族姓氏彪炳千秋。
也许,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就有印刷术,然而中国的印刷术并没有取得技术上的实用价值,在西方传教士印出第一本中文圣经以前,中国并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活字印刷书籍。也许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有过类似于活字印刷的设想,比如印诫就可以算一种活字的原始雏形。但要让这种雏形能实实在在把书印出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几个技术问题必须同时解决,例如:用于铸模和造活字的强度合适的合金、精妙的冲压字模,以及油脂型印刷油墨及相应的印刷机器。而谷登堡都办到了。
谷登堡在家族败落以后,做过金属工匠和公务员,也曾经在修道院进行修道,在修道过程中,他和其他的修士们进行艰难的圣经抄写工作。当时一个修士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始方可抄完一本圣经,因此圣经的价值极其昂贵,普通民众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圣经,如果教皇或者某个主教在认识上发生偏差,其他的信徒也无法判定其对错。谷登堡认识到抄写工作的艰巨,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能读到圣经,他开始设法加快工作效率,让圣经更多更快地出现在世界上。
因此,谷登堡开始想一种"模拟书写"的方法,他熟知制造硬币的钢模、印制扑克牌的木刻版和铸造钟铃的字模方式来制成印刷版子,但很快他就察觉到每个字母必须要分开,且要可以移动,为要耐压则决不可用柔软的木材,而是坚硬的金属。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使用溶化的金属铸造个别的铅字,为此古登堡选用手写字体作为蓝本,为了要模拟手写格式,特别是缩写两个合并字母,这与个别字母间尚有许多需修改之处。更要叫一般人不易分辨手写书籍和铅字印刷品的差别,他特地选用"textura"字体 (哥德体的一种)作为范本,这种字体是修士们用于他们礼拜仪式的文件上,但个别字母的铸造并不容易,必须要同一高度,开始可能得到的印刷品质不均一。同时须为每个字母与每个符号制作一个钢模,压在软铜块上形成一个铜模,如此即可铸造大量的铅字。为此目的,谷登堡发明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中,只要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这种合金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
但仅是如此仍然不够,印墨也必须自行生产,纸张或羊皮纸必须要在手边。由于手抄纸的边缘相当粗糙,用破布制造的纸价格又相当昂贵,为要印30本上等皮纸圣经,谷登堡必须储藏近10,000张羊皮纸。然而这一切首要工作,仍是要制造一部印刷机,经过努力谷登堡发明了一部印刷机。
经过三年的辛劳工作,第一部用铅活字印成的《四十二行拉丁文圣经》(42-Line Latin Bible)最终在1455年印刷完成,约装订成200册,每册有1282页。这种用活字印刷的处女作品从一开始就是精品,如同全由修士们书写的哥德式圣经是一样的杰作,打开二本同一页用眼睛愉悦而过,呈现的每行词句与手写的同样美丽,如同一幅编织的锦画,甚至在阅读之前即能感受得到。
由于天主教一度禁止普通信徒阅读圣经,因此,印刷圣经的出现引起了教廷的恐惧,但圣经的魅力终于抵挡不住,印刷术的出现让更多的人直接接触到圣经,上帝的话语从教廷的专断中解放出来,圣经中上帝的真理才真正进入广大民众的心中,因此也大大地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印刷术最初是为圣经而设计的,但它对于人类的普通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没有印刷术的发明并付诸实用,人类今天的生活将难以想象。
七十六、莫里
(海洋学奠基人)
海洋学也许对多数人来说很陌生,但海洋学已经成了关乎人类当前生存质量和未来命运前景的重要的学科。全世界所有从事海洋学研究的人没有人不知道莫里这个名字,因为莫里就是海洋学最主要的奠基人。
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 1806-1873年)1806年1月14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这位种植园主的后代,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从小就争强好胜的莫里,因为他的一个哥哥成为了美国海军军官,为了与哥哥比高下,1824年刚刚达到入伍年龄的莫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美国海军学校的一员。从1825-1834年,莫里参加了3次远航,到达了南太平洋、欧洲并完成了全球航行。在这些航行实践中,莫里切身体会到了海洋洋流和风场对于航行的重要意义。
1939年,已经晋升为海军上尉的莫里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腿部致残。不适合于服役远航的莫里在1842年被任命为主管海图和仪器库的负责人。事实证明,这次任命是将一个最为适宜的人在最适宜的时候放在了最适宜的位置,一个伟大的海洋学,海道学和海洋气象学家应运而生。
莫里在大量船只报告档案中,开始研究和综合全球海洋洋流、风场和天气数据。为了收集更多的有效资料,他还通过向船长们分发专门定制的包括各种海洋气象要素观测格式的航海日志,试图将观测规范化。为了让更多的船只参与观测,他还坚持将绘制的包括各海区风场、洋流图的航海图免费提供给船长们,唯一的条件是和他们交换最新的航海日志。这样所有实施观测的船只能够从莫里手中优先获得最新的海图,而他们提供的资料,又成为莫里订正和补充海图的信息来源。莫里的海图很快闻名全球,与船长之间这一有效和在自愿基础上互利互惠的合作的方式也在无形中锻造了国际气象界公开交换环境资料的传统。
在他的建议下,建立了国际规范的船只观测记录的标准形式以及进行必要观测项目的指南。24行的观测记录的形式则较为全面,观测的要素包括:气压,湿球和干球温度,风速和风向。需要列出的信息有:云量,云状,云移动的方向,海表和海水温度。补充信息包括以下天气现象的描述:飓风,海上龙卷风和极光等。会上就观测量使用的单位和建议使用的仪器进行了艰苦的讨论,会议认为当时还无法统一计量单位,为气象资料的国际规范化和有效交换奠定了基础。
他还发现了海底水道,他极力提倡横渡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计划, 这是首个世界性的庞大通讯网络, 可说是资讯科技的新突破.
莫里是个虔诚的基督徒, 他欣然接受神在他生命里的权柄, 把伟大的成就都归荣耀于神. 他又承认神是创造主, 由于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圣经,而遭到一些人的攻击。
他极力为他的研究和在著作中引用圣经而辩护: “我曾经被从事科学的人们指责 … 因为我在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上引用圣经作证. 他们认为圣经没有科学效用, 因此在科学上全无权威可言. 请饶恕我说, 圣经是万事万物的权威 … 圣经是真确的, 科学也是. 仔细留意, 两者是可以互相印证的.”
七十七、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新西兰物理学家。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因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被称为核物理之父,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于在他的金箔实验中发现了卢瑟福散射现象。为纪念他,第104号元素被命名为“鑪”。
欧内斯特·卢瑟福祖籍苏格兰,祖辈皆务农,卢瑟福兄弟姐妹一共12人,他排行老四。他的童年是艰苦,12个兄弟姐妹的生计全靠父母的劳动。而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父亲的心灵手巧,母亲的乐观向上、勤劳、朴实,他们都不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有抱怨,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之间有一默契,无需特别提醒,他们都知道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就得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需要踏踏实实的做事。春天耕地、播种,秋天收割庄稼都是全家出动: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一些责任,卢瑟福通常都去干农场上的一些杂务像劈柴、帮忙挤牛奶以充当差使等。全家人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很少发生争吵,劳动成果作为作家收获的一部分,谁也不会据为已有。卢瑟福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养成了相互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后来卢瑟福成名之后,他的这种品质仍然保留着。他被科学界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人。
卢瑟福5岁时上了泉林村小学,他的母亲和外祖母都曾在此任教,后来由于家庭搬迁,他又转学到福克斯希尔村小学。 卢瑟福的父母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尽管家庭收入仅够糊口还是钱供他读书。为此一家人节衣缩食,在生活上非常刻苦,一直供他念完大学。许多年后,在一个很隆重的宴会上,卢瑟福十分感慨的说:“如果不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我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他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刚从新西兰到剑桥时,整日埋头苦读,被看作“光会挖土的野兔子”。在那里他暂短地保持了发现世界最长无线电波(2英里)的纪录,后来跟随发现电子的汤姆孙(J.J. Thomson)做研究。在研究物质放射性期间,他创造了术语:α(阿尔法)和β(贝塔)射线,又经测定发现β射线是速度快、穿透力强的电子。
在1898年,卢瑟福被指派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主任,在那里的工作使他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证明了放射性是原子的自然衰变。但他不是很高兴,因为他自认为是物理学家,而非化学家。他的一个名言是,“科学只有物理一个学科,其他不过相当于集邮活动而已”。
1909年卢瑟福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同他的学生 Marsden 用α粒子撞击一片薄金箔,他发现大部分的粒子都能通过金箔,只有极少数会跳回。他笑说这是海军用15吋巨炮射击一张纸,但炮弹却会被弹回而打到自己。最后他提出了一个类似于大阳系行星系统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空间大都是空的,电子像行星围绕原子核旋转,推翻了当时所使用的梅子布丁原子模型。1911年3月,卢瑟福在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的会议上宣布他的意外发现,同年5月,他将论文发表于“哲学杂志”。
1919年,汤姆孙在升任三一学院院长时,推荐卢瑟福回到剑桥大学出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在那里他培育出大批的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包括丹麦的波尔(N. H. D. Bohr)、德国的哈恩、新西兰的马斯顿、前苏联的卡皮察(P.L. Kapitsa)、澳大利亚的奥立芬特,以及英国的查德威克和考克饶夫(J. P.Cockcroft)等十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1937年卢瑟福逝世时,玻尔悲痛欲绝地说:“对我来说,他几乎是我的第二个父亲!”力了表达对恩师的怀念,玻尔把自己最小的儿子取名为厄内斯特·玻尔.而卡皮查的一段话更是为全世界科学界所熟知:“卢瑟福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导师.……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位伟人,而一位伟大的导师则必须是伟人.”
中国的科学界曾经对卢瑟福培养出那么一大批大科学家进行过这样那样的分析研究,但惟独没有提到过他的信仰对他的科学生涯的重要意义。卢瑟福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在实验室唱歌,而且几乎总是唱那一首歌,就是“前进,基督的战士”。
玻尔说卢瑟福早晨来时,若在走廊哼着“前进,基督的战士”,那说明实验室工作正常;若哼着挽歌,准是贵重仪器被损或遇到疑难。多数时间他在唱“前进,基督的战士”,说明实验室的工作大作数时间是正常的。
他说“认为学者比其他人更多的知道存在,所以就不信上帝,这种看法实在是凡夫俗子的错误之见。恰恰相反,我们的工作使我们更接近上帝,我们的工作只会加深我们的敬畏之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基督徒。比如中国就绝大部分不是,但这个所谓的科学家群体素质怎么样,其科研成果有多大的可信性实在不敢让人乐观。
西方也有很多科学家不是基督徒,特别是19世纪以后,科学研究彻底职业化了,所谓科学家多半就是靠这个工作吃饭而已。
但真正的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们来说,科学研究主要并不是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用来了解上帝创造的世界的一种方法。他们中间大部分是基督徒,极少不是基督徒的也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且同意基督教的世界观是科学发生发展的动因。
最典型的是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一个主导原子分裂和发展核能的物理学家,他算不上是基督徒。但在他看来:「初期科学家分享了基督教的观点,认为宇宙中有一位理性的神,祂创造了一个理性的宇宙。因此人类可以透过祂的理性,发现宇宙的形式。」
1962 年十月,奥本海默应「接触」(Encounter)杂志之邀写了一篇思考缜密的文章,叫「论科学和文化」(On Science and Culture)。他在其中指出:「如同所有严肃的科学家都会同意地」,科学革命肇始于中古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为什么?有一大部份原因和基督教良善的观念有关。有关科学革命的起源,他说:科学取材自一个中国文明不存在的东西,一个印度文明和希腊罗马帝国所欠缺的东西。科学需要的是一个进步的观念,它不能被希腊人所谓更好的了解所局限。科学取材自一个与人类景况相关的进步观念。而著名的基督教二元论--信心和行为--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个观念。这是一个改善人类景况、谦逊和意义的企图。对于此二者,以及人类的进步,所有的人都责无旁贷。我认为约在十三世纪十五世纪时期,因为人们重新发掘古代科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使得上述这个人类景况的基本观念--补足其它宗教的世界观--开始增强以至于开花结果。这就是科学纪元的开始。
七十八、徐光启
(16-17世纪中国明朝科学家、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有一门叫 “几何学”,却不一定知道“几何”这名称的由来。那么,是谁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用它来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呢?就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是上海人,上海有个区叫徐家汇,是他及其后裔世居之地,就是为表示对他的纪念。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爱国的政治家。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业和天文学最为突出。他不同于当时其他儒家学者,不仅精通文史典籍,而且较早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地理、水利),成为博学多才的学者,1604年中进士后任职于北京翰林院,他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又吸取并介绍了西方的科技,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对农业进行长期研究,写出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巨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祯历书》,并译著很多书籍,其中以《几何原理》最为著名。
1589年,徐光启27岁时,因乡试失败,感到羞愧交加。当时他到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境内)在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那里第一次见到十字架,并第一次听到耶稣的名字,耶稣为世人的罪流尽了圣洁的鲜血,献出了生命。这使在极度痛苦中的徐光启,得到极大的启发,敢于正视现实生活,克服消极愁怨思想。耶稣福音的种子,开始播种在他的心田里。
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遇见利玛窦,一见如故,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福音种子,像感受到阳光雨露,饱含生机。1603年,他回到南京,会晤葡萄牙传教士罗如望,懂得了更多的圣经道理,作出信仰耶稣的决定,当年受洗,取名保罗,他在当时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这样做需要极大的勇气。后来三年他与利玛窦在北京一起工作。他劝说父亲信耶稣,他父亲终于在临终前一年半接受耶稣。他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得力合作者和支持者,在17世纪初期,他为天主教教义和欧洲来华传教士的工作作过有力的辩护。在明朝,天主教传教士最希望有徐光启这样的人成为信徒,他们重视与中国学者的交往,深知要有这些学者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把福音传给中国民众。他还请传教士郭居静到家乡上海传福音,很快就有几百人信耶稣,成为上海历史上第一批信徒,他还在上海住所附近建了一座教堂。
1616年,南京发生教难,给传教士捏造罪名,进行陷害。徐光启予以批驳,并以生命作保而化解,他说:“西洋传教士是正人君子,没有违反国法,实皆圣贤之徒,其德甚正,其守甚严,其学甚博,其识甚精,其心甚真,其见甚定,在彼国中亦皆千人之英,万人之杰。”
徐光启在朝廷里的职位逐步提升。由于他在天文学方面造诣很高,正确推算出1629年的日蚀,因此朝廷委派他用自西方传教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修正明朝的历法。他于1630年出任礼部尚书,1633年去世。他在生前还帮助传教士翻译过属灵书籍和科技书籍。他与李之藻、杨庭筠被早期天主教会誉称为“圣教三柱石”。
徐光启不仅挚爱祖国,而且深知神的恩惠。他热心传福音,这是因为他真正接受耶稣作救主,他曾因感受到耶稣爱他,并为他的罪上十字架而流泪满脸。他把传福音作为爱人如己的表现和内容,在家乡传福音,在朝廷传福音,在士大夫中传福音,在普通老百姓中传福音,向家人传福音,向亲朋好友传福音,无论亲疏尊卑,他都一视同仁,时刻不忘传福音是信徒的本分,他曾劝一位大臣和两位士大夫信了耶稣。他在中国传福音事业中,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是传福音的好榜样。他说:“若国人果能畏天事天,则三代(指夏、商、周)何不可还?”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如果中国人都能敬畏神,侍奉神,那么三代的社会情况就可重现。”他深知学习西方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基督信仰。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 神所赐的。
——以弗所书 2:8
七十九、康普顿
(1892-1962)
是美国的物理学家,由于发现X-射线照到物体上,x-射线的波长变长;并同时发出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而荣获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曾因发现爱克斯光与电子冲激如何改变波长,而于一九二七年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所谓的「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就是以这位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可见他在科学界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他曾着《科学的人文意义》一书,内中表明他对神的信仰。他说: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生活的享受,而不追求生命的目的和生活的素质,就有愧于创造人类的神。人类惟有与神建立了关系,才能得着生活的永恒价值。
康普顿又说:宇宙之间有「意匠」、有「设计」的说法,虽然被一些不信神的科学家反对,但到现在为止,科学并未将这理论驳倒,反而人类对宇宙明白得愈多,就愈少有可能认为宇宙仅是偶然性的「巧合」。
康普顿反驳一些人认为「有神的说法不过是假定而已,没有经过实验证明的假定,是不应当相信接受的。」他说:「实在说来,科学所有的一切假定、原理、定律,大部分都是未经过证实的。科学方法之所以为科学方法,就是使用未经证实的假定作研究工作,这叫做『工作的假定』。」他举「能量不灭定律」为例,虽然截至目前为止,已经通过了好多的考验,但仍有些尚在未知之数,因此有可能在未来需加以修正,可是物理学家并没有因此就拒绝接受这个定律,由此我们看出科学家对于「能量不灭定律」,是抱着一种「信心」来接受的。康氏说:「同样的,我们虽然无法证实神的存在,但对于一位有理性、有智力的神存着信心,是彻底合乎科学的。我们信有神,就能对宇宙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就笃信神的人来说,这种信仰给予他们在情绪上所需要的支持。」
八十、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
(一九九七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1948-)因为运用激光冷却及捕捉原子的方法所做出的贡献,获得一九九七年诺贝尔物理奖。在宣布他获奖以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神给了我们一个难以置信的迷人世界来居住其中,并且探索其奥秘。”
菲利普斯出生于美国的宾西法尼亚,一个基督教新旧教合壁的家庭。母亲来自意大利,是天主教女青年会的成员;父亲来自威尔士,是卫理公会的成员。两人都从一个教会大学毕业。但上学时并不认识,后来在一个教授的介绍下,两人相遇,一见倾心,陷入热恋并结婚。
菲利普斯的成长被家人和朋友的爱所包围,家庭,教会和学校提供他丰富的身体和精神成长所需的一切。菲利普斯是第二个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父母认为两个孩子已经足够了,不想再要孩子,但菲利普斯和姐姐都认为家里还应该再多一个弟弟或妹妹,于是他们祷告,祷告是他们每日生活的一部分。结果,他们成功了,后来,父母真的给他们生了一个弟弟,这带给全家以激动和祝福。
他们在饭桌上经常讨论各种政治,历史,社会和时事话题。讨论中,孩子们的发言被认真听取和得到尊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们学会了尊重不同的种族,观念,以及关心那些不如他们那么幸运的人。从这样的家庭生活中,他们得到了一套价值观,这是由一个成熟的信仰支持的价值观。
菲利普斯在上高中的时候认识了同校女生简,两个后来成为夫妻,并双双加入卫理公会,参加他们的敬拜活动。并在教堂带领查经聚会。他们的女儿凯瑟林出生后,家庭经济上发生困难,他们都要寻找新的工作以适应家庭增加的开支,他们要在工作,家庭和教会事工方面找到平衡,而他们作到了。菲利普斯回忆说,是坚定的信仰和年轻人的活力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
菲利普斯从小喜欢物理学,而他的双亲在这方面不能给予他具体的知识,但用行动帮助他,鼓励他的所有好奇心。所以,菲利普斯回忆说,父母给予他的是对科学的激情。
2009年,他和其他一些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信仰、哲学与科学”国际会议,这个会议被中国媒体低调处理。但网上还是能查到一些报道。晚上回来我将再发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有关文章。虽然其中对科学家们关于信仰和科学的严肃讨论轻描淡写,但还是能从中窥得端倪。
诺奖得主菲利普斯:科学不是观察世界唯一一扇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过六旬的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教授相信很多事情,比如上帝真的可以回应凡人的祈祷,比如飞速运动的原子可以放慢速度,但有一件事情是这位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不相信的——科学无所不能。“有些人宣布只有科学结论是有价值的,我完全反对。”他说。“信仰、哲学与科学”国际会议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连续三天举办演说,面向公众开放,演讲人均是国外著名学者。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菲利普斯是其中之一。
菲利普斯就职于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机构粒子物理学分会,是超低温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也是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兼职教授。1997年因为他对利用激光俘获和降温粒子的技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演讲中,菲利普斯引用了同行弗里曼·戴森教授的一句话:“宗教和科学是两扇窗,我们看到相同的事情,但是看到不同的景色。”
他解释说,我们从很多窗户观察生活和世界,文学、音乐、哲学、艺术、政治,都是观察世界的窗户,科学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扇。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菲利普斯指出,欧洲曾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今天的西方人越来越怀疑这一点。而中国人现今对科学的相信,可能反映出了西方经历过的那个发展阶段。他说,很多西方人开始相信,科学是导致我们今天面对的很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人们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我想,因为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由科学孕育的技术所导致的。科学发现原理,而技术则应用这些原理,制造出很多日用品。一些负面产物如温室气体、气候变化等,有人说这是科学造成的。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对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后果。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些后果,科学是答案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答案。”
菲利普斯相信直觉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一种为原子减速的方法,利用激光对粒子进行控制使得原子钟更加精确。这一研究,使得科学界对于光物质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研究进展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他反对别人将他的发现放在“伟大的新发现”这个行列之中:“我只是走进实验室,努力工作,幸运地有了发现。最早有很多想法,我们最后选择了一个听起来最好玩的。我们说,‘这听起来很好玩,我们做这个吧’。结果还很不错,成了最好的道路。你说,这是直觉的作用吗?有点。”
因此,他非常同意有的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研究方法中既包括可重复性的观测实验、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直觉,也就是想像力。
至于科学对自己的影响,他概括为:“科学教我敬畏世界,并能欣赏自然之美。但是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由此,他特别强调科学实验中证据的作用:“科学家在研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质疑,对任何结论不质疑是不对的。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不管他有多权威,我还是会去验证,包括自然规律,也包括宇宙万物。”
八十一、伏特
我们都知道,一些重要物理量的单位都是以物理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力学的单位是牛顿;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容的单位是法拉(法拉第),这些科学家我们前边都介绍过了,但漏了电压的单位和他的主人——伏特。
伏特 (Alessandro Volta,1745~1827) 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这个家庭有担任圣职的传统。他的父亲有三位在教堂中担任圣职的兄弟。伏特弟兄姐妹九人中也有五人在教会中服侍。他的一个哥哥加托尼是大教堂的副主教,对他影响最大。伏特本人是耶酥会的成员。伏特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他能够找到的许多书,加托尼鼓励他,送给他一些仪器,并在家里让出了一间房子来支持他的研究。
伏特自1765年开始从事静电实验研究,1769年发表静电学著作《论电的吸引》。1775年发明树脂起电盘,1781年发明灵敏的麦秸验电器。1782年建立了导体电容C、电荷Q及其电势V之间的关系式。
伏特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伏打电堆。当他得悉伽伐尼“动物电”的实验消息后,于1791年着手研究这一现象。经过大量实验,他否定了“动物电”学说,提出了电的“接触”学说,指出伽伐尼电产生于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伏打序列”。他称金属为第一类导体,湿物体为第二类导体,如果回路中同时存在两类导体,就能够产生电流。1800年初,他发现了能够十分明显地增强该效应的方法,从而发明了“伏特电堆”。
1800年3月20日他宣布了这项发明,引起极大轰动。这是第一个可以产生稳定、持续电流的装置,为电学研究开创了新局面。1801年拿破仑一世召他到巴黎表演电堆实验,授予他金质奖章和伯爵称号;180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士。
他的其他研究成果还有:1776年发现甲烷,测定了空气的膨胀系数。为了纪念他在电学上的贡献,根据他的姓氏把电动势、电势差、电压的单位命名为伏特(volt)。
伏特一直保持坚定的信仰,曾经有一个无神论者患了重病,当地的神父去为他祷告,但这个无神论者说,我不相信那种迷信的东西,那是给无知的妇孺信的。神父说:不然,很多大科学家也信。那人不相信,神父就举例说伏特也信,因为当时伏特的声望非常高。那人还是不相信。于是,神父把这件事告诉伏特,伏特当即写信给这个人表明自己的信仰。并声明说:“我现在在一切人面前宣布:我认为只有天主教是真的,我不断感谢造物主给我这样的信心。我曾仔细研究过天主教的基础,看过赞成和反对的书籍,权衡过承认与否认的理由,从此我们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明,使任何有头脑的人不能不承认天主教;不能不真正热爱天主教。”(见《神职界之友》421页)
意大利是天主教范围。这里,他的宣告是面对无神论者的,因此他说的天主教不是指的作为一个基督教派别的天主教,而是指基督教信仰本身。
八十二、莱德伯格
(195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莱德伯格(Lederberg,Joshua,1925~2008 ),美国遗传学家。细菌遗传学的创始人之一,因有关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方面的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5月23日生于美国蒙特克莱市。194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以后曾在医学院学习,不久转入耶鲁大学,于1947年获博士学位。1947年起任威斯康星大学教授、遗传学系主任。1959年起任斯坦福医学院教授兼遗传学系主任。1962年任肯尼迪分子医学实验室主任。
他在耶鲁大学期间,发现细菌的遗传重组。1946年,他和E.L.塔特姆发现遗传重组的普遍性。继细菌遗传重组的发现,他和他的学生、同事又在细菌遗传学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贡献。1952年发现细菌的F因子。1952年发现沙门氏菌中的普遍性转导,1953年发现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λ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1956年发现λ噬菌体能进行局限性转导。他们的研究工作还包括应用细菌的有性生殖和转导进行细菌的免疫学和代谢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还证实了一个动物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为免疫学中的克隆选择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莱德伯格等人关于细菌的接合实验和转导实验,使人们大大地开阔了眼界。细菌有自己的遗传体系,细菌有性别,细菌之间可以进行杂交,通过杂交实现遗传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细菌的遗传基因还可以通过性因子、通过噬菌体进行转移。所有这些,不但使人们明确地认识到微生物和高等动植物在遗传规律上的一致性,认识到运用细菌接合中断杂交和转导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绘制细菌遗传学图以及进行基因的精细结构分析,而且还给予人们一种暗示:可以人为地把某些遗传基因嵌入细菌或其他生物的染色体以改变生物某些固有特性,这也正是若干年后DNA重组技术或基因工程的先导。
他的研究工作开创了细菌遗传学,并对于其他一些领域带来重要的影响。他还利用人口调查数据研究人类生物学;应用计算机和数学方法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和分类;参与了地球外生命的讨论。1958年他和G.W.比德尔和E.L.塔特姆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九九六年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莱德博格预言未来将会出现许多传染病的大反扑,并提醒说,“人类面对微生物世界的力量必须谦虚,要对抗全球性传染病,不但是要靠药物,更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必须合作。”他特别提出,像是一九一八年那样造成全球两千万人死亡的肺炎,很有可能再度大流行,而且因全球旅行活动的频繁程度,散布范围与速度将会非常快。这类疾病再出现时,很可能出现变异,超乎现有研究的理解,让现行的疫苗无法发挥作用。七年后,莱德博格的预言不幸而言中,全球发生了SARS大流行。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有关SARS的准确预言。
面对一些人以科学否定信仰甚嚣尘上的言论,他有一段斩钉截铁的回答:Nothing so far disproves the divine. What is incontrovertible is that a religious impulse guides our motive in sustaining scientific inquiry. Beyond that it is all speculation. (quoted as saying in Science, vol. 277, p.890, Aug.15 1997)
迄今没有任何事否认上帝。无可争议的是,宗教热诚引导我们去有心持续探索科学。除此之外,尽属推测。在他的科学贡献和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外,也许我们还要记住他对我们的关照提醒:营造与病菌共存的健康身体。
八十三、威廉·亨利·布拉格
(1915年诺贝尔奖得主)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英国物理学家,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40年出任皇家学会会长。由于在使用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与儿子W.L.布拉格分享了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父子两代同获一个诺贝尔奖,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那年,小布拉格才24岁。
说到布拉格父子对科学的贡献,不能不提的是X射线衍射技术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所谓“X射线衍射技术”,是通过晶体的X射线衍射花样,与晶体原子排布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互为傅立叶变换,见本系列之三十三),来精确测定原子在晶体中的空间位置。20世纪50年代初,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正是在该技术的帮助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迄今为止,该技术仍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主要手段。
也许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亨利·布拉格是一位人到中年才开始研究活动的科学家,早年他在澳大利亚的一所无名大学里,“作为一名认真尽职的教师生活到42岁”,而在返回英国的“短短几年后就成为一位科学界发言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回答是令人回味的:“答案也许就在那长期而幸福的流浪生活中。”所谓的“长期而幸福的流浪生活”指的是他年轻时曾经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除了做大学教授外,还兼做圣约翰教堂的执事,并且获得了讲道的许可。
“也许在澳洲度过的繁忙、幸福的20年岁月,就像沙漠中的岁月对于一位先知一样有价值,给了他进行从容准备的时间。”“他有时间发现那些指引他生活的原则,整理他的思想”,一旦“有了清晰的原则,他的生活就像他的手抄本一样深思熟虑,几乎没有删改地一气呵成”!而这些原则,就是他对于信仰的思考。
布拉格的女儿写到有关她父亲的宗教信仰[source: Gwendolen M. Caroe, William Henry Bragg (1862 - 1942): Man and Scientis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ages 161-163]:威廉·亨利·布拉格是贵格派基督徒,坚持实践的宗教观,他的信仰就是“把自己的一生都都押在坚信耶酥基督是正确的,并通过终生博爱实验去检验它。”(Religious faith to WH Bragg was the willingness to stake his all on the hypothesis that Christ was right, and test it by a lifetime's experiment in charity.)
他的谦卑和博爱尤其表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每当孩子们就重要的问题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会显得非常不安,“在椅子上挪来挪去,同情地嘟哝些什么,然后从椅子上站起来,试图改变谈话,直到最后感到精疲力竭”。他会说“让我想想”,然后过一两天,发一封经过详细说明的建议信,其中“精心考虑了对立的观点”;有时甚至为了表明他的中立性,提出一些离奇的建议,试图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而“不受他的观点的束缚”。然而,只有一点上他坚持自己的权威性,就是让孩子们每天读圣经,这是强制性的(Bible reading was obligatory.)
老布拉格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让科学更有益于社会”是其贯穿一生的行动主题。而这一些都与他的基督教信仰有关。他曾经说,如果说我有自己的风格,那风格来自我自幼读圣经所得到的培养。
关于宗教信仰和科学的关系,他这样说:“若说科学和信仰是对立的,那么那种对立就象拇指和食指的对立一样,在对立的两者之间,可以把握一切”(Religion and science are opposed...but only in the same sense as that in which my thumb and forefinger are opposed - and between the two, one can grasp everything."
八十四、J. J. 汤姆逊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J. J. 汤姆逊因在气体放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883年,汤姆逊写了一篇与原子核有关的涡旋环理论的获奖论文,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他称x射线使气体导电的现象为“电离”,并通过电离现象的研究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很小的带电粒子。1897年,汤姆逊仔细地测量了这些阴极射线的磁偏转以及单位电荷传输的加热效应,分别给出了上述带电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e/m和电荷与动能之比e/mv2,从而定出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e/m和速度v。他发现这种粒子的荷质比约为法拉第发现的最轻原子的荷质比的2000倍,从而首先提供了电子存在的直接证据。随后,他又在卡文迪什实验室进行的电磁场偏转实验和威尔逊云室的径迹观察中最终确认了电子,从而确定所有物质至少都包含电子这种共同的成分。
另外,汤姆逊在研究了原子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后,结合巴克拉的结果,证明了原子中的电子数目约为原子质量数的一半,指出了原子序数的重要性。他还在一篇关于能量转换的论文中指出,能量必须同时具有质量和动量,从而部分地预见到运动的带电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 E=mc2。
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是物质结构最小单元”的观念,揭示了电的本质。同时,电子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它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因此发现电子的汤姆逊被后人誉为“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科学家”。汤姆逊把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研究中心,数百名优秀的科学家在此受过训练,其中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在这8位获奖者中,有7位曾在他的亲自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汤姆逊是虔诚的基督徒,属于英国圣公会。他的同事欧文.理查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28 )回忆说:汤姆逊作为教授,必参加每周日晚上大学里的宗教活动,而在周日上午,他作为教会长老为教会服务。同事看到他每日都必下跪祈祷,并且每天晚上都研读圣经直到退休,同事称赞他,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基督徒。(原文:With respect to his private devotional life, JJ would invariably practice kneeling for daily prayer, and read his Bible before retiring each night. He truly was a practicing Christian!)
J.J奥汤姆森在著名科学期刊自然 ( 1909年8月26日) 上这样说 “当我们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峰后,可以看到在我们面前充满了趣味和美丽,但我们没有看到目标,没有看到地平线。因为远处还有更高的山峰,登上去,我们将有更开阔的视野。科学的每一个进步都使我们更加感叹'上帝的工作何等伟大' 。 “ (Thomson 1909, Nature , vol. 81, p. 257).(原文:"As we conquer peak after peak we see in front of us regions full of interest and beauty, but we do not see our goal, we do not see the horizon; in the distance tower still higher peaks, which will yield to those who ascend them still wider prospects, and deepen the feeling, the truth of which is emphasized by every advance in science, that 'Great are the Works of the Lord'." 。
J. J. 汤姆逊的儿子,G.P.汤姆逊也是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过不是与父亲同时获奖而是在父亲获奖之后的31年,也就是1937年获奖。他父亲证明了光是粒子,而他证明了光是波,而现在科学界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光具有波粒二相性。
八十五、罗伯特.贾斯特罗
罗伯特.贾斯特罗1925----美国航天计划的开拓者,第一任探月计划的负责人,主持了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年,博士贾斯特罗为美国政府设立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专门从事天文学和行星科方面的研究。并在该研究所担任负责人20年直到1981年由美国航天局退休。
为了表彰他在美国航天局的出色表现,他获得了美国宇航局杰出科学成就奖,美国政府的出色服务奖和其他若干著名的奖项。
他不但是一个出色的天文学家,也是一个优秀的航天科普教育家,他曾经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广播电视公司的一百多个节目中担任有关节目的主持人,介绍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还写过一本著名的科学读物,叫做“上帝与天文学家”,受到广泛的欢迎,被称为科学版的“创世记”。其中有一段非常震撼的话广为人知-----------------
对一个终生信靠理性力量的科学家来说,这个故事象恶梦一般完结。他业已攀沿无知之山;他即将征服最高山峰;当他翻越最后一块山石,却遇见一帮神学家已经在那里坐候数世纪了。(原文:For the scientist who has lived by his faith in the power of reason, the story ends like a bad dream. He has scaled the mountains of ignorance; he is about to conquer the highest peak; as he pulls himself over the final rock, he is greeted by a band of theologians who have been sitting there for centuries. )
八十六、戴维
(Humphry Davy)【1778-1829】
化学课本的第一页,通常是原子周期表,而表中的钙、镁、钠、钾、氟、氯、碘、汞、硼、矽、铝、锗、锆、锶、钡,这些元素都是由戴维所发现。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奠定了日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的基础。
别以为这样的超级科学家就是从小待在书房里书虫。他的父亲教育孩子有特殊的方法,不是带着孩子在森林里散步,就是在野溪边钓鱼;或者一下子学雕刻要作艺术家,一下子想开农场种些奇花异草。因此戴维从小跟父亲一样宝里宝气,上课时间爱幻想,下课就跟老爸去溪边钓鱼,在学校的成绩差得不得了,老师也拿他没办法。戴维十六岁时,父亲生病死亡。死前父亲交待他好好照顾妈妈和弟妹们,好好读一点书,还是不要忘了有空去钓钓鱼。因为家庭贫穷,父亲一过世,他就到镇上药剂师的铺子当学徒。这个工作可以说是他化学的启蒙,他到图书馆中借回一堆又一堆有关化学的书;同时因着父亲的死,使他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此时有个年轻人格列哥里.瓦特(Gregory Watt)因着养病而租屋在戴维家里,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就是发明蒸汽机的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两个年轻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戴维从瓦特那里读了许多著名基督徒大师的作品,如13世纪修道士培根的光学论、17世纪物理学家开普勒与波义耳、牛顿等。他发现这些科学家都提到宇宙看似复杂,但却由单纯的原则所组成;每个原则彼此和谐,被后必有个智慧的设计者─就是神。多年来支持这些大师在科学上努力的动力就是对神的感恩。
戴维开始读起圣经,一天,当他在海边读经之后,回来告诉瓦特,他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他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多年后有学生问他:「怎么会有神呢?我看不到神啊!」戴维回答他说:「你能看到『思想』吗?不能吧!但是看不到的思想,却影响看得到的每件事。」
1798年,牛津大学成立气体实验室,戴维在友人的推荐下进入实验室工作,他努力工作弥补经验不足。在实验室中他发现「笑气」亚氧化氮,进而升任英国皇家学院的化学教授,开始研究物质组成的基本粒子─元素。他因着发现新金属与元素,成为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刻。当他在各大学讲课时,经常是右手提着化学仪器箱,左手提支钓鱼台竿,对他而言,工作与休闲,正如信仰与科学一样分不开;他甚至出了一本《钓鱼与哲学》。在他离世以前,曾站在英国皇家科学院的讲台上,对着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年轻科学家说:「智慧是什么?智慧不是根据你知道了多少学问,而是根据你所相信的信仰;智慧不是根据你能不能做到什么来判断,而是回到更基本的,你的人生到底要什么来判断。」
八十七、弗朗西斯·柯林斯
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是人类基因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今年7月9日又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为下一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主任。这位骑摩托、弹吉他的基督徒科学家从来不避讳公开谈论自己的福音派信仰甚至著书为上帝辩护。
柯林斯博士在医学和科学方面传奇式成就广为人知。将近二十年前,柯林斯博士领导了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研究项目,任务是绘制出了人类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柯林斯说:“人类基因项目是1990年开始的,目的是要读出DNA所包含的所有密码。DNA包含了很多信息,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书上的一个一个的字母。不过,DNA的语言其实很简单,它只有四个字母,它们可以缩写成A,C,G,和T。现在我们写出了人类遗传基因的序列说明书,这样我们就有了分析它们运作的武器,也可以研究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序列出了错误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人类基因项目于2003年结束,自那以后,医学研究人员就集中精力希望能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找到实际应用的地方,特别是希望找出许多疾病的基因基础,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方式。
柯林斯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母都是属于圣公会。父亲是耶鲁大学的英语博士,二战后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但他觉得在公司上班不是他要走的路,便辞了职,于1946年搬到香楠道河谷的一个95英亩的农庄,和妻子(一个剧作家和制片人)开始以种田为生。这个试验只持续了一年,然后老柯林斯便在玛丽·波德文学院找到一分教戏剧的工作。柯林斯的母亲则坚持自己的试验,她不让孩子们上学,而是自己亲自教育他们直到上中学。照她4个孩子后来所取得的成就看,她的家庭教育相当成功。
但柯林斯却没有接受父母的信仰,27岁以前一直是一个无神论者。当柯林斯成为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时,他开始从一个不同的、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去看待生与死。“25岁的时候,当我坐在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床边时,我发现自己束手无策。所有那些关于生与死的想法都不再只是假设,而变成了现实。有些病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那是他们生命中坚实的基石。我情不自禁地被他们所感动。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们的信仰让他们心情舒畅和平静。这是我做不到的。”有一次,一个濒临死亡的老年妇女跟他谈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然后她转过头来看着柯林斯说:医生,你怎么一句话都没说,你的信仰是什么?”柯林斯博士说,他当时真的是跑出了病人的房间,在以后的好些日子里不停地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在朋友的推荐下,柯林斯读了一本叫做[反朴归真]的书。“就是那个名叫路易斯的天才作家,为我展示了一些纯理性的观点,让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信仰上帝比信仰无神论有更多的理由。我感到震惊,因原为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柯林斯博士在27岁时经过了内心的挣扎后受洗归入基督。他这样说“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同时接受基因科学和上帝,还有耶稣,我的脑子会不会爆炸?这两者会相容吗?我内心深处有很多的挣扎。不过最后,我心里平静了,因为我觉得这两者确实是可以相容的。”
2006年,柯林斯出版了《上帝的语言》(Language of God,)一书,讲述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生物学家的信主见证。他在书中鼓励被科学与宗教的问题所困惑的基督徒:“不要怕,还有大量关于上帝的秘密。许多考量过科学与属灵证据的人依然明察上帝创造与引导的手在运作。至于我,在关乎生命本质的发现里没有丝毫的失望与幻灭!相反,生命原来是如此的美仑美奂!DNA数码雅致得令人心旷神怡!生物的组成部分是何等的美感悦目,真是一种高贵的艺术享受,举凡翻译核酸成为蛋白质的核糖体,毛毛虫到花蝴蝶的蜕变,吸引配偶的孔雀开屏!。。。对信仰上帝的人,现在有理由不是更少、乃是更多地叹为观止。”
柯林斯指出,因为上帝是超自然的,因此在自然世界中,不会有确定的、科学的证据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但他认为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可用理智的方式证明,就像路易斯在“返璞归真”一书中所做。从可能性到相信,柯林斯说,“对我,对任何人,将都是信心的一步。你不能一直推论到相信,你能推论到相信的门槛,但是你还需要跨过去一步。”
为什么一个科学家要跨进一个用逻辑推理无法证明存在的世界?有没有关于超自然世界存在的证据呢?柯林斯说,“可能我们最熟悉的证据就是我们自己内在的辨别善恶的良心。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我们虽然行不出来、做不到,但我们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呢?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说真有一位慈爱的创造者,他愿意与我们建立关系,这不正是我们所寻找的证据吗?”
上帝的介入使人想到祷告的问题。一个相信圣经的医生会与他的病人一同祷告吗?
“我会,”柯林斯说,“祷告是与上帝交流的一种方式,”柯林斯说,“我们并没有其它更多的渠道。祷告像个谜一样,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很奇怪。对我来讲,祷告是我向上帝倾诉自己的心愿的时刻,也盼望上帝在我祷告时指引我当走的路。有时我得到上帝的带领,有时也得不到。但是这是需要花时间操练的;你不会上了一小时的课,便从一个怀疑论者或不信神的人变成一个跪下向上帝祷告的人。你必须经过几个阶段:首先,你要认识无神论是不合逻辑的,并且认识到你需要思考这个问。”
无神论到底是怎样不合逻辑的? “最不合逻辑、最不理性的就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排除上帝的存在。”他说。“假如说我们所知的有关宇宙的所有知识都在这个圆圈中,”柯林斯边说边站起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一个人所有的知识有多少呢?即便是最自信的科学家也会说,‘我知道这么多。’”柯林斯在大圆圈内划了一个极小的圆,“假如需要认识上帝存在的知识不在你自己的小圈子中呢?无神论者却坚持说‘即使我的知识的小圈子这么小,它还是足够排除上帝的存在。’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几年前,柯林斯在他家附近,帮忙创建了一个超宗派的小教会。他参与教会事奉,与自己教会的会友交流信仰。在家中,他和妻子玛丽琳以及两个女儿分享自己的信仰。他认为信仰在他的婚姻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他的事业提供了一种稳固的信仰角度。
“你不知道信仰是何等重要!试想如果真的有上帝,如果基督真的曾经来到这个地球上,并且又在十字架被钉死,他舍己成了我们通向上帝的桥梁,这岂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件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死后的来生全都基于这个历史事件上,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这个结论,但又羞于承认它,那岂不是在理性上的自杀吗?”
八十八、威廉克理
没有学位却把圣经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没有学位,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钱财和当权的朋友。出身贫苦的鞋匠学徒,竟把圣经翻译成二十多种语文,可以同威克里夫,马丁路德,廷岱勒并列;如果不是因为他属于非国教信徒,他可能跻身威斯敏司大教堂中。他也成为近代宣道的先锋。他的名言:“望神行大事,为神作大事“,扩大了基督徒的远象。这是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
克理并将部分圣经译成其他二十九种语文及方言,又编订六种不同语文的文法及字典。加上与马士曼合译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种圣经译本。他们也把印度文学中的名著史诗,译为英文介绍给西方。
1834年六月九日,威廉克理服事了远方的人四十二年后,在印度塞兰坡逝世。
他的宣教行动,激励后来宣教差会相继建立。因为他编写了孟加拉国文字典及文法书,被尊为“孟加拉国文之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于1913年,成为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亚洲人;他的得奖作品是诗祭(Gitanjali),是用孟加拉国文写成,并自己译为英文。
这位印度的使徒威廉克理,为了遵行主的“大使命”,作近代宣教的先锋,把一生奉献给遥远神秘的印度次大陆。环境是那么困难,成就是那么大,更有长远的影响,唤醒了教会,注意从事宣教运动,所结累代的果子,无法数计。在他长卧之处的墓碑上,却写着:
贫穷,可怜,无助的小虫,
我落在主慈爱的臂抱中。
八十九、缺
九十、L.肖洛
(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国物理学家A.L.肖洛(Arthur.L.Schawlow1921-1999),1921年5月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信仰基督教新教,卫理公会成员。
1958年,肖洛和汤斯共同发表论文,论述了微波放大器的设想。第一台激光器诞生后,肖洛致力于激光光谱学的研究,1978年他发明了偏振光谱法,并用以测量氢光谱,测得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常数——里德堡常数,这些科学发现为发展高分辨率激光光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此,他和布洛姆伯根一起分享了198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看来科学只能解释怎样,信仰才能让人知道为什么。他说:“宗教建立于信心。在我看来,当我们面对生命和宇宙的奇迹时,人们必须问为什么,而不仅仅是如何。能够回答为什么的唯一可能的答案是宗教。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基督教新教,我从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这个信仰,并已经受住了一辈子的考验。”(原文:"Religion is founded on faith. It seems to me that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 marvels of life and the universe, one must ask why and not just how. The only possible answers are religious. For me that means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to which I was introduced as a child and which has withstood the tests of a lifetime.")
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上帝:“但是,宗教架构是科学的大背景。诗篇19章中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因此科研是一个虔诚的行动,通过它可以揭示更多上帝创造的奇迹。”(原文:"But the context of religion is a great background for doing science. In the words of Psalm 19 , 'The heavens declare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firmament shouted his handiwork. Thus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worshipful act, in that it reveals more of the wonders of God's creation."
“拥有有圣经,尤其是新约,是我们的幸运。它让我们知道了上帝那么多地介入了人间事物。”(原文:"We are fortunate to have the Bible, especially the New Testament, which tells us so much about God in widely accessible human terms." ”
“世界是如此美妙,我无法想象它一次偶然的机会而产生出来的。” (原文:"The world is so wonderful that I can\'t imagine it just having come by pure chance.")
“你不能指望一个农民和一个哲学家地上帝有相同的认识。而我认为上帝足以大到覆盖所有这一切认识,科学家也是这样---他们也有各自对于上帝的认识” (原文:"You can't expect a peasant and a philosopher to have the same picture of God. I think God is big enough to cover them all, even for science writers--they can have their picture of God.")
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密立根的信仰语录:
To me it is unthinkable that a real atheist could be a scientist."
“对我来说,很难想象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能成为一个科学家。”
"I have never known a thinking man who did not believe in God."
“我从不认识一个有思想的人却不相信上帝。”
九十一、薛定谔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又译薛丁格,原名埃尔温·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施罗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维也纳埃德伯格(Wien Erdberg),卒于维也纳。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和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量子物理学之父。
他的父亲鲁道夫·施罗丁格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她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高等技术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薛定谔因患肺结核在1961年1月4日病逝于维也纳,死后如愿被埋在了阿尔卑包赫村,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谔方程。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1926年提出的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程的提出只是稍晚于沃纳·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学说,此方程至今仍被认为是绝对的标准,它使用了物理学上所通用的语言即微分方程。这使薛定谔一举成名,他还在同年证明了自己的波动力学是与海森堡和玻恩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1944年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此书中提出了负熵(Negentropie)的概念。他自己发展了分子生物学,想通过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中的课题。他还发表了许多的科普论文,它们至今仍然是进入到广义相对论和统计力学的世界的最好向导。
还有一个著名的是薛定谔的猫,在这个试验中他把量子力学中的反直观的效果转嫁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来,并想以此来表达他对想要用一般的统计学说来解释量子物理的拒绝。
此外薛定谔还发表了50余本著作涉及到不同的题目,还进行了统一的语义场论的努力。
薛定谔非常明白科学的有限性,他说:“我非常吃惊于我们周围现实世界中科学图片的内容非常匮乏。科学提供大量的事实资料,把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放在一个庞大一致的次序中,但在那些真正接近我们心灵的,最重要的事情上它却保持可怕的沉默。关于红和蓝,苦和甜,身体的痛苦和喜悦,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字;科学对于美与丑,善与恶,上帝与永恒没有任何了解。科学有时假装能回答这些领域的问题,但答案往往是非常的愚蠢以致我们谁也不把它们当真。"(薛定谔自然与希腊人剑桥大学出版社,1954年,93)。(原文: I am very astonished that the scientific picture of the real world around me is very deficient. It gives a lot of factual information, puts all our experience in a magnificently consistent order, but it is ghastly silent about all and sundry that is really near to our heart, that really matters to us. It cannot tell us a word about red and blue, bitter and sweet, physical pain and physical delight; it knows nothing of beautiful and ugly, good or bad, God and eternity.Science sometimes pretends to answer questions in these domains, but the answers are very often so silly that we are not inclined to take them seriously.”) (Schrödinger 1954, 93).
九十二、亚历克西.卡雷尔
(19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
亚历克西.卡雷尔于1873年6月28日出生于法国里昂。
亚历克西斯少年时在家里接受母亲的教育,后来在里昂的圣约瑟夫学院上大学。
在1914至1919年战争中,卡雷尔在法国军队医疗团工作,此间,他帮助制定了著名的卡雷尔-戴金战伤处理法,这种方法后来被广泛使用。
卡雷尔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外科和组织及全器官移植。早在1902年他就发明了端对端血管吻合术,1910年他证实了血管可冷藏长期保存,然后再应用于移植手术。 1908年,他设计了全器官移植,1935年,他与第一个跨越大西洋的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合作,设计了一个离体器官的无菌供氧机,他对发炎伤口的处理也有创造性的贡献。后来卡雷尔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心脏外科手术,并且在组织培养基上培养出了肉瘤细胞。
卡雷尔因为医学方面的大量成就被美国,西班牙,俄罗斯,瑞典,荷兰,比利时,法国,梵蒂冈,德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学术团体的荣誉成员成员,并被贝尔法斯特,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及其他很多教会和国家荣誉。
191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44年11月5日死与巴黎。
他还是一个喜欢祈祷的基督徒.他相信上帝可以通过祈祷介入个人的生活。他说: “我们被无所不在全能的上帝所爱。上帝可以介入我们的祈祷。我们必须爱他超过所有的被造物。我们自己也必须彼此相爱。(原文: “We are loved by an immaterial and all-powerful Being. This Being is accessible to our prayers. We must love Him above all creatures. And we ourselves must also love one another.”
“基督教给予人类极高的道德标准。它给人们一个可供崇拜的上帝,因为这个上帝是我们可以触及并且应当去爱的。"(原文:Christianity offers men the very highest of moralities.. It presents to them a God who can be adored because He is within our reach and Whom we ought to love.”) (Carrel 1952, Chap. 9, Part 4).
"我愿意把我的一切交托在上帝手中。"(原文: “I want to be like smoke in the wind at God\'s disposal.”) (Carrel, as cited in Newton 1989).
九十三、安芬森
(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Christian Boehmer Anfinsen)1916年生于美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62年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研究员。1982年被聘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学教授。因证实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是由其一级结构所决定的而获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
安劳森博士在获诺贝尔奖以后,拒绝出任研究院的高层管理职务,仍然像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一样,手持干燥器在走廊上来回奔走。他为人和蔼、诙谐,常请给手下讲讲获诺贝尔奖的体验。
安芬森博士在哈佛大学任助教期间,曾到卡罗琳斯克研究所医学院留学一年。归国后,他考虑到在大学任职,许多时间要用于写讲义、做研究指导,所以毅然转到国家卫生研究院,这样,他就可以潜心从事研究了。
在该研究院,他提出了蛋白质的立体结构是由氨基酸的序列顺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自动决定的学说。他还通过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学说,即人为使其变性的酶,一旦除去变性因素,可以自然恢复其原有的立体结构,其性能也将随之得到恢复。1972年,他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他为人谦逊,但在反对无神论的问题上他毫不含糊。有一次他接受一次采访:“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达尔文,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对于神的概念非常重视。你怎么看待神或上帝的存在呢?”
安芬森回答:“我认为只有白痴可以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们必须承认,存在一个有着无限的远见和知识的能力或力量,首先启动了整个宇宙的运行。”(原文:I think only an idiot can be an atheist We must admit that there exists an incomprehensible power or force with limitless foresight and knowledge that started the whole universe going in the first place.” )(Anfinsen, as cited in Margenau and Varghese, Cosmos, Bios, Theos , 1997, 139).
这和牛顿的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观点不谋而合。
九十四、理查德·斯莫利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斯莫利( R.E.Smalley ) 1943~2005 被称为"纳米技术之父"的斯莫利出生于美国俄爱俄州。生前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莱斯大学的一名化学教授,他和其他科学家共同发现了碳60分子,也称为"巴基球"。有关碳60的伟大发现奠定了斯莫利在纳米技术领域内的先驱地位,同时也为他赢得了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
碳纳米管是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斯莫利的主要研究方向。钢铁应该是强度很高了,然而理论预测的纳米碳管强度大约为钢的100倍,而密度只有钢的1/6,并具有很好柔韧性,这不能不叫人为之惊叹!纳米碳管特殊的电学性质以及其微小尺寸,可作为量子导线和可构成晶体管,因此特别适合用于制备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碳管还可用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探针,不仅可延长探针的使用寿命,而且可极大地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特别是扩展了原子力显微镜等探针型显微镜在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观察和表征中的应用。另外,纳米碳管在航空,航天,航海以及人类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所以斯莫利对纳米碳管方面的研究成就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美国国会批准并创建了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所。此外斯莫利还创造了美国纳米科学与技术(CNST)水稻中心。
他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他提出下一个50年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10大问题是:
2 Water 水
3 Food 食物
4 Environment 环境
5 Poverty 贫困
6 Terrorism war 恐怖主义与战争
7 Disease 疾病
8 Education 教育
9 Democracy 民主
10 Population 人口
信仰方面,理查德.斯莫利一度是一个怀疑论者,但他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看到神,因而后来回到基督教信仰之中。2005年他在给母校“杰出校友奖”回复信中谈到:“最近我重新回到教会参加定期活动,我更深地理解了为什么基督教在基督死而复活2000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在数亿人的生活中如此富有活力和影响力。(原文:"Recently I have gone back to church regularly with a new focus to understand as best I can what it is that makes Christianity so vital and powerful in the lives of billions of people today, even though almost 200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of Christ. Although I suspect I will never fully understand, I now think the answer is very simple: it's true.)
虽然我可能我永远不会完全理解,但现在我认为答案很简单:这是真的。那就是上帝确实在大约137亿年前创造了宇宙,并且必然从那时起一直与他的创造物发生联系。这个宇宙一定有一个只有上帝才能完全知道的目的,而当代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这个宇宙是精心调整过以适应人类居住。(原文: God did create the universe about 13.7 billion years ago, and of necessity has involved Himself with His creation ever since. The purpose of this universe is something that only God knows for sure, but it is increasingly clear to modern science that the universe was exquisitely fine-tuned to enable human life.)
九十五、德里克·巴顿
(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爵士,FRS(Sir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年9月8日-1998年3月16日),英国化学家,196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二十世纪有机化学巨匠。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
巴顿出生于英国一个木匠家庭,祖上三代是木匠,到他是第四代。巴顿中学毕业后还的确从事了一年木匠生涯。当时他父亲亡故,家里正指着他继承祖业。一年后巴顿就厌烦了木工活,于是就考大学学化学去了。
巴顿的学术生涯基本特点就是“漂”,流离颠沛。在帝国大学坐稳位子之前就先后在很多小学校呆过。他还一度在一个私人企业做过技术人员。这些看似琐碎的经历其实真正地丰富和拓宽了巴顿的学识。
巴顿的学术贡献是里程碑式的。概况来说有两方面:一个是构象分析;一个是自由基化学。巴顿是构象分析的主要奠基人。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而且他的理论从建立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内没什么大的更动,一直是指导有机合成的重要理论。巴顿还是现代自由基化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在巴顿之前,自由基化学反应因缺乏约束条件被普遍认为无合成价值。在巴顿之后,这个观点被彻底推翻。在现代有机合成中自由基化学在很多场合发挥了其他化学技术难以替代的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避免了酸碱的反应氛围,使得对酸碱敏感的糖化学合成研究得到了巨大的进展。事实上巴顿也是现代糖化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信仰方面,巴顿是改革宗基督徒,他一直很自然地认为科学和宗教都是认识上帝的途径。科学的每一个发现都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他说:“上帝就是真理本身。科学与宗教之间没有矛盾。他们在寻求同一个真理,科学显示上帝确实存在。(原文: “God is Truth. There is no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Both are seeking the same truth. Science shows that God exists.”) (Barton, as cited in Margenau and Varghese 1997, 144).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如此美妙以至由此建立起来的科学真理可以被认为是上帝存在具体化的另外一个证明。上帝通过允许人们建立科学真理去彰显他自己。” (原文:“The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of science are so wonderful that the truth that they establish can surely be accepted a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God. God shows himself by allowing man to establish truth.”) (Barton, as cited in Margenau and Varghese 1997, 145).
九十六、约瑟夫·默里
(1990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
美国外科医生,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1919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米尔福,祖父母从意大利移居美国,父亲是名律师,母亲是位教师。默里在米尔福读高中,毕业后进入圣十字学院,1940年就读哈佛医学院,1943年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44年加入美国陆军,在宾州总医院开始整形外科生涯。1951年参加设在犹太州医院的器官移植研究小组,1954年到美国波士顿技术协会,关于头及颈部癌症重建手术研究。60年代中期开发颅面重建新技术,1972—1985年担任儿童医院首席整形外科医生,直到1986年退休。默里还担任过美国整形外科院院长,美国整形外科协会董事会主席。
在陆军部队,总有许多烧伤患者,需要皮肤移植。布朗上校与默里常常讨论重度烧伤皮肤移植的皮肤捐赠问题。1937年布朗曾实验过一双孪生兄弟皮肤移植的永久存活,推动了器官移植的研究。1954年12月在波士顿布里格姆医院,默里第一次成功地移植了肾脏,是在两个孪生兄弟之间移植的,直到1962年接受者死于冠状动脉疾病。并且,经多年的努力,首先使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进行免疫排斥机制的研究。他在组织器官移植和抗免疫排斥反应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获得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信仰方面。约瑟夫.默里一直是一个天主教徒。1996年他接受一家杂志采访。问:你认为教会对科学不友好吗?
约瑟夫.默里教授回答说:“作为一个从天主教背景成长起来的科学家,我看不出来这一点。它们一个是启示性真理,另一个是科学性真理。如果你真的相信创造是美好的,那么信仰就不会对学习科学有什么损害。我们对创造的表现方式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多感知上帝的荣耀。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来不觉得宗教和科学之间有什么冲突。”(原文:Growing up as a Catholic and a scientist - I don\'t see it.One truth is revealed truth, the other is scientific truth. If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creation is good, there can be no harm in studying science. The more we learn about creation - the way it emerged - it just adds to the glory of God. Personally, I've never seen a conflict.” (Murray, as cited in Meyer 1996).
“我们只是使用上帝给我们的工具做工。没有理由认为科学和宗教必须以敌对关系进行运作。宗教与科学都来自同一来源,既真理之源泉-造物主。“原文:“We're just working with the tools God gave us. ...There's no reason that science and religion have to operate in an adversarial relationship. ... Both come from the same source, the only source of truth - the Creator.” )(Murray, as cited in Meyer 1996. In an interview for the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December 1-7, 1996),
九十七、保罗·班德
(世界最著名的麻风病专家)
保罗·班德(Paul Brand)出生于一九一四年印度南部的偏远山区,父母是英国人,在印度宣教。九岁被送返英国伦敦接受教育,接下来五、六年的时间不曾看到父母。
他十五岁那年他父亲在回国之前突然死于黑水热。由于当时信件走得很慢,他接到父亲死讯以后还陆陆续续接到父亲的亲笔信,直到收到最后一封父亲在去世前几星期,用海邮寄给他的一封信。
在信中,他的父亲在描绘家园群山之后,下结论:“上帝的意思是要我们以他的世界为乐。我们不需要学习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才能欣赏自然界缤纷的生命形态。只要观察、记住、比较,并且常要因他把你放置在这宇宙中可爱的一角──地球上,以感恩、敬拜的心仰望他。”他铭记父亲的建言,一生在印度的山居生活中、在研究人体中,逐渐认识自然界隐藏着上帝的踪迹,在上帝的创造中找到上帝是良善美好的。
又过了一年,母亲回国述职。他惊讶看到母亲不再是记忆中修长、美丽、朝气蓬勃、笑声连连的女子,而是看起来像是八十岁、灰发夹杂伛偻的老妇。在看到母亲的那一刹那,他几乎无法开口叫妈妈。在坐火车回伦敦的路上,她一再重复叨念父亲死亡事件的始末,并且一再反复说自己要再回去,继续事奉。无法想象,这样一个身体衰弱,精神受到沉重打击的妇人怎能独居在印度山区呢?然而,她恢复得很快,一年后不顾家人乞求,执意回到印度的事奉岗位。
其间,母亲一再提及期望他将来就读医学,因为宣教事工实在需要这样的人才。但他不肯,总是打断母亲的话。他在童年常看父亲医治当地居民身上各样脓肿和疾病,就拿寄生的龙线虫(guinea worms)来说,龙线虫一般宽度约铅笔心,但长度可达一码,在人体皮下寄生,有时可以看见它们在皮下穿梭,附近的村民一生至少会有一次以上被寄生。他的父母花很多心血医治这些病人,他常在父母身边做小帮手,有回还看到一个女人身上的龙线虫尾巴居然露在眼角上。还有一次,他偷偷看到父亲医治麻风病人,那些人粗短、没有趾头的脚,很可怕。事后,父母烧掉碰触这些病人的手套等物件,这根本不合父母平日行事的原则。不但如此,事后父母不准他去那些人待过的地方。他所看到的一切使他对人的血与脓肿怀着既恐怖又令人嫌恶的感觉。他当然不肯接受母亲的建议。他定意不惜任何代价要避免走上医学的这条路。
班德自小就想当宣教士,父母给他一个印象,就是帮助印度人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也是个人应寻求的最高目的。他原先计划要像父亲一样以建筑这一行来宣教,因为看到父亲盖过学校、医院、住宅,了解这些技术在印度宣教很有用。于是,他坚拒一位叔父愿意出钱支持班德学医的好意。他跑去学木工、建筑学、盖屋顶、砌砖、配管系统、电学、石工。他坚持理想,五年不改其志。他最末接的一份工程是帮忙监工盖福特汽车公司的办公室,这显然已经超过他宣教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他急于回印度宣教,但是差会要他先到李文斯敦学院(Livingstone)医务班上课,学习热带疾病与卫生的基本知识。他的班上共有三十五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生,都献身准备进入宣教工场。在这段时间,他被指派到当地医院在病房包扎伤口,一面学习诊断及治疗的基本原则。他没想到自己居然很喜欢医务的工作,对血不再觉得恐怖,也看到医疗的价值,并且开始怀疑自己不学医是否是错误的决定。
然而等医疗课程一结束时,他就把这些念头抛置脑后,急切地跑去见父母所属差会的主任柯林(J. B. Collin),很自得地告诉柯林自己的意愿。柯林在仔细盘问他的动机与预备之后,很有礼貌地回绝他的申请。柯林劝他再多多预备自己,若还有感动再申请。他当时很气馁,觉得上帝的旨意是那么的清楚,这位大人怎么会横加阻挠呢?
他接着报名参加为期两年的海外宣教训练班(Missionary Training Colony),这是所圣经学校,并且教导怎样在偏远地区生存,他学会了补鞋、剪自己的头发、缝衣服、靠当地土产维生,也参加了医务班。然而,他觉得有一股很强的吸引力,引他进入医学界,有逃也逃不掉的感觉。到后来,这种感觉强烈到使他不顾他人异样的眼光,吞下自己的骄傲,退出宣教班,接受叔父的资助,一九三七年进入伦敦的大学 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 医学院就读。
虽然起步得晚,但他念得还不错,也顺利完成了医学训练。并且,在这段读医的期间,他遇见自己未来的伴侣玛瑰·贝瑞(Margaret Barry),是他的同学。一九四三年,他们一毕业就立即结婚。在受了两种行业的训练之后,他又向差会毛遂自荐,居然又被打回票!这回的干扰是来自大英中央医学战争委员会。他们不批准他到尼泊尔边境差会的某医院工作的申请,而命令他参加伦敦炸伤清理服务队。
两次大好计划被干预,使他如坠入五里雾中,苦思自己是否会错了上帝对自己一生的心意。他被迫只有忍耐等候,在这段等候的时期,他一面在外科方面再进修,得到更高的资格──成为皇家外科学院的会员(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后来还是印度的柯克兰(Dr. Bob Cochrane)医师说服中央医学战争委员会,派他到印度维罗市(Vellore)新成立的基督徒医学院及附设医院(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服务。于是,他与妻子踏着他父母的脚踪,双双前往印度,在那里教导外科手术。纵然多年来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做宣教士,但他只签了一年的合约,因为还不能肯定自己的方向。
在摸索中,他是怎么得知上帝的旨意,全力走上研究麻风病的这条路?他曾用神经的功能类比得知上帝的引领方式,“每一条神经原都有通路,可以直接进入大脑。虽然这条路并不显眼,却是存在的。它那种神经键的连结可以带出强烈的、改变生命的一刻。这种经验发生在我到印度工作的第一年?┅
一到印度,他全力教学、动手术,每天都忙着医院的工作。由于自己所工作的医院不收麻风病人,所以从来没有以医生的身分与麻风患者接触。
有一次,他前去拜访柯克兰大夫,是有名的皮肤专家,在青果埔的一所麻风病院工作。柯大夫带他在医院转一圈,沿路向病人点头打招呼,这些病人都蹲坐着,有的脚上扎满绷带,走路十分艰难,他看见这些病人的手是扭曲、粗糙、流脓的残肢,有的像钳子一样硬,有的没有指头,甚至连整只手掌都不见了。
最后,他再也忍不住,问柯大夫,“多年来,你一直是麻风病专家。你一定有办法医治这些手的!”柯大夫很生气地回答:“这到底是谁的错?我是皮肤科专家,只能维修皮肤,但你是骨科专家,整型外科手术专家!”接着,柯大夫又以较平静、感伤的声音告诉他,世界上得麻风病的患者有一千五百万人之多,但还没有一位整型外科医师肯下工夫研究这些畸形的手。
柯大夫的话沉入他的内心深处。受麻风病菌侵袭的人数比因小儿麻痹的人数,或因车祸肢体受损的人数要多得多,为何没有一位整型外科医生肯帮助他们?柯大夫解释,这是因为麻风病总是笼罩一层黑巫术的气氛,多数医师都不愿意接触麻风病患。
他注意到一个年轻的病人,试着脱鞋,但残废的手不肯合作。他走过去问那个病人是否愿意让他看看手,而后请那病人握自己的手。不料,此人力量奇大,像铁爪一样。他痛声失叫,要他放手。他愤怒地看着那个病人,但从病人温柔的笑容,他看出病人并不知情。当时,他极兴奋,好像整个宇宙绕着自己转,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方向。他对这件事的回顾是:“一九四七年发生的这件事改变了我的生命,那件小事使我确定了自己的呼召,就好像我体内的细胞知道自己该发挥的功能一样。那幕情景的每个细节──地板上站着的人、树的阴影、与我握手的病人那张困惑的脸──一直牢记在我的心里。那一刻是属于我的,我感受到上帝圣灵的呼召,我就是为青果埔那一刻而造的;我也知道回到我的工作基地后,我的人生将指向另一个新方向。从那一刻起到如今,我都不曾再怀疑过。”
自此班德奉献一生,为麻风病人工作,成为世界级著名手部外科和麻疯病专家。在研究麻风病的同时,他的妻子继续进修眼科,同时也帮助麻风病人脱离盲眼之苦。他是否会觉得自己过去在建筑工程花下的时间与精力太浪费?
几十年后,他在《神的形象》(In His Image)一书中,提到他为过去在建筑工程所下的工夫,深深感谢上帝,因为他几乎没有一天不运用当初所学去修理复健器具,或制作一双更好的鞋子,或是把工程上的机械原理应用到外科手术上,或是架设一部应力试验机。他在印度成立“新生命中心”木工厂,场内的工人都是印度人,他们的手都是经过复健的,工厂的工具是改装过,为的是要保护他们。
除此之外,可别小看制作一双好鞋的重要性。麻风病患需要一双好鞋可以平均分配全身对脚部的压力,保护他们的脚不受伤溃烂、继续恶化。曾经有至少三年的时间,他与一位志愿患者撒丹试过石膏模型、木屐、蜡模、氯化聚乙烯化合物等材质,寻找合适的鞋子,日子在高度希望与极度失望中渡过。曾有段时间,他很想放弃,因为不忍心看到撒丹为此的牺牲,不能与家人团聚。虽然多数人(包括那些有经验的医师)不看好他们的尝试但他们遇挫不馁,终于一起走过来这段漫漫长路。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慢慢摸索出一些绝窍,能在皮肤尚未破,就发现内部受伤的地方,得以及早治疗或修正鞋型。这是很大的突破,加速了寻找最合适鞋子的过程。最后,终于成功了。
这份发明不但是患者的福音,更是划时代的观念,推翻世人(包括医学界)对麻风病的古老偏见──麻风病会腐蚀肉体,证明了麻风病所引起的畸形,是可以防治的。
他在书中说,“神给予我这个荣幸,能够在好几个方面服事这些病人;作大夫医治他们的病,动外科手术修补他们的手,作木匠领班帮助他们学会谋生技能。只有上帝曲折的引导,才使我能同时在这些方面协助他们。无论其中某个时候──例如早到印度几年,或是没去学几年的建筑业──很容易就偏了那么一点点,不会像今天那么有用。事后回顾,我真感到上帝的奇妙,他对我早有计划,并在我一生,事无巨细,都为我有所安排。”不但如此,他也感谢英国官方迫使他专攻外科。
他也进一步解释上帝不要我们明白每次改道的原因,也不要我们因为一些明显的阻碍而沮丧:“他要我们接受他所赐的环境,即使是我们弄不清楚或看似矛盾的环境之下,仍肯信靠顺服他。那些不在我控制之下的事,诸如战争、官府不准,虽阻挡了我的路,却也是一种引导。因而在面对新环境,需要新的判断力与新作法时,使我能转向圣灵求助。”
班德一生的事业集中于被造世界中最令人大惑不解的一个课题──痛苦的存在。在先进国家生活的我们,比起落后国家或开发中国家所遭受的痛苦少得多,但一般而言,我们都很害怕痛苦。以身体疼痛为例,我们哪儿一痛,就赶紧找止痛药,并且预计一服立即见效。我们的灵性也是如此,不少人追求短暂的快乐,“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有些人陷于酒精、赌博,甚至忙碌中,不愿碰触痛苦。然而,天地间似乎有个律,愈怕痛苦,痛苦愈追赶着你。
在过去,大家视麻风病是肉体腐坏所致,然而班德研究发现,麻风病是因麻风杆菌只攻击神经末梢细胞所引起。麻风病患破损的颜面、失明、缺手指、脚趾、四肢,都是因为没有痛觉而造成的副作用。这些失去痛觉的病人脚踩到钉子或鞋带绑太紧,毫无知觉,压力导致溃疡,继而感染,或是他们的手摸滚烫的东西,根本没感觉,于是烫伤感染等,他们没有痛觉信号提醒他们保护自己。
班德坚持痛苦有重大的价值,他注意到病人所抱怨的病症其实是身体自行治疗的徵兆,像起水泡、肿胀、打喷嚏、咳嗽,尤其是痛楚,都是转向健康的反应。在一切我们所视为敌人的反应中,都可以找到感恩的理由。虽然他深知疼痛话设计的美妙与睿智,但是他也不讳言当自己看见病人在痛苦中死去,看见受重伤家属的哀伤,看到疼痛的残忍一面,也常常与痛者身感同受。
他的思绪常绕在痛的谜题上。他在《神的形象》一书最末一章“神之痛”分享了上帝对人类受苦问题的看法。他的分享使我意识到人之所以遭遇痛楚时心慌意乱,其实是因为在痛楚时,眼前只有自己的痛,诚如杨腓力(Philip Yancey)所说面对痛苦时的患者心态,却不明白那位亲临世界、受过痛苦、懂得痛苦的神正垂听我们的呼痛声,他温柔的大手正等着握住我们(只要我们肯放心把自己的手交给他),与我们一起走在黑暗痛苦的深渊中。
班德以感激与信任回应痛苦的矛盾,正是基督徒亟需的心态:面对所见值得欣赏的事物,他心存感激;面对看不出值得欣赏的事物,他向造物主投以信任。就是这份感激且信任的态度,使他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物,以及人类身体的构造,有深入的洞见。他与杨腓力合著的三本书(注二、三、四),把人体类比属灵世界的和谐性,强调肢体功用各有不同,但同归基督所领导,其中一些信息十分扎心,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他热爱阅读圣经,且爱思考经文。他自承这份热爱是来自祖母的感染。他第一次看见海瑞祖母时,她已经是八十岁的高龄,后来活到九十四岁。在他的记忆中,她走路一向需要人帮忙的;因她健康情况不佳,不是卧床,就是坐在她房间的“奶奶椅”上。他与妹妹每天都要在她房间待上一小时,为祖母朗读法文圣经,一方面可以练习法文,又可学习圣经,听她讲解经文。
他很喜欢去祖母的房间,虽然她驼背、皮皱皱的,也听不懂他的笑话,但是她十分平安喜乐,周身散发出爱的信息。她若半夜睡不着,就静静默诵经文,又为她十一个儿女及几十个孙子祷告。半夜,姑姑们轮流陪她睡觉,她常半夜要她们拿纸笔口授写信给某人,并附上一张支票寄去。往往没几天,就收到回信,每封信都说真奇怪她为什么知道他们正缺多少钱。她就会天真无邪地笑开了,而孩子们都稀奇她有什么妙法,与圣灵那么亲密。
他把祖母比方成交感神经系的一根神经,是上帝所信任的一个感官,时常待命感觉上帝的旨意。当某人向元首呼求帮助时,祖母“听到”元首打的电报,立即供应所需资源。
他的祖母从年轻时代,在忙碌照顾家务与十一个孩子的同时,总是找时间与上帝相交。她心中充满上帝的话语,能背诵整本新约及诗篇。在年老力衰时,虽然能做的事很少,但在倾听上帝恩言中,仍旧结果子,照样是神恩典的出口。
后来,班德还把麻风病研究,应用到糖尿病患身上,因而获得许多奖章,其中包括:在一九六○年曾因残障复健的功绩,获极高声誉的拉斯卡奖(Albert Lasker Award),在一九六一年获大英帝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指任为大英帝国司令官(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除此之外,他还获得Damien-Dutton Award,是表扬他在防治麻风病的工作,并且他也是惟一入选于圣雄甘地基金的西方人士。
然而,他令人难忘的地方不是这些世间罕见的荣誉,而是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真诚谦卑与爱心。杨腓力宣称自己“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了解班德医生的生命片段,忠实记录从他嘴唇掉下来智慧的只字片语”。从班德身上,杨腓力看到理论上的基督徒生活是可行的。
班德认识许多总统、名人等大人物,但却很少提及他们,心里只记挂着麻风病人。他大方谈及自己的失败,总是企图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同事。每天起早读经、祷告。谦卑与感恩自然地从他的身上流露出来。杨腓力提到有一次在力邀之下,他参加医院的聚会。诗班有五人,会众八人,而一半的会众因麻风药的副作用耳聋了。杨腓力说当天班德所预备的讲章其理性与深度配得在西敏寺修道院讲道,然而他的听众是一小群半聋的小人物。
班德一家生活十分简朴。在印度,他坚持接受印度人的工资,而不是一般外国医生享有更高的工资。他们吃得很简单,主要是自己做的面包,和自家有机菜园出产的果蔬。他承认自己有时也会丢衣服,是因已经不能再缝补了。家中与办公室的家具,说得好听点,是朴实无华。他反对所有形式的浪费。
另一方面,他也学习现代科技的工具。他所工作的印度小镇医院拥有全西南亚最先进的设备。他在一九六五年接受美国公共卫生部的邀请,离开印度宣教工场,到路易士安那州的国家麻风病院工作,同时在路易士安那大学教导外科医学与整型外科,就是因为国家麻风病院研究中心所提供的科技支援,可以使全世界几百万的麻风病患受惠。从人的时间安排与金钱运用就可以看出,此人的生命目标是什么。显然,班德夫妇忠诚地活出自己的呼召──服事麻风病患。
他与妻子除了医治麻风患者的肉体健康,也关心病人的心灵健康。他们投入很大的精力与金钱,为病人造鼻子,造新眼帘以避免失明。所有这些精细的医疗护理都是为了那些“无名小卒”──多半是以行乞为生的麻风病患者。
他们的爱心是很难用言语详述的。或许,我们可以从沙丹向杨腓力做的见证,窥视一二。沙丹在叙述自己的苦难史之后,下结论:“纵然如此,我必须说自己现在很高兴曾经患过这个病。”杨腓力吃惊地问:“高兴?”沙丹回答:“是的!没有患上麻风病,我会是个拥有普通家庭的普通人,追逐财富与社会更高的地位。我将不会认识像班德和玛瑰这样了不起的医师,而我更不会认识那活在他们里面的上帝。”
九十八、崔琦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父母都是文盲。 1951年年初,他的父母抓住了一个机会,让他离开家乡去香港读书,他的三舅曾经是家乡的县中学校长,1949年离开大陆去香港。在他们的帮助下,他得以进入香港著名的教会学校培正中学,在教会的资助下完成学业。这段经历对他十分重要,培正中学可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学校,丘成桐,何沛雄,关锦鹏,马思聪等都是那里的校友。
培正中学各班以信、望、爱、光、善、正命名。培正中学的校训是圣经中的两句话:你要谨守听从我所吩咐的一切话,行耶和华你神眼中看为善,看为正的事。这样,你和你的子孙就可以永远享福。(申命记 12 章 28 节)
耶和华是良善正直的。所以他必指示罪人走正路。(诗篇 25 篇 8 节)
1957年培正毕业后后,被送往台湾的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次年春天,他收到了他所属路德教会母校(church pastor\'s Lutheran alma mater)伊利诺伊的奥古斯塔纳学院全额奖学金去那里上学。
后来他来到芝加哥读研究生,在那儿遇到琳达,与之恋爱结婚。
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史达克教授,在这里,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及物理学广博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产生了特别的喜好,并开始对物理学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当他圆满完成这里的学业后,又前往贝尔研究室跟随罗威尔教授学习研究,这里的物理实验更使他趣味盎然,并决心投身于物理学的研究与探索。
崔琦一方面治学严谨、专心致志,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他可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找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并且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它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两年,他便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物理大奖。后来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信仰方面,崔琦是路德宗基督徒,喜欢打篮球,更喜欢唱圣歌。教会学校的友爱气氛让他感到那是生命中“最美好”时间。他后来回忆,在香港的培正中学他除了努力学习以外还积极参加教会的各种事工(原文In Hong Kong, I was always extremely busy as a scholarship student, heavily involved with church activ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worn-out from long distance daily commuting.)。
后来在奥古斯塔纳学院更是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他的路德派信仰并且努力解读生命的意义(原文:It was there that I ha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eisure to wrestle with my Lutheran faith and to think through and make some sense out of my life experience.)
崔琦的成长与他的母亲和姐姐给予的爱分不开。他的姐姐崔璐比他大七岁,1959年毕业于香港伯特利圣经学院,1968年移居美国,从1974年开始,服侍于纽约华人圣经学院,1987年被按立为牧师,当时崔琦参加了按牧典礼。崔璐一生忠心服侍主,为人谦卑温和,1998年安息主怀。
九十九、巴克兰
牛津大学地质学教授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 1784-1856),乃是英国最负声誉的地质学家。在他各种著作里,他证明宇宙万物的创造和维持,乃是上帝大能的作为。对于圣经的真理,表示他全备的信心。在其所著《地质学与矿物学》(Geology and Minerology。按:此书为Bridgewater Treatise 丛书之一,曾得伦敦皇家学会之奖金)。此书中,他说:“整个宇宙从最低的根基,到至高的天体,都传扬上帝创造的奇功,述说上帝的荣耀。自然的呼声,便是上帝启示的见证。上帝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因,祂是昔在、今在、今后永在的。‘袮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袮是上帝。’”(诗90:1-2)
巴氏从研究化石的遗物发现各种各样动植物的构造,乃有永远相同的基本原则,从而证明万物乃是出于一本,乃是出于一位自有永有全知全能的上帝的计划。据此,巴氏更断言:“无神论和多神论,乃是一种无稽的谬论!”
巴氏复强调他的信仰说:“一个研究地质学的基督徒,不仅应当接受真神最高的启示,而且还是从地质学上作见证的责任。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只能把上帝的本体和属性,用各样的证据,来加以阐明。因此,科学家,只是上帝的仆役。”
巴氏认为圣经的启示和地质学的记载乃是彼此一致的,他说:“地质学,正和其它科学一样,尚在幼稚的时期,因此许多学者对于圣经的真理存着怀疑敌视的态度;但是,如果一旦豁然贯通,恍然大悟,对于造物主的大能、大智和大爱,便会深信不疑。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以往一切科学的发明和发现,只是井蛙窥天。局于一隅,对于宇宙的真相,当未窥其全的豹,故常以偏见而拒绝真理;但一个真有智慧的人,便能了悟这一个伟大的宇宙的现象,其根源乃在上帝。一个相信圣经是神的话的学者,也断然不会疑惧,圣经的真理和科学的发现,有何冲深抵触之处。因为‘真理和真理,是绝对不相冲突的’;问题仅在不明白真理,一是明白了上帝奇妙的作为,便能相信圣经的真理;则一切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一切疑虑,自然冰释;一切反对,自然消逝;而地质学的原理,终将成为神学基本的伟大原理的见证。”
(以上全文引自章力生博士的《世界名人宗教观》中第四章 地质学家宗教观)
一百、本杰明·皮尔斯(或译皮尔士)
皮尔斯(生于1809年4月4日,卒于1880年10月6日)美国著名数学家,被称为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哈佛大学任教四十年。他对天体力学,数论,代数以及数学哲学都有很大的贡献。
182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831年被任命为数学教授。 1842年.把天文学加入他的教研事业中。以后,作为哈佛大学数学、自然哲学和天文学教授,一直到去世。他也是国家科学院和哈佛天文台的创始人之一。1847哈佛大学成立劳伦斯科学学院,首次在美国培养数学研究生,皮尔士任教,他的学生中包括两位未来的哈佛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和劳伦斯.洛厄尔。此外,他还是1874年至1867年的美国海岸调查负责人。
数论方面,他论证了奇数和素因子的某些关系,在代数研究中,他因结合代数的研究著称。1870年他首先引入了幂等和幂零作为专业术语来形容这些代数元素,他还发明了皮尔士分解。
在数学哲学中,他以宣告:“数学是产生必要结论的科学”而著称。并赞成乔治布尔的观点,认为数学可用于分析逻辑。
在天体力学方面,他帮助建立了天王星影响下海王星轨道的计算。
由于皮尔斯在数学上的贡献之大之广,因此有人说他“不仅是美国数学之父,而且也是现代抽象代数的开国元勋。 ”
信仰方面,他是公认虔诚的基督徒(a devout Christian ),他说“数学是神的创造物用来认识上帝创造事工的工具” (原文:mathematics as study of God's work by God's creatures)
还说:"所有科学,特别是几何学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特别为发展我们的心智令人钦佩地安排好的。毫无疑问,这是造物主的计划的一部分。" (原文:There is proof enough furnished by every science, but by none more than geometry, that the world to which we have been allotted is peculiarly adapted to our minds, and admirably fitted to promote our intellectual progress. There can be no reasonable doubt that it was part of the Creator\'s plan. )
(文中引言见Biography of Benjamin Peirce )
一百零一、缺
一百零二、缺
一百零三 狄拉克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
狄拉克(Paul Adrie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因狄拉克方程与薛定谔一起分享1933年诺贝尔奖。
狄拉克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在布里斯托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和数学两个学位之後,於1926年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描述相对论性费米粒子的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给出反粒子解;预言磁单极;费米—狄拉克统计。另外在量子场论尤其是量子电动力学方面也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在引力论和引力量子化方面也有杰出的工作。他一生著作不少.他的《量子力学原理》,一直是该领域的权威性经典名著。
1984年10月24日逝世。终年82岁。
信仰方面,他不归属任何教派,但他坚定地相信一个创造了万物的上帝,一个高度智慧的上帝。他说:“上帝使用美丽的数学创造了世界”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上帝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数学家,他用非常非常先进的数学建立了宇宙。我们在数学上蹩脚的尝试可以使我们对宇宙有些微的了解,当我们的数学发展越来越高级时,我们才有望更好地了解宇宙。”(原文:“God used beautiful mathematics in creating the world” . \'One could perhaps describe the situation by saying that God is a mathematician of a very high order, and He used very advanced mathematics in constructing the universe. Our feeble attempts at mathematics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a bit of the universe, and as we proceed to develop higher and higher mathematics we can hope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better.\'\' )
(公爵:我说过最近要暂停一下,把整个系列重新整理归纳,使风格一致,并更加严谨。但发现工作量太大了,等于重新把以前浏览的网站统统回走一次,还不止。最近还有不少其他的事,实在顾不上来,惭愧)
一百零四、缺
一百零五、乔治·埃利斯
乔治·埃利斯(George Ellis,1939年8月11日----)开普敦大学的应用数学教授,理论宇宙学家专攻广义相对论。他被认为和霍金以及麦卡勒姆一样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与霍金共同编写的[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一是该领域的标准参考书。
埃利斯博士由于对于神学和科学的大胆创新的对话使他2004年获得第34届邓普顿奖。这个奖项的目的是“尝试各种方法发现或突破,以扩展人对神性的理解,……包括研究爱、创造力、目的、无限、智慧、感恩和祈祷。”(这个奖所带来的荣誉在西方可并不比诺贝尔奖的名气要小哦)。
从1989年到1992年,他担任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协会的主席 。 2007年他入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他在宇宙的起源,复杂性演化,人类心灵的运作,以及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和交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并记录在与南希.墨菲合著的[宇宙的道德性]中。
他指出:即使是最先进的物理也无法完全解释物质世界的成因,包括人类的思想,情感等。并说:这不是就生命哲学而言。相反,它是一个关于最新科学事实的简单陈述。(原文: Ellis contends that there are many areas that cannot be accounted for by physics.He comments that this is not a claim on behalf of vitalism: rather it is a simple statement of fact about present-day science. )
他还说“令人惊讶的微调发生在宇宙法则中,使其复杂性成为可能。对于这种高度复杂性的认识很难让人不采取一种本体论的立场去使用一个词“神迹” (原文: George Ellis (British astrophysicist): "Amazing fine tuning occurs in the laws that make this [complexity] possible. Realiz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s accomplished makes it very difficult not to use the word 'miraculous' without taking a stand as to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the word." )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它不能处理价值观,道德,美学,或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这些限制来自于科学的自身性质及其方法。(原文:One must recognise the limits of science - it can't deal with values, ethics, aesthetics, or metaphysics. These limits of science follow from the very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and its methods.)
无神论和基督教一样是一种宗教,因为它同样是在澄清生命的意义上无法证明的信念系统。(原文: Atheism is a religion just as much as say Christianity, as it is an unprovable belief system claming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life.)
信仰方面,他是强调自律和忠诚的英国贵格派基督徒,属于新教。
一百零六、保罗·戴维斯
保罗.戴维斯(生于1946年4月22日)是英国物理学家,作家。曾任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剑桥大学等处。他的研究领域在宇宙学,理论物理,量子场论和天体生物学。在弯曲时空方面有重要贡献..曾获得尤里卡奖,开尔文奖,法拉第奖等。并1995年的邓普顿奖,这种奖被称为西方最大的脑力劳动奖(名气一点也不比诺贝尔奖差哦)
戴维斯也很有文学才能,他能用电视剧把科学和哲学问题展现给普通人。他曾主编了英国广播公司的3个系列科学纪录片,和两个澳大利亚的电视连续剧,他定期为世界各地的报纸和杂志写文章。并多次作为生物学家在广播和电视节目包括儿童播客作嘉宾。
他的著作[上帝的心灵神],[另外的世界],[上帝与新物理学],[无限边缘] [第五奇迹]等都很有影响力。
和前边介绍的一些科学家一样,他也认为科学能让人更接近上帝:“有人看来也许奇怪,但在我看来,科学确实提供了一条通往上帝和宗教的路径。It may be bizarre, but in my opinion, science offers a sure path to God and religion.
对于宇宙的起源,他是明确的智能设计论着.他把自己的天体物理研究结果看作是对智能设计论的有力支持。他说“对我来说,有强大的的证据说明在这些事情的背后有某种力量....就好像有人精确调整了自然的数字去制造了宇宙....设计论给人压倒性的印象“。Paul Davies "There is for me powerful evidenc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going on behind it all....It seems as though somebody has fine-tuned nature’s numbers to make the Universe....The impression of design is overwhelming".
他持有目的论的宇宙观 “物理法则似乎是被极其巧妙地设计出来的...宇宙必定有一个目的”。(原文: "The laws [of physics] ... seem to be the product of exceedingly ingenious design... The universe must have a purpose". )
一百零七、亚瑟·斯坦利·爱丁顿
(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
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是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自然界密实(非中空)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爱丁顿还从理论上研究恒星内部的结构,提出恒星由向内的引力和向外的光辐射压力维持平衡,内部是高温的离子化状态的气体,相当于理想气体。经过他的数学模型计算,他解释了造父变星的变化周期理论。1920年,爱丁顿第一个提出恒星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1923年他出版了《相对论的数学理论》,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是:“在所有语言中是表达这个主题最好的版本”。从1920年开始,直到他去世,他一直致力于将量子理论、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基本理论”。他确信质子的质量和电子电荷的数值不是偶然形成的,是“为了形成宇宙的自然和完美的特性”。1938年,他担任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直到去世。信仰方面,他是贵格会基督徒,他的宗教观开放而虔诚。一方面他认为:正像作为科学家不必死守牛顿或麦克斯韦的定理,作为基督徒也不必死守某些宗教信条,因为上帝本身超越这一切。
另一方面,他经常加教友聚会,坚持说,“宗教或进行属灵充电必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常态。” "religion or contact with spiritual power must be a commonplace of ordinary life."
他喜欢圣经中的那段话“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但更喜欢倾听上帝微小的声音直接对他说话,就像先知以利亚在山洞中倾听上帝问他“以利亚啊,你在这里作什么。?” 因为前者意味着人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认识上帝和他的创造,而后者则意味着神的启示。他认为与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启示相比,人自己寻找上帝存在的证据相对次要,虽然那很诱人。(原文: He preferred to listen to the "still, small voice," which later asked, "What doest thou here, Elijah?" He regarded the tantalizing concern for a proof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as of minor importance in comparison with "conviction of the revelation of a supreme God."
他还说:“我相信,要想在各种活动中发现稳定的秩序,或从经验中感受到某种一致性,我们依然需要以互相理解、彼此扶持的方式向科学诠释宗教。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伟大使命。”To interpret man\'s religion to man\'s science in not only mutually intelligible, but mutually interdependent terms, remains, as I believe, the great task of our time if we are to see any stable order in events, or make any consistent sense of experience.
他坚决反对科学主义。他说:“科学是一回事,智慧是另一回事。科学是个利刃的工具,人像孩子一样拿着它玩,也会割伤自己的手指。”Science is one thing, wisdom is another. Science is an edged tool, with which men play like children, and cut their own fingers.